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药

目录

1 拼音

chān yào

2 英文参考

dusting powder medicin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medicinal powder applica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掺药(dusting powder medicine)为方剂学名词,古称散剂,现称粉剂。是指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的外用制剂[1]。即掺撒用的外用药粉[2]。一般用于掺放膏药中心或油膏中,贴在疮疡或穴位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或粘附于药线插入疮口内[2]。由于掺药处方不同,分别有消肿、散毒、提脓去腐、腐蚀而平胬肉、生肌收口、定痛、止血以及截疟、定喘等不同作用[2]。如提脓去腐的升丹,截疟定喘用的胡椒粉,均属掺药的一类[2]

4 掺药的适应证

掺药的种类很多,用来治疗外科疾患,范围很广,不论溃疡和肿疡,消散、提脓、收口等均可应用。其他如皮肤病、肛门病等也同样可以施用。由于疾病的性质和阶段不同,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药,可掺布于膏药上、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疮面上,或粘附在纸捻上再插入疮口内,或将药粉时时扑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消肿散毒、提脓去腐、腐蚀平胬、生肌收口、定痛止血、收涩止痒、清热解毒等目的。

5 掺药的配制

掺药配制时,应研极细,研至无声为度。其植物类药品,宜另研过筛;矿物类药品,宜水飞;麝香、樟脑、冰片、朱砂粉、牛黄等香料贵重药品,宜另研后下,再与其他药物和匀,制成散剂方可应用,否则用于肿疡药性不易渗透,用于溃疡容易引起疼痛。有香料的药;粉最好以瓷瓶贮藏,塞紧瓶盖,以免香气走散。近年来经过剂型的改革,将药粉与水溶液相混合制成洗剂,将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中制成酊剂,便于患者应用。

6 《仁端录》卷七方之掺药

6.1 方名

掺药

6.2 组成

牛黄、冰片、轻粉、雄黄、飞丹、白芷、龙骨、乳香、没药、川椒、血竭各等分。

6.3 主治

痘溃烂。

6.4 用法用量

掺之;或油调涂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7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方之掺药

7.1 方名

掺药

7.2 组成

海螵蛸半两(研),染燕脂(研)半两。

7.3 主治

气痔脱肛,良久乃收。

7.4 用法用量

先以温汤洗,略拭干,掺药少许。

7.5 制备方法

上各为末,仍同研匀。

8 《疮疡经验全书》卷五方之掺药

8.1 方名

掺药

8.2 组成

鸡黄皮(焙)、血竭、花蕊石、冰片。

8.3 主治

左右搭肩。

8.4 用法用量

湿用干掺,干用清油调搽。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世医得效方》卷十九方之掺药

9.1 方名

掺药

9.2 组成

黄柏皮、薄荷叶。

9.3 主治

向火多,生火斑疮,有汁者。

9.4 用法用量

掺之即愈。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 《瑞竹堂方》卷五方之掺药

10.1 方名

掺药

10.2 组成

白龙骨2分,寒水石3分,虢丹(飞)1分。

10.3 主治

诸疮口脓水不干。

10.4 用法用量

干贴疮。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 《疮疡经验全书》卷十三方之掺药

11.1 方名

掺药

11.2 组成

海巴子(煅存性,1名贝子)。

11.3 主治

下疳疮。

11.4 用法用量

每1两末,加冰片5分,五色粉霜3分,再研,盛瓷罐听用。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12 《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九方之掺药

12.1 方名

掺药

12.2 组成

珍珠2分(生研极细),乳香(箬上炙燥)5分,没药5分,铅粉5分,瓜儿血竭5分,真扫盆轻粉4分,儿茶3分,上白占1钱,大冰片2分,象皮1钱(切小方块瓦条,细灰拌炒成珠)。

12.3 功效

生肌长肉。

12.4 用法用量

先用浓茶或猪蹄汤洗净,以少许掺之。

12.5 制备方法

上药研极细。

13 《普济方》卷三二六方之掺药

13.1 方名

掺药

13.2 组成

五倍子、白矾。

13.3 主治

妇人阴下脱者。

13.4 用法用量

先以淡竹根煎汤洗,再以末干掺。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4 《疮疡经验全书》卷七方之掺药

14.1 方名

掺药

14.2 组成

乳香5分,没药3分,血竭1钱,红绒灰5分,牛黄5分,冰片2分,珍珠3分,孩儿茶2分,象皮灰3分,升药3分,五倍2分。

14.3 主治

脱肛痔。

14.4 用法用量

用后药物洗净干掺。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极细末。

14.6 用药禁忌

须要避风。

14.7 附注

洗药:用生铁五斤,水二斗,煎至五升,出铁洗之,日三次。明日再易新铁,如前洗之。

1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