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cháng yōng
2 英文参考
acute appendic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stinal absces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 appendiciti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periappendicular absces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intestinal carbuncle[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肠痈(intestinal abscess)为病名[1][2]。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又称缩脚肠痈、绞肠痧[2]。是指发于肠腑的痈[3]。以发热,右少腹疼痛拘急,或触及包块为主要表现[4]。其发生部位不一,有大肠痈、小肠痈、直肠痈的不同[1]。肠痈为外科常见急腹症,以持续伴有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
肠痈包括西医的急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病[1]。急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可参考本证治疗。
4 肠痈的症状
急性者初见上腹疼痛,渐转至右下腹,按之痛加剧,右腿屈曲难伸,并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等症[2]。
转为慢性后,右下腹时有隐痛,局部压痛或扪及包块。
《金匮要略方论》:“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5 肠痈的病因病机
《外科正宗》卷三:“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于小肠而成也。由来有三:男子暴急奔走,以致肠胃传送不能舒利,败血浊气壅遏而成者一也;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又或坐草(胎产)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以致败血停积肠胃,结滞而成者二也;饥饱劳伤,担负重物,致伤肠胃,又或醉饱房劳,过伤精力,或生冷并进,……气血凝滞而成者三也。”
肠痈多因饮食失节,暴怒忧思,跌仆奔走而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内壅所致[1]。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肠胃,湿热内蕴于肠间;或因饮食后急剧奔走,导致气滞血瘀、肠络受损;或因寒温不适、跌仆损伤、精神因素等均可导致气滞、血瘀、湿阻、热壅、瘀滞、积热不散、血腐肉败而成痈肿。
肠痈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阑尾炎及阑尾脓肿[2]。其病发与阑尾的解剖特点及阑尾腔梗阻、细菌感染有关[2]。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是肠痈的主要发病原因。
6 肠痈的辨证分型
6.1 轻症
初起上腹部或脐周作痛,阵发性钝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至右下腹部,逐渐加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便秘,腹胀,溲赤,苔黄腻,脉洪数。
6.2 重症
痛处固定不移,痛势加剧,腹肌紧张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局限性肿物,高热不退,属肠痈重症,应采取综合疗法。
6.3 气滞血瘀证
肠痈·气滞血瘀证(intestin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或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或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3]。
6.4 瘀滞化热证
肠痈·瘀滞化热证(intestinal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static blood and stagnated qi transforming into heat)是指气滞血瘀,日久化热,以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3]。
6.5 热毒炽盛证
肠痈·热毒炽盛证(intestinal abscess with blazing heat-toxin 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舌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为常见症的肠痈证候[3]。
7 肠痈的治疗
7.1 方药治疗
治宜活血化瘀解毒之剂。初起小腹疼痛,脉芤数者,用大黄汤(大黄、朴硝、丹皮、白芥子、桃仁)下之;肠痈溃后,腹痛,小便似淋,宜托而补之,用七贤散(茯苓、怀山药、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人参、黄芪)[1]。若传统治疗或保守疗法难于取效,而脓将成并有形成溃脓之势者,则应手术治疗。
7.2 针灸治疗
注意:针灸疗法一般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及慢性阑尾炎[2]。若病情控制不住或症状严重,应考虑及时手术治疗[2]。
7.2.1 刺灸法
体针:取上巨虚、阑尾、天枢、曲池等穴为主[2]。发热加合谷、内庭;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加气海。用强刺激手法,留针60分钟以上,初起每6~8小时针治1次,待体温、血象恢复后减为每日1—2次[2]。
7.2.1.1 治则
7.2.1.2 处方
阑尾 上巨虚 天枢
7.2.1.3 方义
取治疗肠痈经验穴阑尾为主,天枢通调肠腑之气机,上巨虚疏导阳明经腑气。三穴合用具有逐腐通肠之功。
7.2.1.4 随证配穴
恶心呕吐—上脘、内关,发热—曲池、大椎,腹胀—大肠俞、次髎。
7.2.1.5 操作
毫针刺,泻法。每次留针30~60min,每日1~2次。
7.2.2 耳针法
7.2.2.1 选穴
阑尾 耳舟中段 新阑尾点(位于对耳轮耳腔缘,在臀与腰椎之间)
7.2.2.2 方法
毫针刺,强刺激,每次留针30~60min,每日1~2次。
7.2.3 灸法
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0.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82.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治疗肠痈的穴位
- 肘尖
El)。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 大肘尖
El)。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
- 外关
痛,鼻衄,牙痛,急惊风,失眠,咳嗽,腹痛,便秘,肠痈,霍乱,上肢疼痛,五指痛,不能握物,落枕,现代又...
