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目录

1 拼音

bǔ zhōng yì qì tāng

2 英文参考

Buzhong Yiqi Tang[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uzhongyiqi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补中益气汤同名方剂约有二十首,其中《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黄芪20g、炙甘草6g、人参10g、当归身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及气虚发热证,本方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现代常用于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4 《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中方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和促进功能,加强细胞代谢,具有特异性抵抗力,对心血管、胃肠、肝胆以及肿瘤均有积极影响,同时有一定的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能力,因此,对其适应证应有一定治疗作用。但是对于某些肿瘤、内脏下垂、肌肉麻痹所致斜视、眼睑下垂久治不愈者应配合外科治疗。[1]

4.1 处方

黄芪20g、炙甘草6g、人参10g、当归身10g、橘皮6g、升麻3g、柴胡3g、白术10g[2]

黄芪18g、甘草(炙)9g、人参(去芦)6g、当归(酒焙干或晒干)3g、橘皮(不去白)6g、升麻6g、柴胡6g、白术9g。[3]

4.2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及气虚发热证:[3]

1.脾胃气虚证。症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发热自汗,脉虚大无力。

2.气虚下陷证。症见久泻,或内脏下垂。

3.气虚发热证。症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4.3 用法用量

上药㕮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4.4 方解

补中益气汤证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不及,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气虚不能固表,阳浮于外,故身热自汗;气虚下陷,清阳不升,故脱肛、子宫下垂等。但内伤发热,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热甚不休,手背热甚于手心者不同。治宜补益脾胃中气,以退虚热,升提中阳,举其下陷。惟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配伍人参、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合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为佐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者补之,气陷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得此甘温益气而除之,元气内充,清阳得升,则诸症自愈。[4]

4.5 运用

[4]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临床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或内脏下垂等为证治要点。

4.5.1 加减法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兼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兼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亦可用于虚人感冒,加苏叶少许以增辛散之力。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4.5.2 使用注意

阴虚发热、内热炽盛、湿热泻痢者,均不能使用本方。

4.6 现代适应证

[5]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的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也可加减应用。

4.6.1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慢性肝炎多由乙、丙、丁3型肝炎急性期转变而来,凡病期超过半年,或乙、丙、丁3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者,或虽病史不明,但肝病理组织学或症状、体征、B超检查符合慢性肝炎均可定为慢性肝炎。由于肝脏肿大,汇管区出现不同程度炎症、肝小叶坏死,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胆汁排泄障碍以及肠道瘀血,可致消化道功能障碍及胸胁胀满等症状。

4.6.2 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一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某些特定的遗传素质个体中,由于病毒或其他非特异性因子感染胸腺所致“肌样细胞”表面的乙酰胆碱受体构型发生变化,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乙酰胆碱的IgG抗体是由周围淋巴器官、胸腺的浆细胞产生,抗原特异性辅助T细胞(CD4+)通过与乙酰胆碱抗原肽序列结合被激活。体内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在补体参与下发生应答。足够的循环抗体能使80%的肌肉乙酰胆碱受体达到饱和,由补体介导的细胞膜溶解作用使乙酰胆碱受体大量破坏,导致突触后膜传递障碍,从而产生肌无力。约70%的患者胸腺增大、重量增加,15%的患者有淋巴上皮细胞型胸腺瘤。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皱褶丧失或减少,突触间隙增宽,乙酰胆碱受体密度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一组或几组或全体肌麻痹、无力、易疲劳,晨轻暮重,短期休息后好转。急骤发生延髓和呼吸肌严重无力以致不能维持换气功能为危象。

4.6.3 脱肛

脱肛即直肠脱垂,病因尚不完全明了,第一个常见原因是因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以及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固定、支持作用减弱所致,多见于幼儿,营养不良、老年患者;第二个原因是腹压增高所致,多见于便秘、腹泻、久咳等;第三个原因是内痔、直肠息肉脱出牵拉直肠黏膜脱垂所致。主要病理改变是直肠下段黏膜层与肌层之间的结缔组织过于松弛,黏膜下层下移;严重者直肠周围结缔组织过于松弛,直肠壁全层下移,脱出的直肠黏膜可发生炎症、糜烂、溃疡和出血。临床表现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

4.6.4 内脏下垂

内脏下垂多见于胃下垂,当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时称为胃下垂,主要是胃膈韧带与胃肝韧带无力、松弛以及腹壁肌肉松弛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与不适,X线钡餐检查可确诊。其他内脏脱垂的机制亦大同小异。

