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技术

目录

1 拼音

chāo shēng yǐn dǎo shè pín xiāo róng zhì liáo gān zhǒng liú jì shù

2 名称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技术

3 概述

射频消融术(RFA)产生的热消融灶是通过发射 460kHz 左右的高频电流而产生的。在超声引导下将15G电极针刺入肿瘤内,推开内套针,其顶端有7~9根细电极针呈伞状展开,通电后电极针电场内的组织发生离子震荡、摩擦生热>100℃,并传导至周围组织,产生一个球形消融灶,使肿瘤组织干燥凝固坏死而达到治疗效果。

RFA为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和化疗、放疗疗效差的转移性肝癌提供了有效而安全的微创治疗手段,对早期肝癌更能取得与手术切除相似的效果。重视规范化治疗方案和操作技术,有助于提高RFA治疗肝肿瘤疗效。

目前,多数研究者将射频消融用于不宜手术切除或不能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的患者。但小肝癌一般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4 适应证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肿瘤技术适用于:

1.肝癌单发肿瘤≤6.5cm,或2~3个肿瘤,最大病灶<6cm。

2.肝肿瘤位置不佳或位于两叶或侵犯大血管,不适宜手术切除者。

3.肝脏多发转移癌,肿瘤数目少于5个,最大肿瘤直径<3~4cm;肝内单发转移癌在原发癌手术切除前治疗。

4.患者不能耐受全身化疗或局部其他治疗、放疗疗效不显著者。

5.≤2cm的微小肝癌、癌前病变。

6.肝脏肿瘤切除术后复发者。

5 禁忌证

1.弥漫型肝癌合并癌栓。

2.严重全身衰竭或抵抗力下降(白细胞<3×109/L)。

3.伴活动性感染者。

4.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50×109/L,出凝血时间延长)未纠正期。

5.装有心脏起搏器者及严重的大动脉瘤患者应慎重,必要时应在专科医生监护下进行。

6 准备

1.对患者进行体检,询问病史,有心脑血管疾患及糖尿病者需了解病情,做好用药准备。

2.术前做增强CT检查,确定病灶大小、部位、数目。

3.肝功能及血常规、AFP或CEA等检查。

4.充分向患者介绍解释治疗过程、并发症等,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认可并签字。

5.患者空腹6h以上,行镇痛安定麻醉及局麻,以便患者更好配合。

6.建立静脉通道,滴注液体,并便于给药。

7 方法

1.对照CT检查结果行超声多切面扫查,测量肿瘤最大径。

2.根据肿瘤大小制定治疗方案和消融模式、程序。

3.用5.0cm伞径治疗>3.5cm肿瘤,须行多点重叠消融。

4.充分局部麻醉从皮肤至消融区肝被膜(1%利多卡因10ml)。

5.超声引导下,把针刺入定位点并推开内套针,通电开始消融。

6.用探头从多方向、多部位观察电极针在肿瘤的位置,以便及时纠正补针。

7.为防止治疗中微气泡强回声干扰,常先做深部或近膈区域的病灶,并按治疗方案完成消融数目。

8.达到消融的温度和时间后,收回内套针,设置针道温度达80℃左右即可缓慢拔针。

9.按治疗方案进行逐个病灶消融,完成肿瘤及安全范围的整体消融灭活治疗。

10.治疗完毕后常规超声扫查,观察肝周及腹腔内有无积液、积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8 注意事项

1.需消融治疗的病灶应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或相应可靠的其他影像学诊断,如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灶经CT增强检查证实。

2.肿瘤较大或血供丰富者先行TAE栓塞、阻断血供,继行RFA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3.消融范围须超出肿瘤周边0.5~1.0cm正常肝组织,以确保肿瘤消融灭活,降低局部复发。

4.贴近膈顶部小肿瘤超声定位较困难,也易灼伤膈肌,必要时开腹术中RFA更为安全彻底。

5.外生性肿瘤或贴近消化管肿瘤布针时须谨慎,防止灼伤消化道并发肠瘘。

6.肝表面肿瘤治疗开伞时动作要轻缓,注意不要推挤提拉,以防肝表面撕裂;避免在一个针眼多次进针以减少瘘道形成等。

7.手术中应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

8.术后留观1~2h,无不适可出院,3h后可进清淡半流食。

9.术后一个月行CT、MRI检查或超声造影检查,判断肿瘤有无活性;以后每三个月检查一次,发现复发及时补充治疗;注意肝肾功能检测,积极采取适当的综合治疗(包括TAE、化疗、中医中药保肝等)。

10.术后一般有轻度腹痛和发热<39℃,注意观察并向患者事先充分说明。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