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萎缩

目录

1 概述

肠系膜充满淋巴管和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多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周围。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又称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tuberculous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可为原发,亦可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原发性常因饮用受结核杆菌污染的牛奶或乳制品而发病;继发性较原发性多见,多继发于开放性肺结核或肠结核。病变淋巴结若破溃可引起结核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以间歇性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可导致患儿营养不良,肠粘连等。系统的抗结核治疗,效果较好。

2 疾病名称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3 英文名称

atrophia mesenterica

4 别名

tuberculous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肠系膜萎缩;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5 分类

普通外科 > 网膜和肠系膜疾病 > 肠系膜疾病 > 肠系膜炎性疾病

6 ICD号

K92.8

7 病因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多因饮用未经煮沸的牛奶所致,亦可继发性肺结核或肠结核等。

8 发病机制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多见于童年期,它可以是原发的,也可能是继肠结核或肺结核而续发的。在原发病例,其细菌大都是直接透过健康的肠壁而进入淋巴结,或者是肠壁的原有病变已经完全愈合未留痕迹。在继发病例,则大多数在肺或肠有明显的病灶。淋巴结受累最多的是在回盲部,在盲肠及升结肠内侧的腹膜后间隙中,以及在小肠系膜下端部分。偶尔,上腹部的淋巴结也可以有结核性病变。随着病期的不同,受累的淋巴结可以有急性肿大,呈干酪变,化脓,或者硬结钙化等不同的变化。有些钙化的淋巴结可以坚硬如结石,在X线检查时与肾脏结石或胆囊结石甚为相似,常需通过肾盂造影或胆道造影才能鉴别。有些淋巴结的干酪变或冷脓肿可相互融合成团,其大如拳,须开腹探查方能鉴别。

9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急性的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可以疑似急性阑尾炎,急性胃肠炎等。

9.1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症状:患者疲倦不适,时感脐部或右下腹有间歇性腹痛,痛剧时可伴有恶心、呕吐。1~2天后疼痛减轻,但以后又可发作加剧。持续低热,经常腹泻,水样便和黑臭便也是常见的症状。

(2)体征:腹部胀满和压痛。压痛以右下腹最显著,该处有时并可摸得少量肿块,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

9.2 慢性的肠系膜淋巴结核

(1)症状:腹泻及脂性下痢。病人因长期慢性腹泻及因淋巴结的肿大,常有营养不良,如消瘦、贫血和疲乏等。如并有腹膜的结核者,症状更将加剧。患者常有中等度的热型,食欲不振,消瘦显著,精神倦怠。

(2)体征:腹部膨隆,慢性压痛。

10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并发症

肠梗阻,淋巴结化脓穿孔为常见并发症。

11 实验室检查

11.1 红细胞沉降率

多明显加快,可作为评定结核病活动程度的指标之一。

11.2 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增高。

(2)血红蛋白轻度降低。

11.3 血浆蛋白

近20%慢性患者有低蛋白血症。

12 辅助检查

12.1 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1∶10000试验呈阳性反应,有参考价值。

12.2 X线

(1)腹部平片:肠系膜尤其是回肠末端外有散在的钙化的阴影。

(2)钡餐造影:若合并肠结核,可见肠运动过速,病变段受刺激收缩,充盈不佳。病变侵及小肠时,钡餐通过可有激惹现象,小肠动力加强,出现狭窄现象。

(3)胸片:可发现肺部结核病灶。

13 诊断

13.1 病史

有进食未消毒的牛奶史、结核接触史或者结核病史。

13.2 临床特点

(1)消化道症状及体征:腹痛、腹泻或便秘、腹部肿块。

(2)结核中毒症状:轻者无症状,较重者可有午后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

(3)抗结核治疗有效。

13.3 结核菌素试验

强阳性或其他免疫学检查阳性。

13.4 X线检查

肠系膜有干酪样坏死病灶。

13.5 体检发现

腹部触诊时,右下腹或中腹部可扪及直径2~3厘米大小的肿大淋巴结,有时多个并存不易移动且边缘不齐,有压痛。

14 鉴别诊断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应与慢性阑尾炎、回盲部恶性淋巴结瘤、肠套叠等相鉴别。若X线检查类似结石的阴影时,尚需通过肾盂造影或胆道造影与肾脏结石或胆囊结石相鉴别

