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苏饮

目录

1 拼音

shēn sū yǐn

2 英文参考

shensu drink[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参苏饮同名方剂约有十四首,其组成为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炙甘草各4g,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效。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现代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证候者。[1]

4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参苏饮

参苏饮对气虚外感风寒证候者,除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退热等作用外,主要从促进自身免疫功能的提高和调节,改善心脏功能、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调节胃肠道功能3个方面发挥作用。只有胃肠功能正常才能有力地吸收各种营养物质,营养各器官组织,促进其修复,只有本身免疫力增强,才能增加抗病能力,只有心泵功能、循环系统、血液流变学功能正常,各种免疫物质、营养物质才能运转畅通,发挥有效的积极作用,可见中医学对气虚外感风寒证治疗的先进性。[2]

4.1 处方

人参(去芦)、紫苏、茯苓(去皮)、半夏(汤洗七次)、前胡(去苗)、干葛,各一钱半。枳壳(麸炒)、甘草(炙)、陈皮,各一钱。桔梗、木香,各七分。

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炙甘草各4g[2]

4.2 功能主治

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参苏饮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效。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怠倦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2]

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此药大解肌热快膈。

4.3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研末,每服12g,生姜7片,枣1个,煎水送服,不拘时。[2]

4.4 方解

参苏饮证为脾肺气虚,外感风寒所致。风寒束表,肺气闭郁,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外感引动内饮,则咳嗽痰白,胸膈满闷。表证应当脉浮,今脉反弱,且见怠倦乏力,气短懒言,乃正气不足证。治宜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方中苏叶、葛根为君,发散风寒,解肌透邪。前胡、半夏、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气;陈皮、枳壳理气宽胸为臣药。如此化痰与理气兼顾,既寓治痰先治气之意,又使升降复常,有助于表邪之宣散,肺气之开合。人参益气,扶正托邪;茯苓健脾,渗湿消痰;木香行气,行脾畅中,是为佐药。甘草补气安中,兼和诸药,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效。参苏饮与败毒散都有人参,均用于风寒表证,兼顾气虚之体。但参苏饮偏于理气化痰,用于外感风寒,内有痰阻气滞者;败毒散则偏于解表,主治风寒湿邪在表之证。[2]

4.5 临床运用

参苏饮为治气虚外感风寒而设。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乏力,苔白,脉弱为证治要点。[2]

4.5.1 加减法

若寒热头痛较甚者,可用柴胡、川芎以增强解表止痛之功;气滞较轻者,则可去木香以减其行气之力。[2]

4.6 现代适应证

参苏饮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证候者[2]

4.6.1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感冒)是指喉结以上,包括咽、喉、扁桃体、鼻腔、中耳等皮肤黏膜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发生的局部炎症。70%~80%由病毒引起,以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柯病毒、腺病毒为多。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依次以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为多。发病时,鼻腔、咽、扁桃体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临床表现发热、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2]

4.7 药理作用

[3]

4.7.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苏叶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红色毛癣菌等也有抑制作用,紫苏油对接种和自然污染的微生物也都有抑制作用。葛根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外,对肺炎双球菌、志贺菌也有抑制作用;臣药半夏水浸剂有抗真菌作用。前胡煎剂对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所含伞花内酯及紫花前胡内酯有抗菌、抗真菌作用。木香则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各种真菌有抑制作用。陈皮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能抑制多种霉毒生长,同时还能触杀螨虫和蚊虫等。佐药茯苓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能杀死钩端螺旋体。生姜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霍乱弧菌、伤寒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红色毛癣菌、须疮毛癣菌等真菌、阴道滴虫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甘草浸液能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乙型链球菌,同时对幽门螺旋杆菌、阿米巴原虫、华支睾吸虫有抑杀作用。甘草甜素对HIV、肝炎病毒、水疱口炎病毒、腺病毒Ⅲ型、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作用强,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所以该方剂对呼吸道感染有效。

4.7.2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君药苏叶所含β-丁香烯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并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其所含的沉香醇有平喘作用。臣药半夏煎剂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同时有祛痰、平喘作用。前胡则能明显增加呼吸道分泌物量,从而具有祛痰作用。桔梗能反射性增加气管分泌,稀释痰液而具有较强的祛痰作用,并有较强的镇咳作用。陈皮挥发油有刺激性祛痰作用,其煎剂具有明显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和镇咳作用。甘草合剂能覆盖在咽部黏膜、缓和炎症刺激,从而具有镇咳作用,同时增加支气管的分泌,使痰液易于咳出,又有解痉平喘作用。

