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分类索引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trauma and 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DSM-5 将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RAD)、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DSED)、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适应障碍(adjustmentdisorder,AD)归入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DSM-5 首次把反应性依恋障碍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归入本类,因为二者的病因相同,均为社会忽视,即童年期缺乏足够的心理关爱。ICD-11 将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PG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PTSD)归入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因为二者对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较大,自伤自杀风险较高,治疗上需要特别关注。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流行病学患病率资料差异较大,暴力犯罪幸存者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为 19%~33%,交通事故后为 1.6%~41.1%;美国老兵中战争相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为 2%~17%,终身患病率约为 6%~31%。美国“911”恐怖袭击后 1~2 个月,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为 7.5%~11.2%。家庭暴力受害女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为 19%。我国唐山大地震所致的孤儿在 18 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为 23%,30 年后仍有 12%的患病率。汶川大地震 1~3 个月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为 12.4%~86.2%,6~36 个月后患病率为 8.8%~41%,5 年后患病率为 9.2%~13.8%;儿童及成人适应障碍的患病率为 2%~8%,住院患者适应障碍的患病率为12%~19%,女性是男性的 2 倍;延长哀伤障碍在我国的时点患病率为1.8%。在西方国家,丧亲人群延长哀伤障碍时点患病率为 3.7%~12.8%;反应性依恋障碍去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目前仍缺少明确的患病率数据。

急性应激障碍是指由于暴露于具有极端威胁或恐怖性质的事件或情景而导致的短暂的情绪、躯体、认知或行为症状的发展。患者遭受创伤后立即发病,通常在 1 小时之内。一般在数天内或威胁状况消除后开始消退症状往往历时短暂,病程不超过 1 个月,预后良好,可完全缓解。

关系树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