15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治疗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当并发肠梗阻,或淋巴结化脓穿破致腹膜炎时,则需手术治疗。有时为了诊断,需要除外恶性淋巴瘤或其他肿瘤时也行剖腹探查。

15.1 支持疗法

活动性肠系膜结核应卧床休息,纠正营养不良,必要时可给以静脉内高营养,输血或输入血浆蛋白。

15.2 抗结核治疗

(1)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对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炎的处理类似其他部位的结核,但疗程必须在1~1.5年。对初治病例,链霉素、异烟肼、吡嗪酰胺和利福平等第一线药物为首选。为了延缓或防止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强调2~3种药联合治疗,用利福乎、异烟肼及链霉素合并治疗6个月后复发率只有3%。若为继发结核性肠系膜淋巴炎,病人可能曾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对一线药物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可考虑第二线药物,如乙胺丁醇、乙硫异酰胺、卡那霉素、环丝霉素等。

(2)治疗方案:①2HSP/10HP;②2HSE/10HE。

一般在治疗开始后1~2周内,患者的自觉症状即可改善,食欲增加,体温和大便趋于正常。然而如果治疗不及时。病程已届后期,即使给予合理、足够抗结核治疗,仍不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药物副作用:副作用发生的时间以前半月内最多见,超过60天无副作用者,继续服药则很少发生副作用。

副作用多发生在肝脏、胃肠、神经、肾、关节、皮肤、血液等器官系统。按其发生的频率,大致排序为:肝损害、胃肠反应、过敏反应和神经反应,其他副作用很少见。

①肝损害:多为一过性。较多见于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吡嗪酰胺、对氨水杨杨杨酸(PAS)等。肝脏损害的发病率与年龄及用乙醇有关,在含异烟肼和利福平的多药方案,转氨酶升高可达30%。

②胃肠反应:是最多见的副作用。常见于对氨水杨杨杨酸(PAS)、吡嗪酰胺、利福平等。

③关节肿痛:多见于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与利福平合用可减少发生。

④神经系统副作用:大剂量应用异烟肼可引起周围神经炎;链霉素损害平衡功能;卡那霉素等以损害听力为主;视神经损害是乙胺丁醇的主要副作用。

⑤过敏反应:多见于间歇疗法或复治的患者,通常在用药后2个月内发生。链霉素、利福平、对氨水杨杨杨酸(PAS)发生过敏较多,乙胺丁醇发生过敏反应比异烟肼、链霉素和对氨水杨杨杨酸(PAS)晚。

⑥血液系统副作用:是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最常见的是利福平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氨硫脲引起的血液异常最多。

⑦肾毒性:最常见于氨基糖苷类药物。

15.3 对症治疗

(1)腹泻:可用碱式碳酸铋(次碳酸铋)0.6g,3次/d。

(2)腹痛:给予颠茄、阿托品等药物,严重者可给予输液及钾盐。

(3)不完全梗阻:除上述对症治疗外,应行胃肠减压。

15.4 剖腹探查

本病常疑为急性阑尾炎而施行手术。术中可以发现阑尾多属正常,但肠系膜淋巴结多数有肿大,腹腔中并可有少量积液。此时可照例予以阑尾切除,淋巴结可摘出1枚做活组织检查,腹腔则缝合而不予引流,患者大都可以痊愈。

16 相关药品

链霉素、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乙胺丁醇、卡那霉素、水杨酸、氨硫脲、碱式碳酸铋、颠茄、阿托品

17 相关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