4.7.3 对心脏、血液及循环系统的作用

君药苏叶因具有肝素一样的抗凝作用,在体内能抑制由ADP和胶原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活化,使其减少有关凝血因子的释放而延长凝血时间,在体外可使血浆中血小板合成和释放TXA2减少,从而减轻其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苏叶还能降低血细胞压积和全血黏度,从而具有肝素一样的抗凝作用。葛根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对K+、Na+、Ca2+的通透性,进而降低心肌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同时具有β受体阻断效应而可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代谢,降低心肌耗氧量,对缺血心肌及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还能增加微血管运动的振幅,提高局部微血管流量,改善微循环;葛根有显著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葛根素除能防止动脉硬化外,还能使血管内皮细胞羟脯氨酸代谢减慢,使内壁的胶原式胶原纤维含量相对减少,有利于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及血栓形成;同时葛根通过β受体阻断效应,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影响儿茶酚胺代谢,改善血管反应性而具有降压作用。臣药半夏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同时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前胡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同时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前胡水醇提取液则对多种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其所含右旋白花前胡素C(Pd-Ⅲ)对心脏缺血有保护作用,紫花前胡苷及其苷元对ADP诱发的血小板聚集有拮抗作用。臣药桔梗皂苷可显著降低冠脉血管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同时扩张血管,具有降压作用。陈皮也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提高心脏指数,同时又能扩张周围血管。枳实具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搏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的作用,同时又有利尿的作用。茯苓的多种提取物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茯苓与木香均具有利尿作用,因而有利于减轻心脏的前负荷。人参能促进儿茶酚胺释放,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从而使细胞内Na+增加,Ca2+内流增加,因此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排出量,减慢心率,对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人参对血压有由双相调节作用,并与剂量和机体机能状态有关,可使高血压的病人血压下降,又可使低血压和休克者血压回升,小剂量升血压,大剂量降血压并有抗休克作用;同时人参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具有纤溶活性,从而可抑制血栓的形成。生姜所含姜辣醇为增压药,能增加心房收缩力,同时对血压产生一过性降压、明显升压和持续性降压三相作用。甘草黄酮对多种原因所致心律失常有拮抗作用,甘草次酸具有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激动剂样作用;甘草对缺血性心肌再灌注能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综上所述,该方剂有着较强的改善心肌功能和微循环功能。4.解热、抗炎、抗氧化作用

