炒葶苈子

目录

1 拼音

chǎo tíng lì zǐ

2 英文参考

stir-baked SEMEN LEPIDII or SEMEN DESURAINIA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炒葶苈子为葶苈子的炮制品。炒法起自汉代,见《金匮玉函经》,当前仍为主流方法[1]。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 Lepidum apetalum,Willd. 或播娘蒿 Descurainia sophia(L.) Webb ex Prantl 的干燥成熟种子[1]。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1]。炒葶苈子呈棕褐色,具香气,无黏性[1]。炒葶苈子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1]。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1]

4 炒葶苈子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熬令黄色,捣末为丸(《玉函》),熬法即今之炒法,仍为当前主流方法[1]

南北朝刘宋时期有“凡使,以糯米相合,置于灶上微微焙,待米熟,去米,单捣用”(《雷公》)[1]

唐代有隔纸炒(《外台秘要》)[1]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酒洗炒,酒浸炒;“纸上炒令紫色,捣如膏,裹两瓦子合床脚下,漉去油”(《普济方》)[1]

清代增加了醋炒(《串雅补》)[1]。还论述了炒制作用,“不炒则不香,不能散,故必炒用”(《问答》)[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1]

葶苈子炒的方法是:取净葶苈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断面浅黄色,并有香气逸出,取出放凉,用时捣碎[1]

5 炒葶苈子的性状

葶苈子呈扁卵形(北葶苈子)或长圆形略扁(南葶苈子)。表面棕黄色或棕红色,微有光泽。味微辛苦,略有黏性。[1]

炒葶苈子呈棕褐色,具香气,无黏性[1]

6 炒葶苈子的质量要求

称取本品约0.6g,照《中国药典》一部附录膨胀度测定法测定,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12,南葶苈子膨胀度不得低于3[1]

7 葶苈子的性味归经

葶苈子味苦、辛,性大寒[1]

归肺、膀胱经[1]

8 葶苈子的功效及主治

葶苈子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能[1]

9 炒葶苈子的炮制作用

葶苈子生品力速而较猛,降泄肺气作用较强,长于利水消肿,宜于实证。用于胸水积滞和全身水肿,如治胸水和全身水肿、小便不利、喘急;又如用于腹水胀满的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论》);用于湿热中阻,水肿胀满的葶苈丸(《严氏济生方》)[1]

葶苈子炒后药性缓和,免伤肺气,可用于实中挟虚的患者[1]。多用于咳嗽喘逆,腹水胀满[1]。如治痰饮喘咳胸闷的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方论》);用于肺痈咳唾脓血的葶苈薏苡泻肺汤(《张氏医通》);治水饮停聚,水走肠间,辘辘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的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方论》)[1]。同时外壳破裂,酶被破坏,易于煎出药效,利于苷类成分的保存[1]

10 炒葶苈子炮制研究

葶苈子含芥子苷、芥子碱及脂肪油等[1]

实验发现,炒后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1.77倍;炒品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是生品的2.73倍,可增强止咳效果[1]。且炒后杀酶保苷,提高煎出率,减少了有刺激性的芥子油的含量,故葶苈子炒用是有道理的[1]

11 炒葶苈子的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蛀。[1]

12 参考资料

  1.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2-9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