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苍耳子

目录

1 拼音

chǎo cāng ěr zǐ

2 英文参考

stir-baked FRUCCTUS XANTHII[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炒苍耳子为苍耳子的炮制品。苍耳子的已有,见。苍耳子为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1]。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刺尖焦脆,微有香气[1]。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1]

4 炒苍耳子的炮制方法

苍耳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枲耳实[1]。其炮制南北朝刘宋时期为:“凡采得,去心[1]。取黄精,用竹刀细切,拌之,同蒸,从巳至亥,去黄精,取出,阴干用”(《雷公炮炙论》)[1]。唐代有烧灰的方法(《备急千金药方》)[1]。宋代有微炒(《太平圣惠方》)[1]。明代有酥制(《普济方》)、酒拌蒸(《本草乘雅半偈》)[1]。清代基本沿用前法[1]。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1]

净苍耳子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1]

炒苍耳子的炮制方法:取净苍耳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刺焦时即可,碾去刺,筛净[1]。用时捣碎[1]

5 炒苍耳子的性状

苍耳呈纺锤形,或卵圆形[1]。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全体有刺,体轻质坚[1]。破开后内有双仁[1]。有油性,气微,味微苦[1]

炒苍耳子表面焦黄色,刺尖焦脆,微有香气[1]

6 苍耳子的性味归经

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毒[1]。归肺经[1]

7 苍耳子的功效与主治

苍耳子具有散风湿、通鼻窍的功能[1]

苍耳子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的功效。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疹瘙痒,湿痹拘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1]。如治疗疔疮初起的七星剑(《外科正宗》)[1]。治白癜风和麻风,可用苍耳子煎汤内服(《医宗金鉴》)[1]

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1]。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1]。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挛急麻木,取苍耳子煎服有效(《食医心镜》)[1]

8 炒苍耳子的炮制作用

苍耳子生品消风止痒力强,多用于皮肤痒疹、疥癣等皮肤病[1]。如治疗疔疮初起的七星剑(《外科正宗》)[1]。治白癜风和麻风,可用苍耳子煎汤内服(《医宗金鉴》)[1]

炒苍耳子可降低毒性,偏于通鼻窍,祛风湿,止痛[1]。常用于鼻渊头痛,风湿痹痛[1]。如治鼻渊头痛的苍耳子散(《严氏济生方》)[1]。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挛急麻木,取苍耳子煎服有效(《食医心镜》)[1]

9 苍耳子的炮制研究

苍耳子含苍耳子苷、树脂、脂肪油、生物碱、维生素C及色素等[1]

据初步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苍耳子的毒性与其所含毒性蛋白有关;部分学者认为毒性物质常损害肝、心、肾等内脏实质细胞,出现黄疸、心律不齐、蛋白尿[1]。尤以损害肝脏为甚,能引起肝昏迷而迅速死亡,即便治愈,也易留下肝肿大后遗症[1]

苍耳子毒蛋白为其毒性成分之一,经水浸泡或加热处理,可降低毒性,如炒焦、炒炭后能破坏其毒性[1]。有人认为苍耳子药用必须炒至焦黄,使脂肪油中所含毒蛋白变性,凝固在细胞中不被溶出,而达到去毒目的[1]。另有研究认为,苍耳子炒品和炒去刺品水浸出物含量明显高于生品;而脂肪油含量则低于生品,镇痛作用强于生品,毒性低于生品[1]。经对苍耳子及其炮制品质量进行研究,认为水分一般在5%以下,水浸出物不低于8%,脂肪油不低于12%[1]

苍耳子《中国药典》记载虽为有毒,但其生品和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均不大,未能测出 LD50,其最大耐受量为成人临床用量的277倍以上[1]。尚需进一步研究[1]

10 炒苍耳子的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1 参考资料

  1.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