- 外枢
思饮食,水肿,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便秘,肠痈,现代又多用维道穴治疗阑尾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
- 维道
思饮食,水肿,腹痛,疝气,带下,月经不调,便秘,肠痈,现代又多用维道穴治疗阑尾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
- 更多治疗肠痈的穴位
治疗肠痈的方剂
- 薏苡附子败酱散
制法:上药三味,杵为粗末。功能主治:排脓消肿。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
- 肠痈汤
两,丹参4两,芍药4两,生地黄5两。功能主治:肠痈,脓成脉数,不可下。用法用量:牡丹汤(《圣济总录...
- 活肠败毒丹
3钱,地榆1两,牛膝1两。功能主治:败毒溃脓。主肠痈已成。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
- 排脓汤
银花1钱,防风1钱,川芎1钱,瓜蒌仁1钱。主治:肠痈。小腹胀痛,里急后重,时时下脓。用法用量:水煎,...
- 赤豆当归散
排脓血,除湿热。主治:伤寒狐惑;下血,先血后便;肠痈便脓。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浆水下,日3次。制备...
- 更多治疗肠痈的方剂
治疗肠痈的中成药
- 红雪
湿瘴脚气,黄疽,头痛目昏,及口鼻疮,喉痹,重舌,肠痈等症。用法用量:每服一至二钱,新汲水送下。摘录:...
- 牛黄醒消丸
祛瘀。主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近代也用于淋巴结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
- 西黄丸
祛瘀。主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近代也用于淋巴结炎、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癌、...
- 青麟丸
呛咳;吐血、齿血、溺血、便血、遗精、淋浊;肺痈、肠痈、痰火昏狂,如醉如痴者;胸闷脘胀,气阻噎膈,肝胃...
- 六神丸
喉丹痧,喉风喉痈,双单乳蛾;疔疮对口,痈疽发背,肠痈腹疽,乳痈乳岩,一切无名肿毒;小儿痰急惊风,肺风...
- 更多治疗肠痈的中成药
肠痈相关药物
- 二丁颗粒
状】【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火热毒盛所致的热疖痈毒、咽喉肿痛、风热火眼。【规格】每袋装4克(无蔗...
- 紫草膏
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化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已溃。【用法与用量】外用,摊于纱布上贴患处,每...
- 复方黄芩片
毒,凉血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感冒发热,痈肿疮疡。【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4...
- 紫草膏
【成份】【性状】【功能主治】化腐生肌。用于疮疡,痈疽已溃。【规格】【用法用量】外用,摊于纱布上贴患...
- 三黄丸
】【性状】【功能主治】泻火解毒。用于治疗便秘、疮痈。【规格】【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克,一日3...
- 更多肠痈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肠痈
- 《杂病广要》:[脏腑类]肠痈
(《直指》)其如五内生疮,亦止分阴阳利而已,不比外痈,须根据四节八事之次第也。(《三因》)肠痛亦多端...
-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六痈疽门]肠痈
。在外则为发背、发脑、发眉、发须、发颐。在内则为肠痈、心痈、肾痈、肺痈、脐痈等患。治之得法。尚庶几焉...
- 《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内痈部]小肠痈门主论
关元穴,又名小肠募,在脐下三寸。)《千金》曰∶肠痈之为病,小腹肿,强按则痛,便数似淋。《厥论》曰∶...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六首
即瘀血也。按之都软不痛者有脓。非是脓。即湿水也。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
-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内痈]肠痈
《千金》谓∶妄治必杀人。肠痈为病,小腹重而强,按之则痛,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
- 更多古籍中的肠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