君药葛根浸剂口服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葛根汤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Ⅰ型过敏反应作用;葛根素、葛根总黄酮可减少组织MDA、LPO含量,增加SOD活性,并能捕捉自由基而具有抗氧化作用。君药苏叶煎剂有解热作用,并能抑制氧自由基的生成,其所含三萜酸类物质能抑制TPA诱导的炎症。臣药桔梗皂苷同样具有抗炎作用,对炎性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及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抑制作用。陈皮中类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抑制人体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中性白细胞释放β-尿苷酸化物酶的活性,从而在体内发挥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其所含橙皮苷可抑制血管的通透性和肉芽肿;陈皮提取物还能清除氧自由基及羟自由基,具有抗氧化作用。佐药人参皂苷R0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明显消除炎性水肿,降低炎性组织中羟脯氨酸的浓度。木香能降低炎症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生姜也具有抗炎、消肿作用,对炎症的早期、晚期均有抑制作用;生姜能清除氧自由基及羟自由基,抑制H2O2所致溶血,降低肝脏MDA含量,同时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甘草的抗炎作用主要是其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所致,对炎症的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等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一是抑制纤溶酶系统的活化;二是降低血清对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促进作用;三是抑制细胞膜通透性亢进。甘草酸能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4.7.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苏叶可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拮抗Ⅰ型变态反应。君药葛根的煎剂能明显增强小鼠肝、脾巨噬细胞对炭粒的摄取功能,还能使体外培养的各种粒性白细胞中cAMP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上升,并可消除因过剩抗原致敏而诱发的免疫耐受性,葛根水溶性部分能激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葛根水煎剂可提高SRBC抗体和血清抗体生成水平。前胡所含紫花前胡素C-Ⅱ等可阻滞肥大细胞Ca2+内流,从而抑制组胺释放。臣药半夏多糖具有较强的网状内皮系统激活活性。桔梗水提物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中性白细胞的杀菌能力,提高溶菌酶的活力。陈皮水煎醇沉液能增加血清溶菌酶含量,增加血清血凝抗体滴度,增加心脏血T淋巴细胞E玫瑰花环形成率,但对T淋巴细胞转化率却有抑制作用。佐药人参所含人参多糖、人参皂苷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血清IgA、IgG、IgM的水平,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浓度,促进T、B淋巴细胞致分裂源PHA、ConA、LPS诱导和淋巴细胞转化;同时人参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也有增强作用,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血清补体形成,促进脾脏NK细胞活性,并可在ConA存在条件下,诱生IFN-γ及IL-2;人参所含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是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其不仅对正常动物且对免疫功能功能低下的动物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不仅对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有促进作用,增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浓度,还能促进T、B淋巴细胞致分裂原刺激的淋转反应,同时可促进脾脏的免疫功能,增加脾T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促进IL-2的产生和提高脾NK细胞的活性;日本学者证明人参多糖有抗补体活性,因此,人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广泛的影响。茯苓多糖具有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能增强胸腺、脾脏、淋巴结的重量,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抗免疫抑制剂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对抗60Co照射引起的外周血WBC减少,增加ANAE阳性淋巴细胞数,并能使玫瑰花形成率及PHA诱发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使脾脏抗体分泌细胞数明显增多;茯苓素能增强巨噬细胞功能,但对PHA、LPS、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及抗体产生能力有抑制作用。生姜具有抗5-HT作用。甘草不仅有抗过敏作用,而且对特异性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均有积极影响;甘草多糖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及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甘草甜素能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抑制IgE、ConA、化合物48/80诱导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甘草次酸钠能升高T淋巴细胞比率;甘草酸二胺能提高血清lNF-α水平,甘草Lx能降低抗原量,抑制抗体产生,具有抗青霉素过敏性休克作用;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抑制剂。因此该方剂在促进和调节免疫功能方面有积极作用。

4.7.5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苏叶水煎剂能改善肠黏膜绒毛损伤,促进肠蠕动。君药葛根所含大豆黄酮具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对肠道平滑肌有松弛作用。臣药枳壳挥发油能显著减少胃液分泌量,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具有抗溃疡作用;对胃肠平滑肌呈双相作用,对高度兴奋的平滑肌有抑制作用,对抗乙酰胆碱、组胺对肠管的兴奋作用,对抑制的平滑肌又能使其收缩蠕动加强,从而使紧张和舒张的肠管运动恢复平衡。半夏对胃肠运动呈双相作用,既能显著增加肠道输送能力,又能抑制乙酰胆碱、组胺、BaCl2所致肠管收缩;通过抑制呕吐中枢而具有镇吐作用,半夏还具有阿托品样作用,抑制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胃液的游离和总酸度,保护胃急性损伤并促进黏膜修复。陈皮所含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排除肠管积气,又能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运动有抑制作用。桔梗皂苷可降低肝脏胆固醇含量,增加胆酸及胆固醇的排泄,同时能抑制胃液分泌,具有抗消化性溃疡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有镇吐作用。佐药人参所含的人参皂苷R0及齐墩果酸均能抑制肝损伤,具有保肝作用。人参多糖对各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茯苓所含茯苓醇可使肝硬化动物肝脏胶原蛋白降解,促进肝内纤维组织的重吸收,具有抗肝硬化作用,同时茯苓还可抑制胃酸分泌,具有抗溃疡作用。木香水提取物有明显的利胆作用,而且对胃肠运动呈双相调节作用,木香提取液能使肠蠕动幅度及紧张性增强,同时又能抑制乙酰胆碱、组胺、BaCl2所致肠痉挛。生姜煎剂可促进胃液分泌,使胃液总酸度及排出量明显增加,对胰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明显降低淀粉和脂肪的消化作用;同时生姜煎剂能抑制应激性胃黏膜损伤,预防应激性溃疡,而且有止吐、利胆和保护肝功能的作用。甘草中所含FM100和异甘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罂粟碱样特异性解痉能力,甘草浸膏则可降低胃液量、游离酸度和总酸度;甘草水提取物能保护胃黏膜不受损伤,促进黏液的分泌和胃上皮细胞生存时间的延长,因而具有解痉和抗溃疡作用。枳壳对胃肠平滑肌呈双重作用,既能兴奋胃肠,使蠕动增强,又有降低肠平滑肌张力和解痉作用,使肠管运动恢复正常。