4.6.5 子宫脱垂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主要原因有3:一是分娩损伤盆底肌、筋膜以及子宫韧带使之过度伸展、张力下降甚至撕裂,如得不到良好的修复即可产生子宫脱垂;二是长期腹压增高,如排便困难、咳嗽、长期站立及超负荷等;三是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产后癃闭是指以生产以后排尿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大多是因分娩时膀胱、尿道受压所出现的一过性麻痹所致,主要病理改变为平滑肌收缩无力。上睑下垂是指上睑肌和Miiller平滑肌的功能不全或丧失,导致上睑部分或全部下垂。先天性患者为动眼神经核或睑提肌发育不良所致,获得性可因动眼神经麻痹损伤、交感神经疾病、重症肌无力所致。麻痹性斜视是一条或几条眼外肌或内肌麻痹或运动受限所致。

4.6.6 久泻、久痢

久泻、久痢大多是肠道慢性感染,常见的是肠道菌群失调症,肠道耐药菌感染或寄生虫;也见于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等。

4.6.7 乳糜尿

乳糜尿是指肠道吸收的乳糜液不能按正常淋巴道引流至血液而逆流至泌尿系淋巴管中,以致该淋巴管内高压、曲张、破裂,乳糜液溢人尿中,使尿呈乳白色。造成淋巴管阻塞的常见疾病是丝虫病、腹腔结核、肿瘤等。

4.6.8 胎动不安

胎动不安仅是一种症状,原因甚多,属于母体因素的有:母亲重症疾病、缺氧、外伤;胎盘因素有:早剥、老化;胎儿因素如宫内缺氧、脐带绕颈以及其他疾病。

4.6.9 月经过多

正常月经失血量为每次30~50ml,如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月经过多仅仅是一个症状,病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导致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刺激且无孕酮对抗而发生雌激素突破出血。高水平雌激素且维持在有效浓度,引起长时间闭经,因无孕激素参与,内膜增厚但不牢固极易发生突破性出血,血量汹涌。其他原因所致月经过多不再赘述。

4.7 药理作用

[6]

4.7.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黄芪及其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甲和其他一些成分对免疫系统有广泛影响,以免疫增强和免疫调节为主。分述如下:①黄芪多糖通过抑制抑制性T细胞功能,使其他T细胞亚群如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得以增强,使T细胞分化成熟,并显著提高其活性。②黄芪能明显促进正常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黄芪煎剂可显著提高抗原结合细胞数、抗体分泌细胞数、溶血空斑数及抗体生成量。其中黄芪多糖能非常显著地促进抗体生成,拮抗泼尼松龙等免疫抑制剂对免疫功能的抑制,电镜可见在黄芪多糖作用下小鼠脾脏增重,脾脏中大量浆细胞增生且以成熟的浆细胞为主;黄芪皂苷甲皮下注射于小鼠,可见其淋巴结内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和抗体合成,胞浆内扩张的粗面内质网腔中含大量的抗体蛋白,说明二者均是增强体液免疫的重要成分。③对于巨噬细胞系统黄芪水煎剂可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其中黄芪多糖可直接刺激巨噬细胞使之数量增加,吞噬功能增强;黄芪皂苷甲皮下注射于小鼠可见其淋巴结内巨噬细胞体积增大,吞噬体、溶酶体、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等大部分细胞器数量增多而呈激活状态。黄芪皂苷甲可促进巨噬细胞蛋白合成系统功能,促进溶酶体生成。④黄芪通过诱生γ-IFN能明显提高NK细胞的活性,且与干扰素合用可使NK细胞毒提高5~6倍。⑤黄芪还有干扰素诱生及诱生干扰素活性作用,能显示一定的继发性抗病毒效果。⑥黄芪注射液能明显防治环磷酰胺所致白细胞数及骨髓巨核细胞数降低,明显促进外周中性粒细胞的随机运动和趋化运动。黄芪多糖注射液可使脾脏明显增重,并明显拮抗泼尼松龙等所致小鼠脾脏、胸腺、淋巴结等的萎缩,显著降低人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含量。臣药人参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也有广泛的影响,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是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人参不仅对正常动物,而且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也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中人参花皂苷能增加特异性抗体的浓度,能增加IgG、IgA、IgM水平,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有促进作用,可促进T、B细胞对分裂原刺激的淋转反应;人参皂苷能增加脾T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促进IL-2的产生和提高NK细胞的活性;人参多糖可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可诱生肿瘤坏死因子和抗补体活性。白术能使免疫抑制的动物TH细胞数明显增加,提高TH/TS比值,增加T细胞表面IL-2的表达,使IL-2水平显著增高;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和自然玫瑰花结形成率,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提高抗体产生能力,促进骨髓细胞增殖反应和IL-1、IL-2的分泌,提高外周血WBC数量,增加脾脏、胸腺的重量。甘草不仅能诱生干扰素,增强NK细胞的活性,而且甘草酸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而具有抗过敏作用;甘草酸能增加脾脏及胸腺的重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使体内抗体显著增加,激活淋巴细胞增殖;甘草Lx则可降低抗原量而起到免疫抑制作用;甘草多糖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甘草甜素不仅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且可增强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分泌IL-2的能力;甘草次酸可升高T淋巴细胞比率;甘草酸二胺可提高血清INF-α水平;β-甘草次酸是人体补体经典途径的抑制剂。佐药当归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有效成分是当归免疫活性多糖,该成分有免疫佐剂样活性,有良好的抗补体活性和良好的干扰素诱导活性;当归对淋巴细胞也有较强的活化作用,当归免疫活性多糖对人脾细胞有促有丝分裂活性,是B淋巴细胞的潜在丝裂原,使B淋巴细胞分化到不同成熟阶段,部分细胞群成熟为抗体分泌细胞;同时当归免疫活性多糖还能直接激活参与抗体反应的T淋巴细胞而不诱导正常的胸腺细胞和抗氢化可的松胸腺细胞的增殖,还能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当归能促进巨噬细胞功能,提高NO含量,当归醇沉物可显著增加TNF-α、IL-1分泌,诱导INF-γ分泌,并增加其活性;同时当归所含阿魏酸对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因而具有广谱抗变态反应作用,但对免疫功能无抑制作用。陈皮中的类黄酮类化合物都有很强的刺激人体嗜碱性白细胞释放组胺和中性粒细胞释放β-尿苷酸化物酶的活性,从而具有抗过敏作用;陈皮煎剂皮下注射可显著增加血清溶菌酶含量、血清血凝抗体滴度、心脏血T淋巴细胞E玫瑰花的形成率。佐药升麻具有抗过敏作用,其所含三萜类化合物能增强淋巴细胞活性,抑制淋巴细胞转化;升麻多糖对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并能诱生干扰素。柴胡所含柴胡多糖注射液能提高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并使免疫抑制状态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能诱发IFN-γ,增加Kupffer细胞吞噬功能,增强单核巨噬系统廓清、吞噬能力,激活巨噬细胞诱生IL-1,显著提高ConA活化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及NK细胞的活性。该方剂强大的免疫调节和促进作用可能是其治疗慢性肝炎、重症肌无力等免疫性疾病的根本。

