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蔓荆子

目录

1 拼音

chǎo màn jīng zǐ

2 英文参考

stir-baked FRUCTUS VITIC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炒蔓荆子为蔓荆子的炮制品。蔓荆子的炒法已有,见《太平圣惠方》。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 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1]。炒蔓荆子黑色,无宿萼及短果梗[1]

4 炒蔓荆子的炮制方法

宋代有炒熟(《太平圣惠方》)[1]

元代增加了炒黑(《丹溪心法》)[1]

明代有酒炒(《医宗粹言》)[1]

清代基本同前朝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1]

净蔓荆子的制法: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筛去灰屑[1]。用时捣碎[1]

炒蔓荆子的炮制方法:取净蔓荆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搓去蒂下白膜(宿存萼)及枝梗,筛净[1]。用时捣碎[1]

5 炒蔓荆子的性状

蔓荆子呈球形,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1]。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1]

炒蔓荆子黑色,无宿萼及短果梗[1]

6 炒蔓荆子的炮制作用

蔓荆子生品常用于治疗头痛、鼻塞,如香芷汤(《校注医醇賸义》);治疗风热犯目、赤肿疼痛的洗肝明目散(《万病回春》)[1]

蔓荆子炒后辛散之性缓和,长于升清阳之气,祛风止痛[1]。用于耳目失聪,风湿痹痛,偏正头痛[1]。如芎菊上清丸(《中国药典》)[1]

7 蔓荆子的性味归经

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1]。归膀胱、肝、胃经[1]

8 蔓荆子的功能主治

蔓荆子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能[1]

蔓荆子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肿痛,视物昏暗,湿痹拘挛[1]

蔓荆子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蔓荆子生品常用于治疗头痛、鼻塞,如香芷汤(《校注医醇賸义》);治疗风热犯目、赤肿疼痛的洗肝明目散(《万病回春》)[1]

炒蔓荆子辛散之性缓和,长于升清阳之气,祛风止痛[1]。用于耳目失聪,风湿痹痛,偏正头痛[1]。如芎菊上清丸(《中国药典》)[1]

9 蔓荆子的炮制研究

蔓荆子含挥发油、微量生物碱、蔓荆子黄酮苷、维生素A及γ-氨基丁酸等,这些成分遇高温可被破坏[1]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以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对蔓荆子生品及生碎品、炒黄品及炒黄碎品分别进行比较,结果生品为6.72%,炒品为7.29%,生碎品为10.71%,炒碎品为12.23%,认为蔓荆子炒黄捣碎品确能提高煎出效果[1]。蔓荆子生品及各炮制品挥发油含量是:生品>微炒品>炒焦品>炒炭品[1]。挥发油薄层层析图谱显示,生品及各炮制品基本相似,但各样品斑点的颜色和大小各不相同,炒炭品出现了其他样品未有的紫红色斑点[1]。测定了山东地区蔓荆子不同炮制品的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结果醇浸出物在6.66%~11.27%之间,挥发油在0.37%~0.55%之间,炮制后呈降低趋势[1]。比较了不同炮制品的总黄酮含量,以10%酒拌后打碎品含量最高,为0.406%[1]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各炮制品均能显著提高痛阈,但是生品明显地强于炒制品,醇提取物明显地强于水提取物[1]。另有报道,镇痛作用以酒拌品和生品作用最强[1]

9.3 工艺研究

根据蔓荆子有关炮制文献记载,结合实践经验,有人提出了改进的炮制工艺[1]。即取净蔓荆子,加10%黄酒(或5%的白酒)拌润,待酒被吸尽后,取出摊开曝干或微火炒后再摊晾至于[1]。用前捣碎[1]

10 炒蔓荆子的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十燥处[1]

11 参考资料

  1.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9-11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