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离手术

分类索引

临床上的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是视网膜内九层(神经层)与视网膜外一层(色素层)之间的分离,并非视网膜脉络膜分离

视网膜神经层与视网膜色素层同源神经外胚叶。在胚胎期,眼杯由内、外两板形成。内板发育视网膜神经层,即从内界膜到视细胞的内九层;外板发育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二者除在视乳头及锯齿缘处紧密粘连外,其余部分仅由色素上皮的突起及黏多糖物质将二者松松地贴在一起。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外面为脉络膜玻璃膜,是一层弹力膜。该膜有两个组成部分:外层被称为弹力层,系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浓缩,很薄,厚度仅0.5μm。其来源于中胚叶,因而称为玻璃膜的中胚叶之部。内层被称为表皮层(culicular lamina),为色素上皮的分泌产物,比外层厚(约2μm厚),为均匀一致的膜组织,为黏多糖所构成。因其来自色素上皮,故被视为玻璃膜的外胚叶之部。内层实际上就是色素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因为色素上皮层内面与视网膜神经层仅为接触,而外面与脉络膜玻璃膜牢固结合,故在一些致病因作用下,色素上皮与神经上皮之间分离,形成临床的视网膜脱离

自1851年Helmholtz发明检眼镜后,人们才对视网膜脱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1923年Gonin首先用烧灼视网膜裂孔部位的方法,通过组织粘连封闭裂孔使视网膜脱离复位。此后,在检查技术和诊断方法上的进步,如双目间接眼底镜和三面镜结合的术前检查,使医生能充分了解眼内情况,特别是视网膜裂孔数目、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和玻璃体的关系等情况,为选择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手术技术方面的进步,如晶控电凝器的使用及电极的改进、冷凝器及激光机的应用,使视网膜脱离手术有了更有效、损伤更小的封闭裂孔手段。但迄今Gonin的手术原则仍被人们所公认。即:首先必须找到并封闭所有裂孔,这是视网膜复位的关键。其次,放出视网膜下液,可促进脱离视网膜复位。但如果存在视网膜玻璃体之间的粘连牵拉,单纯靠封闭裂孔及放液手段难以使手术成功,需要缩小眼球内容积,松弛或除去对视网膜的粘连牵拉。为此,20世纪30年代Lidner开始采用巩膜缩短方法,到50年代,Schepens和Custodis分别开始采用巩膜层间加压术巩膜外加压术。目前,结合玻璃体手术方法,使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而且对某些以往认为无法手术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或以往认为不适合手术治疗的非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以通过不同手术方法的有机结合,进行手术治疗(图8.8.7-0-1~8.8.7-0-3)。

关系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