4.7.2 对细胞代谢和非特异性抵抗力的影响

君药黄芪可通过对环核苷酸系统的调节而影响机体的广泛功能。黄芪皂苷甲能显著促进机体的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本品灌服小鼠3H-TdR掺人再生肝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使再生肝DNA含量明显增加;黄芪多糖显著增强肝碱性RNase的抑制因子并抑制RNase活力,使RNA分解代谢降低,从而引起RNA积累,使肝脏RNA含量增加;黄芪及黄芪多糖可促进血清和肝脏蛋白质的更新;对血糖有双相调节作用,既能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升高,又能对抗二甲双胍引起的血糖降低,使血糖平衡;黄芪有抗自由基损伤和抗脂质过氧化物作用,并可使红细胞SOD活力显著增高,且随剂量的增大作用增强;能明显清除超氧阴离子,降低MDA和LPO;同时黄芪有抗多种非特异性损伤、增强生命力和抵抗力作用;黄芪可使体外培养的人胎肾细胞生长旺盛的生存时间增长,使人胎肺二倍体细胞衰老寿命从原之61代延长到88~98代;黄芪还能增强动物对低温、饥饿、辐射、减压、缺氧、氰化钾中毒等多种劣性刺激的耐受能力;黄芪能促进造血功能,使贫血患者外周血RBC及Hb增加,对环磷酰胺所致WBC减少及血小板下降有促进恢复作用,增加网织RBC数及骨髓有核细胞数;黄芪增加肾上腺重量并作用于性腺而增强机体对应激的良性反应,明显延长应激衰竭期的出现,因而有显著增强肌力和抗疲劳的作用。臣药人参可促进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使衰老细胞群中“不分裂”细胞转化为“分裂”细胞,并使细胞分裂周期缩短;人参通过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及增强其他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具有抗应激作用,对热、冷、辐射、缺氧等意外伤害增加耐受力,并通过升高血脂和促进蛋白质合成而具抗疲劳作用;人参甲醇提取物中的麦芽醇、水杨酸、香草酸等均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麦芽醇还能捕捉自由基和稳定膜蛋白的结构;同时人参乙炔类化合物也同样具有脂质抗氧化作用;人参所含蛋白质合成促进因子及人参皂苷均能促进生发活力旺盛组织的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人参皂苷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非脂化脂肪酸含量,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胆白、胆固醇和磷脂含量,拮抗动脉硬化;人参对血糖有双相调节作用,能对抗肾上腺素及高渗葡萄糖引起的高血糖,对注射胰岛素及口服二甲双胍所致低血糖又有升血糖作用,从而使血糖维持平衡;人参对骨髓造血有刺激作用,使正常动物及贫血动物的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增加;人参能显著提高骨髓基质细胞群落的产率,并可促进红系祖细胞和粒系祖细胞的增殖,促进红系、粒系、巨核系组成的混合集落形成。甘草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提高机体的内分泌调节能力,并有皮质激素样作用,特别是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解热、促进三大物质代谢以及其“允许”作用可进一步协调全身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同时甘草具有“解百药毒”作用,这使体内各种代谢毒物可进一步清除;甘草次酸可降低血清胆固醇、β-脂蛋白及甘油三酯;甘草有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H2O2所致溶血,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白术可有效地降低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LPO及MDA含量,提高GSH-Px、SOD活性,抑制脑内单胺氧化酶活性,增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同时白术能明显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体重增加;白术还有降血糖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促进作用;白术显著促进红系造血祖细胞的生成,具有增强造血作用。佐药当归水煎剂有明显的抗氧化、抗辐射和抗化学物质损伤的作用,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清除作用,能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对SOD有十分显著的激活作用;当归及其多糖能明显促进粒系造血祖细胞、多向性造血祖细胞的分化增殖,增强网织RBC及Hb。陈皮提取液可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对心脏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抑制作用。使药柴胡所含皂苷可明显增加蛋白质合成;柴胡注射液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柴胡脂溶成分能抑制大鼠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柴胡总黄酮具有增强机体耐缺氧作用,促进糖的利用,抑制脂肪分解。方中的人参、甘草、黄芪、白术、柴胡都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进ACTH及皮质激素的分泌,因而可提高机体对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协调能力,提高其适应性,使机体各项功能恢复正常,起到“扶正固本”作用。