4.8 出处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之参苏饮

5.1 别名

十味参苏散(《保婴金镜》)。

5.2 处方

木香半两,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茯苓(去皮)各三分,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半两[4]

木香15克 紫苏叶 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人参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15克

5.3 制法

上㕮咀[4]

5.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之参苏饮功在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主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5.5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4]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若因感冒发热,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退为期,不可预止。

5.6 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6 《医方考》卷六方之参苏饮

6.1 处方

紫苏1钱,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干葛1钱,前胡1钱,桔梗1钱,甘草5分,人参7分。

6.2 功能主治

《医方考》卷六方之参苏饮主治风寒壮热,体重头痛,痰嗽壅盛。痘家气虚外感。

6.3 各家论述

风寒客于外,故用紫苏、干葛以发表;痰嗽壅于内,故用半夏、前胡、桔梗、陈皮、茯苓以安里;邪去之后,中外必虚,人参、甘草急固其虚。此则表和而痘易出,里和而气不虚,表里无失,斯良剂矣!

6.4 出处

《医方考》卷六

7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参苏饮

7.1 处方

人参3分,紫苏叶4分,桔梗4分,干姜4分,前胡4分,陈皮5分,茯苓5分,枳壳3分半,半夏2分,木香1分半。

7.2 制法

上为细末。

7.3 功能主治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方之参苏饮主治解发痘疮。

7.4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5 出处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8 《古今医鉴》卷十四方之参苏饮

8.1 处方

紫苏3分,陈皮2分,桔梗2分,半夏(姜汁炒)3分,前胡3分,干葛3分,甘草2分,枳壳(去瓤)2分。

8.2 制法

上锉。

8.3 功能主治

《古今医鉴》卷十四方之参苏饮主治小儿伤风、伤寒,发热咳嗽,痰涎,喘急,未明痘疹,疑似之间。

8.4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热服;或调紫草膏热服。表汗更佳。

8.5 出处

《古今医鉴》卷十四

9 《摄生众妙方》卷六方之参苏饮

9.1 处方

人参、紫苏、半夏、桔梗、杏仁(去皮尖)、麻黄(去节)、荆芥、陈皮、防风、甘草、桑白皮。

9.2 制法

上(口父)咀,为粗末。

9.3 功能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六方之参苏饮主治诸般咳嗽。

9.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加生姜3片,乌梅1个,和匀,好酸醋浸1宿,慢火炒,复浸1宿、再炒,以醋干为度,为细末。心嗽面赤流汗,干姜汤下;肝嗽眼中泪出,乌粟米汤下;肺嗽上气喘气,桑白皮汤下;脾嗽不思饮食,生姜汤下;胆嗽令人不睡,生姜自然汁下;冷嗽,夜间多嗽,葱白头汤下;热嗽日间多嗽,蜜汤下;暮嗽涕唾稠粘,生姜汤下;气嗽肚腹胀满,青皮汤下;伤风嗽流涕,荆芥防风汤下;肠嗽痰结成块,五味子汤下;产嗽背疼,黄蜡汤下;痨嗽,四肢羸瘦,秦艽汤下;血嗽连声不止,当归汤下。

9.5 出处

《摄生众妙方》卷六

10 《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之参苏饮

10.1 别名

二味参苏饮、参苏散、小参苏饮、人参苏木散、参苏夺命丹

10.2 处方

人参1两(另末),苏木2两。

10.3 功能主治

《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之参苏饮主治产后血入于肺,面黑发喘欲死者。

10.4 用法用量

二味参苏饮(《医方类聚》卷二三五引《管见良方》)、参苏散(《永类钤方》卷十九)、小参苏饮(《世医得效方》卷十四)、人参苏木散(《杏苑》卷八)、参苏夺命丹(《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10.5 出处

《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11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参苏饮