该方剂的以上作用可能是其治疗重症肌无力、贫血、癃闭、内脏下垂、斜视等肌麻痹、肌无力以及胎动不安的根据。这些作用对慢性肝炎也有一定的疗效,可防止肝细胞坏死。

4.7.3 对心脏、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黄芪通过加强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及对心肌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升高CAMP量,激活了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使钙通道蛋白磷酸化,导致Ca2+内流增加;同时细胞内cAMP增高也促进了肌浆网释放Ca2+,导致心肌细胞的兴奋-收缩偶联过程增强,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并通过免疫增强作用而抑制病毒性心肌炎;黄芪还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增强心肌细胞对损伤的耐受力;黄芪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还有扩张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的作用;同时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对高血压病人黄芪能控制其升高幅度,对低血压及休克病人黄芪使血压稍上升而保持稳定;黄芪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血小板内cAMP水解减少、含量升高,并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TXA2生成,促进PGI2生成而抑制血栓形成,并可使体外血栓长度缩短、血栓干湿度减轻,全血比黏度降低,血液流变性改善。君药人参能促进儿茶酚胺释放,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促进Na+-Ca2+交换,使Ca2+内流增加,具有强心苷样作用;人参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大心输出量,使冠状血流量增加,心率减慢,且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人参有抗缺氧和保护心肌的作用,主要与人参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增加冠脉血流有关,而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向组织释放更多的氧,是人参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的又一原因;人参皂苷可使心肌梗死范围缩小,同时抑制血浆中肌酸磷酸激酶活性,使PGI2/TXA2比值降低;人参能扩张冠状动脉、脑血管、椎动脉、肺动脉,增加这些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人参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使高血压病人血压下降,使低血压及及休克患者血压回升,从而维持血压稳定;人参对多种原因引起休克均有拮抗作用,增强休克动物的心肌收缩力,改善其微循环,提高其生存率;人参皂苷对凝血酶诱导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人参二醇皂苷可使全血黏度显著下降,同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人参皂苷通过阻滞PG的代谢和Ca2+拮抗作用对ADP、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人参皂苷Rg3及Rg1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成分,所以人参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白术对周围血管有扩张作用,对血液有抗凝作用,对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使药甘草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甘草酸有抑制磷脂酶A2的活性及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甘草黄酮对多种原因、多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均有拮抗作用;甘草次酸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并有血管紧张素ⅡA1受体的激动剂样作用。佐药当归能减慢心脏传导,延长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延长平台期,抑制异位节律点及提高致颤阈,通过多方面作用而具有明显抗心律失常作用;同时能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减慢心率,降低耗氧量,清除自由基,稳定心肌细胞膜,保护线粒体及溶酶体功能,减轻心肌损伤。当归也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并降低血液黏滞性,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使凝血酶时间延长,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佐药陈皮煎剂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其所含甲基橙皮苷能使冠状动脉阻力下降,血流增加,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佐药升麻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柴胡粗皂苷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内源性与内源性花生四烯酸引起的血小板、血栓烷的形成,从而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4.7.4 对肝胆功能的影响

君药黄芪所含黄芪苷及黄芪多糖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黄芪苷通过抗生物氧化、代谢调节及稳定细胞膜而具有保肝作用;黄芪苷ASI、SK均能明显诱导肝药酶,使肝内蛋白质含量增高;黄芪多糖则通过抗生物氧化和促进ATP的恢复对内毒素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臣药人参乙炔类化合物有降低血清及肝组织中的MDA的作用,有抗氧化作用;人参皂苷R0及齐墩果酸对半乳糖胺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类化合物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甘草甜素可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和脂肪变性,并能减轻组织间炎症反应,抑制肝纤维化,从而降低肝硬化的发生率;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并能明显抑制细胞死亡的最终阶段Ca2+内流,直接抑制引起肝细胞损害的磷脂酶A2的作用,从而稳定溶酶体膜,减少体内各种蛋白酶的释放,改善肝功能,抑制ALT及AST的升高。白术主要成分苍术酮可防止肝糖元减少、脂肪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并抑制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促进肝细胞增长;白术醋酸乙酯提取物则有利胆作用。佐药当归对多种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能防止肝糖元减少,保护细胞ATP酶、葡萄糖-6-磷酸酶、5-核苷酸酶和琥珀酰脱氢酶的活性,并能降低肝硬化患者LPO、腺苷脱氢酶、天冬氨酸胺基转移酶之含量和活性,从而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恢复肝脏的某些功能,同时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当归水提物、阿魏酸能明显促进胆汁分泌,并增加胆汁中固体及胆酸的排泄量。佐药陈皮所含甲基橙皮苷可增加胆汁及胆汁内固体的排泄;橘皮油可通过络合胆石中的钙、镁等元素而促进胆固醇混合型和胆色素混合型的胆石崩解;陈皮的甲醇提取物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可降低ALT、AST。使药升麻醇木糖苷及升麻甲醇提取物均具有防止肝损伤的作用,能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降低ALT、AST。柴胡煎剂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其有效成分是黄酮;柴胡、甘草以及柴胡甘草合剂能明显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使肝糖元和核糖核酸含量大部分恢复或接近正常,使血清氨基转移酶活力显著下降,并使肝硬化减少,抑制纤维增生和促进纤维吸收;柴胡皂苷具有减轻间质性炎症、防治肝硬化的作用,并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纵观本方剂8味药无一不对肝脏功能有保护作用,所以能治疗慢性肝炎。

4.7.5 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君药黄芪通过减弱攻击因子而具有减少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血清胃泌素作用,从而具有抗溃疡作用。人参对多种实验性胃溃疡均有抑制作用。白术水提取物及丙酮提取物对胃溃疡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特别是丙酮提取物能抑制胃液分泌量、减少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排出量,对胃黏膜损伤有保护作用;白术对肠管功能则呈双相调节作用,当肠管受乙酰胆碱作用处于兴奋状态时,白术呈抑制作用,当肠管受肾上腺素作用处于抑制状态时,白术呈兴奋作用,能使肠管活动恢复正常。甘草可使胃液量、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明显降低,使胃溃疡减轻和瘢痕化减轻;甘草水提取物能增加胃黏膜细胞的“己糖胺”成分,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保护胃黏膜不受损害,并能促进胃黏液分泌和促进胃上皮细胞的生存时间延长;甘草酸的总黄酮成分FM100能抑制胃酸分泌,具有抗溃疡作用;甘草锌能促进纤维细胞合成纤维和基质,甘草还具有罂粟碱样特异性解痉能力。使药当归流浸膏、挥发油对Ach引起的肠管收缩有抑制作用,阿魏酸能抑制胃肠推进运动。佐药陈皮所含甲基橙皮苷可明显抑制胃溃疡的发生并且能抑制病理性胃酸分泌增多;陈皮对肠平滑肌作用比较复杂,可通过直接作用抑制肠管平滑肌收缩,而橙皮苷对肠平滑肌先有短暂的兴奋,而后抑制,故对胃肠平滑肌呈双相作用,且以调理为主。升麻50%醇提取物具有解痉作用,能对抗Ach、BaCl2、HA引起的空肠收缩。柴胡皂苷能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而具抗溃疡作用,柴胡皂苷明显增强离体肠肌的收缩,而柴胡复方制剂则可对抗Ach、BaCl2、HA所致的肠痉挛。

4.7.6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黄芪煎剂对志贺痢疾杆菌、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有抗菌作用;对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滤泡性口腔炎病毒等有抑制作用。臣药白术对絮状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醇提取物及甘草酸钠对结核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阿米巴原虫、滴虫均有抑制作用;同时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甘草酸单胺对艾滋病毒,甘草多糖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对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抑制力强;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白术也有抑菌作用。佐药当归煎剂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陈皮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及部分霉菌生长。佐药升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葡菌、卡他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有抗菌作用;对许兰黄癣菌等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同时对麻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流感病毒有拮抗作用。柴胡对结核杆菌、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疟原虫有杀灭作用,对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痢疾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该方剂对感染所致带下、久泻、久痢等应有一定治疗作用。