11.1 处方

人参、紫苏、桑皮、桔梗、贝母、甘草、天冬、麻黄、赤苓。

11.2 功能主治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参苏饮主治妇女虚热,孕妇咳嗽喘息急者。

11.3 出处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12 《幼科发挥·附方》方之参苏饮

12.1 方名

参苏饮

12.2 组成

人参、苏梗、桔梗、前胡、半夏、干葛、陈皮、枳壳、杏仁、木香、甘草、茯苓。

12.3 主治

《幼科发挥·附方》方之参苏饮主治中风,鼻流清涕,恶风喘嗽。

12.4 用法用量

生姜引。

13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参苏饮

13.1 方名

参苏饮

13.2 组成

人参、半复、苏叶、陈皮、赤茯苓、甘草、枳壳、干葛、前胡、柴胡、香附、山楂肉。

13.3 主治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参苏饮主治小儿痘疹发热,恶寒咳嗽者。

13.4 用法用量

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

14 《医便》卷三方之参苏饮

14.1 方名

参苏饮

14.2 组成

人参8分,紫苏叶1钱,前胡1钱,半夏1钱,葛根1钱,茯苓8分,桔梗8分,枳壳8分,陈皮8分,甘草4分,羌活、苍术。

14.3 功效主治

《医便》卷三方之参苏饮功在宽中快膈。主治秋月伤寒,发热头疼咳嗽,或中脘痞满,呕吐痰水,及感冒风邪,头疼鼻塞,憎寒壮热,名曰重伤风。

14.4 用法用量

上用水1钟半,加生姜3片,葱头1根,煎8分,热服。

14.5 加减

咳嗽,加五味子5分,杏仁7分;久嗽有肺火,去人参,加桑白皮、杏仁各8分;鼻衄,加麦门冬、山栀仁(炒黑)、乌梅、茅根各1钱;呕逆,加砂仁5分;脾泄,加白术、黄耆、白扁豆、莲肉各1钱。

14.6 附注

方中羌活、苍术用量原缺。

15 《胎产秘书》卷上方之参苏饮

15.1 方名

参苏饮

15.2 组成

人参3分,蕲艾3分,川芎3分,当归1钱,条芩2钱,生术2钱,陈皮4分,紫苏4分,生甘草4分,阿胶1钱。

15.3 主治

《胎产秘书》卷上方之参苏饮主治妊娠跌打动胎,下血不止。

15.4 加减

有外感者,加葱白4寸;腹痛,减蕲艾,加砂仁4分。

16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方之参苏饮

16.1 方名

参苏饮

16.2 组成

人参、紫苏、枳壳、桔梗、干葛、前胡、桑皮、贝母、茯苓、甘草、橘红、生姜。

16.3 主治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方之参苏饮主治妊娠感冒发热,头疼骨痛,半身不遂,呕吐痰涎。

16.4 加减

咳嗽,加五味。

17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方之参苏饮

17.1 方名

参苏饮

17.2 别名

参苏汤、人参前胡散、十味参苏饮、冲和汤

17.3 组成

前胡3分,人参3分,紫苏叶3分,茯苓3分,桔梗半两,木香半两,半夏(汤)半两,陈皮半两,枳壳(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17.4 功效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方之参苏饮功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

17.5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7分,去滓,空腹服。

17.6 加减

哕者,加干葛;腹痛,加芍药。

17.7 制备方法

上为锉散。

17.8 各家论述

1.《古今名医方论》:叶仲坚曰,此咳嗽声重,痰涎稠粘,涕唾交流,五液无主,寒湿稽留于胸胁,中气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参为君;然非风寒之外邪来侮,则寒热不发,而痰涎不遽生,故辅以紫苏、干葛;凡正气虚者,邪气必盛,故胸膈满闷,辅以陈皮、枳壳,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半夏,少佐桔梗以开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调和营卫,欲清内者,必顾及中宫,此姜、枣、甘草之所必须也。名之曰饮,见少与缓服之义。

2.《医方集解》: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

17.9 附注

参苏汤(《普济方》卷四○三)、人参前胡散(《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十味参苏饮(《保婴金镜录》)、冲和汤(《济阳纲目》卷十一)。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苏丸”、“参苏理肺丸”(见《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行规定汇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淳祐新添方)有干葛;《易简方》有干葛,无木香。

18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6.
  2. ^ [2]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9.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36-39.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