4.7.7 抗炎作用

君药黄芪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组胺、5-羟色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臣药人参所含人参皂苷对单核细胞分泌炎性因子IL-1、IL-6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臣药人参、白术、甘草均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必然使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特别是糖皮质激素的强大抗炎作用可以在炎症的各个阶段和不同时期均起到积极作用,对炎症的渗出、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肉芽组织增生等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佐药当归也具有抗炎作用。陈皮所含橙皮苷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拮抗作用,对肉芽肿有抑制作用。使药升麻也具有抗炎作用。柴胡的多种成分均有抗炎作用,柴胡皂苷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对许多炎症过程包括毛细血管通透性、炎症介质的释放、白细胞游走及结缔组织增生等均有积极的影响,其抗炎强度与泼尼松龙相似。

由此可见该方剂除部分药物具有抗炎作用外,还有人参、甘草、柴胡3种药物通过兴奋肾上腺皮质而发挥抗炎作用。

4.7.8 抗肿瘤作用

人参皂苷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人参花皂苷对脾脏NK细胞、干扰素和IL-2有诱生作用,人参茎叶皂苷可抑制肿瘤RNA和DNA合成,人参皂苷Rn-2对黑色素瘤细胞有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人参皂苷对肉瘤、艾氏腹水癌、子宫颈癌、白血病及肝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人参多糖可诱生肿瘤坏死因子,对人喉癌、肺癌细胞均有细胞毒作用;人参烯醇类对吉田瘤培养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人参挥发油可以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和糖的代谢,对多种肿瘤均有抗肿瘤活性。白术具有细胞毒作用,能降低瘤组织的增殖率及侵袭性,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反应能力及对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同时瘤周免疫细胞反应增强,有利于抑制瘤组织的扩散和转移,对食管癌、腹水癌、肉瘤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甘草有抗肿瘤作用,对肺癌、肝癌、胃癌均有抑制作用,其甘草酸的衍生物甘草酸钠对子宫癌、直肠癌及膀胱癌的疗效超过氨甲蝶呤、长春新碱等常用抗癌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甘草酸能增加细胞的解毒作用和抵抗力有关。佐药当归所含各种多糖对多种肿瘤均有抑制作用,且与化疗药合用有协同作用,并能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使药升麻水提取物对人子宫颈癌细胞JTC-26株抑制率在90%以上。柴胡皂苷对腹水癌、宫颈癌、乳腺癌、肝癌等多种癌细胞均有破坏作用,使癌细胞坏死、裂解。

4.7.9 参考资料

(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

(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4.8 歌诀

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此方珍。[6]

4.9 出处

《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卷中

5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方之补中益气汤

5.1 别名

医王汤

5.2 处方

黄芪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酒洗)、白术各三分[7]

黄耆1钱,甘草(炙)5分,人参(去芦)3分,升麻3分,柴胡3分,橘皮3分,当归身(酒洗)3分,白术3分。

5.3 用法用量

上㕮咀,都作一服[7]。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7]。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7]。量轻重治之[7]

5.4 药理作用

①治疗子宫脱垂的药理学研究《天津医药杂志》(1960;1:4):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使其收缩加强,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抑制作用,当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实验中还可以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去掉升麻、柴胡,其作用减小,且不持久。②对实验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医药研究参考》(1977;3:20):本方对荷瘤小鼠的作用,提示能改善瘤机体的蛋白质代谢,防止贫血发展,增强体力。

5.5 功能主治

《内外伤辨》卷中方之补中益气汤功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证。

5.6 临床运用

医王汤(《伤寒论今释》卷七引《方函口诀》)。①《小儿痘疹》有生姜、大枣。②本方改为丸剂,名“补中益气丸”(见《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本方改为片剂,名“补中益气片”(见《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手扪之肌表热,服补中益气汤1-2服后,若再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5分或1钱;如精神短少,加人参5分,五味子20个;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加藁本5分,细辛3分;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1钱,防风、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人参5分,黄耆7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1服与之;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口干咽干者,加葛根5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去心)5分;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5分,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5分;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3分,陈皮5分;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5分;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5分;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各5分;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各3分,厚朴7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1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1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枳实3分;脉缓有痰而病,加半夏、黄连各1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柴胡7分,甘草3分;腹中痛者,加白芍药5分,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5分;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5分,芍药1钱,以治时热;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3分,甚则5分,甘草3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5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5分,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泽泻5分;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大黄(酒洗,煨)5分或1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1口,调玄明粉5分或1钱,大便行则止;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5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5分;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5分。

5.7 注意

下元虚者禁用。

5.8 各家论述

1.《内外伤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若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辛甘为用。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浊阴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

3.《医门法律》: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胃之左右,升举其上焦所陷之气,非自腹中而升举之也。其清气下入腹中,久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从腹中而升举之矣。若阳气未必陷下,反升举其阴气,干犯阳位,为变岂小哉。更有阴气素惯上干清阳,而胸中之肉隆耸为(月真),胸间之气漫散为胀者,而误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濒于死而坐困耳。

5.9 临床应用

1.风症: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噤,喷嚏,属脾肺气虚,反服祛风之药,肢体麻倦,痰涎自出,殊类风症。余以为风剂耗散元气,阴火乘其土位。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2.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荣而外固也,况脉象浮虚,体倦语怯,尤为中气弱之验,与补中益气汤,一剂和,二剂已。

3.内伤发热:庚子六月,吕用晦病热证。察其神气,内伤证也。询其致病之由,曰:偶半夜,出庭外与人语,移时就寝,次日便不爽快,渐次发热,饮食俱废,不更衣者数日矣,服药以来,百无一效。予曰: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敦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投补中益气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遂取药立煎饮之,顷之索器,下燥矢数十枚,觉胸膈通泰,是晚热退进粥,连服数剂而愈。

4.崩漏:归大化之内,患崩漏,昏愦,发热不寐,或谓血热妄行,投以寒剂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血亦不效。立斋诊之曰:此脾虚气弱,无以统摄血,法当补脾而血自止。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不数剂而效。

5.癃闭:某女,28岁,产后尿团五天,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汗出多,倦怠乏力,嗜睡,尿意急迫而不得出,少腹坠胀,恶露淡红,脉沉弱缓,舌质淡红,齿印。此为气血虚弱、中气下陷,膀胱气化不利。以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红花、木通,五剂愈。

6.髂窝脓肿:某男,21岁,右髂窝脓肿,切排后半月,疮口不敛,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少寐纳差,舌淡脉细,疮口肉色灰暗,脓液清稀,为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投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赤芍、川芎,十剂愈。

5.10 出处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

6 《片玉痘疹》卷十二方之补中益气汤

6.1 处方

人参、黄耆、甘草(炙)、柴胡(炙)、白术、升麻、陈皮、桂枝、当归、木香。

6.2 功能主治

《片玉痘疹》卷十二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痘收之后,脾胃虚弱,寒热往来似疟,不分早晚者。

6.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6.4 出处

《片玉痘疹》卷十二

7 《增补万病回春》卷七方之补中益气汤

7.1 处方

当归1钱,黄耆1钱,人参5分,白术8分,柴胡1钱,升麻1钱,干葛1钱,甘草5分。

7.2 制法

上锉。

7.3 功能主治

《增补万病回春》卷七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

7.4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水煎服。

7.5 出处

《增补万病回春》卷七

8 《种痘新书》卷九方之补中益气汤

8.1 处方

人参、黄耆、白术、茯苓、升麻、柴胡、炙草。

8.2 功能主治

《种痘新书》卷九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痘后感冒风寒,发热,声重鼻塞,恶寒恶风。

8.3 用法用量

热甚则以升麻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陈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8.4 出处

《种痘新书》卷九

9 《喉科种福》卷四方之补中益气汤

9.1 处方

牛蒡子1钱半,元参3钱,蜜耆3钱,白术1钱半(蜜炒),广陈皮1钱半,当归1钱半,甘草1钱,麦冬3钱半,苦桔梗1钱,红枣1枚,生姜3片,柴胡2钱(酒炒),升麻8分(酒炒)。

9.2 功能主治

《喉科种福》卷四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慢喉风,平素体虚,更兼暴怒,或过食五辛而生,或忧思太过而成。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咽干,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脉细而微,唇如矾色,午前痛者。

9.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9.4 出处

《喉科种福》卷四

10 《幼幼集成》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

10.1 处方

人参、炙甘草、漂白术、广陈皮、小枳实、杭青皮、南木香、六神曲、老麦芽、炙黄耆。

10.2 功能主治

《幼幼集成》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小儿痘后久已无热,因伤食发热。

10.3 用法用量

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10.4 出处

《幼幼集成》卷六

11 《胎产指南》卷七方之补中益气汤

11.1 别名

补中利水汤

11.2 处方

人参2钱,白术2钱,茯苓1钱,白芍1钱,陈皮2分,木瓜8分,木通4分,紫苏4分,苍术4分,厚朴4分,大腹皮4分。

11.3 功能主治

《胎产指南》卷七方之补中益气汤功在健脾利水。主产后水肿。

11.4 用法用量

补中利水汤(《胎产心法》卷下)。

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钱,麻仁1钱。

11.5 出处

《胎产指南》卷七

12 《嵩屋尊生》卷八方之补中益气汤

12.1 处方

黄耆1钱,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炙草5分,陈皮5分,升麻3分,柴胡3分,麻黄根1钱,浮麦1钱。

12.2 功能主治

《嵩屋尊生》卷八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内伤气虚自汗。

12.3 用法用量

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风邪,加挂枝5分,白芍1钱。

12.4 出处

《嵩屋尊生》卷八

13 《片玉痘疹》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

13.1 处方

人参、黄耆、白术、炙草、官桂、归身、陈皮。

13.2 功能主治

《片玉痘疹》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虚弱,痘疮发热,手足反冷者。

13.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病甚者,加熟附子。

13.4 出处

《片玉痘疹》卷六

14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

14.1 处方

黄耆1钱半,人参1钱,甘草(炙)1钱,当归身(酒洗,焙干)半钱,柴胡半钱,陈皮半钱,白术半钱,升麻3分,葛根半钱。

14.2 功能主治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功在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14.3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14.4 各家论述

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14.5 出处

《丹溪心法》卷三

15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

15.1 组成

黄耆2两,人参1钱,炙草8分,半夏1两,炒白芍5钱,独活5钱,防风5钱,炒白术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连翘2钱,羌活1钱半。

15.2 主治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损伤后气虚感邪,脓出不止,疮口白肉突出者。

15.3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15.4 出处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

16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补中益气汤

16.1 组成

黄耆1钱5分,甘草(炙)1钱,人参1钱,当归1钱,白术1钱,升麻3分,柴胡3分,陈皮3分,麦门冬6分,五味子(炒)5分。

16.2 主治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而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

16.3 用法用量

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钟,空心热服。

16.4 出处

《外科正宗》卷一

17 《痘疹全书》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

17.1 组成

人参、白术、黄耆、陈皮、甘草、青皮、枳实、木香、神曲(炒)、黄连、麦芽。

17.2 主治

《痘疹全书》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痘靥之后,因内伤饮食,腹饱闷不喜食,脉弦滑者。

17.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17.4 出处

《痘疹全书》卷下

18 《杏苑》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

18.1 组成

黄耆4钱,甘草(炙)5分,白术1钱,人参3钱,升麻2分,柴胡5分,陈皮8分,黄柏6分,当归1钱,生姜3片。

18.2 主治

《杏苑》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伤寒、时疫愈后,劳役复热,自汗倦怠。

18.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温服。

18.4 出处

《杏苑》卷三

19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

19.1 组成

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陈皮1钱,甘草5分,黄耆1钱5分,升麻5分,柴胡5分。

19.2 主治

《幼科金针》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大人肠风,及痔疮出血不止者。

19.3 用法用量

加地榆1钱同煎,用芝麻油蘸纸点火烧荆芥穗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19.4 出处

《幼科金针》卷下

20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

20.1 组成

人参5分,当归5分,白术5分,白茯苓1钱,川芎4分,白芍4分,萝卜子4分,木香3分。

20.2 主治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产后中风,气不足,微满,误服耗气药而胀者。

20.3 出处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21 《一盘珠》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

21.1 组成

黄耆3钱,当归3钱,白术3钱,广陈皮3钱,川升麻8分,人参6分,柴胡6分,甘草6分,桂枝、防风、木通、木瓜。

21.2 功效

《一盘珠》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功在升清降浊。

21.3 主治

《一盘珠》卷三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体虚冒风发肿。

21.4 用法用量

姜皮为引。

21.5 附注

方中桂枝、防风、木通、木瓜用量原缺。

21.6 出处

《一盘珠》卷三

22 《活幼心法》卷四方之补中益气汤

22.1 组成

人参8分,蜜炙黄耆1钱,白术8分,当归身8分,柴胡4分,升麻4分,川芎4分,炙甘草5分,陈皮4分,生姜1片。

22.2 主治

《活幼心法》卷四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痘疹浆足回水,至结痴还元数日,发热稍缓,头热面不甚热,手心脚心热,手背脚背不热,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为虚热。

22.3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22.4 加减

渴者,加麦门冬1钱,五味子9粒。

22.5 出处

《活幼心法》卷四

23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方之补中益气汤

23.1 组成

黄耆半钱,人参(去芦)3钱,甘草半钱,红花1分,白芍药3分(秋冬之月未有,只用白术3分,代之),葛根半钱,当归身2分(酒洗,焙干),橘皮(不去白)2-3分,升麻2-3分,柴胡6分或3分,黄柏(酒洗,去皮)1-2分,黄芩2-3分,生甘草梢3分。

23.2 功效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方之补中益气汤功在补元气,泻心火。

23.3 主治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方之补中益气汤主治饮食劳倦所伤,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23.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

23.5 加减

病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时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顶痛、脑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1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优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心麦门冬1-2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23.6 各家论述

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解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橘皮导滞气,得甘药能益元气,若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升而复其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23.7 出处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

24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6.
  2. ^ [2]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09-210.
  4. ^ [4]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0.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0-211.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11-216.
  7.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