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窒

目录

1 拼音

bí zhì

2 英文参考

nasal blockad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chronic rhin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鼻窒(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chronic rhinitis)为病名[1]。是指以经常性鼻塞为主要表现的鼻病[2]。本病男女老幼均可发生,无季节性和地区性,在受凉受湿后症状更加明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鼻病[3]

鼻窒一名,首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刘河间医学六书·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说:“鼻窒,窒塞也。”又说:“但侧卧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指出了鼻窒的主要症状特点[3]。但历代文献有将鼻窒与伤风鼻塞相提并论,互为不分[3]。本词条仅针对慢性鼻塞而言[3]

鼻窒相当于西医的慢性鼻炎[3]

4 鼻窒的症状

鼻窒患者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交替性鼻塞,甚至不闻香臭,反复发作,经久不愈[3][4]

5 鼻窒的病因病机

鼻窒多因伤风鼻塞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体质虚弱,致使余邪滞留鼻窍而致;或因饥饱劳倦,体质虚弱而发。若余邪滞留日久,阻于鼻窍脉络,气血流通不畅,则使鼻窒加重。

5.1 肺脾气虚,邪滞鼻窍

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气不足,卫阳不固,则易受邪毒侵袭,失去清肃功能,以致邪滞鼻窍,或饥饱劳倦,损伤脾胃,脾气虚弱,运化不健,失去升清降浊之职,湿浊滞留鼻窍,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鼻窍窒塞。

5.2 邪毒久留,气滞血瘀

体虚之人,正不胜邪,外邪时犯鼻窍,邪毒久留不去,阻于脉络,遏滞气血,以致气滞血瘀,鼻窒加重。

6 鼻窒的诊断

根据其病史、症状及检查,诊断一般不难[4]

典型症状:鼻塞日久,可呈间歇性及交替性为特点,病情较重可呈持续性[4]

检查可见鼻内肌膜肿胀,以下鼻甲为甚,若鼻窒日久,甚至鼻甲硬实不消,凹凸不平,呈桑椹样,但鼻腔内无新生物堵塞[4]

7 鼻窒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鼻塞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一般来说,鼻塞时轻时重,肌膜肿胀淡红,多属肺脾气虚,邪毒滞留;鼻塞持续无闻,肌膜肿胀暗红,多属气血瘀阻[4]。总的治疗方法是补益肺脾,通散鼻窍。若邪毒久留致气滞血瘀,则应调和气血,行滞化瘀。

7.1.1 肺脾气虚

鼻窒·肺脾气虚证(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spleen-lung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脾气虚,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冷时症状加重,鼻黏膜及鼻甲淡红肿胀,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纳差便溏、头重头昏,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等为常见症的鼻窒证候[4]

7.1.1.1 症状

鼻塞时轻时重,或呈交替性,涕白而黏,遇寒冷时症状加重,鼻黏膜及鼻甲淡红肿胀,对滴鼻灵、麻黄素类滴鼻液较敏感[4][4]

全身症状可见头部微胀不适、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易患感冒、纳差便溏、头重头昏,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缓弱[4]

肺气虚者,全身症状可见咳嗽痰稀气短,面色㿠白,舌质淡红,苔白薄,脉缓或浮无力[4]

脾气虚者,全身症状可见食欲欠佳,大便时溏,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或稍厚,脉缓弱[4]

亦有全身症状不明显者[4]

7.1.1.2 证候分析

肺脾气虚,卫气不固,邪滞鼻窍,故鼻塞[4]

阴阳相对,阳气偏盛对则症状轻,阴气盛时症状重,故鼻塞时轻时重,侧卧上窍通,下窍塞[4]

证属虚寒,故鼻内肌膜肿胀色淡,流涕清稀[4]

因于肺脾气虚,卫阳不同,不能抵御外寒,故遇寒时症状加重[4]

肺气不足则气短[4]

肺不布津,聚而生痰;肺气上逆,则咳嗽[4]

气虚则面色咣白[4]

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浮无力,均为气虚之证[4]

脾虚,运化失常,则食欲欠佳,大便时溏[4]

脾气虚弱,故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或稍厚,脉缓弱[4]

7.1.1.3 方药治疗
7.1.1.3.1 治法

补益肺脾,通散鼻窍[4]

7.1.1.3.2 方药

补中益气汤(李杲《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加减处方;党参15克,云苓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升麻12克,辛夷花10克,白芷10克,五味子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咳嗽痰多者,可加杏仁12克、苏梗10克、法夏10克。涕多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鼻塞较甚者,加苍耳子10克、路路通15克。

以肺气虚为主者,宜补肺益气、祛风教寒为主,可选用温肺止流丹[备注]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加五味子、白术、黄芪等治疗:温肺止流丹以细辛、荆芥疏散风寒,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桔梗、鱼脑石散结除涕,加用五味子、白术、黄芪以补气散寒[4]

以肺气虚为主者,也可用参苏饮[备注]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生姜、大枣加减治疗[4]

以脾气虚为主者,宜健脾渗湿,祛风通窍,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备注]参苓白术散(《太早惠民和剂局方》):炒扁豆、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加石菖蒲、苍耳子、藿香等治疗:参苓白术散以党参、茯苓、白术补脾胃之气,淮山药、炒扁豆、莲子、薏苡仁健脾渗湿,助以石菖蒲、苍耳子、陈皮祛风行气通窍[4]

7.1.1.3.3 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水蜜丸每次5~10克,水泛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

7.1.1.4 草药治疗

用棉根20g,丝瓜藤、辛夷花各10g,水煎服或研末冲服,每次10g,每日2次,以益气通络透窍。或可用五爪龙、千斤拔、岗稔根、山白芷、豆豉姜等煎水服,以温补祛寒[4]

7.1.2 气滞血瘀

鼻窒·气滞血瘀证(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黏稠,不易擤出,嗅觉迟钝,鼻黏膜充血,呈暗红或深红色,鼻甲肿大,表面不平滑,如桑葚样,触之较硬,缺乏弹性,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等为常见症的鼻窒证候[4]

7.1.2.1 症状

鼻塞多为持续性,鼻涕黏稠,或黄稠,或粘白,不易擤出,嗅觉迟钝[4][4]

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呈暗红或深红色,鼻甲肿大,表面不平滑,如桑葚样,触之较硬,缺乏弹性[4][4]。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

语言不畅,咳嗽多痰、耳鸣不聪,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4][4]

7.1.2.2 证候分析

邪毒久留不去,滞于鼻窍,致使气血瘀滞,故鼻甲肿实睹红,呈桑椹样[4]

湿浊停留于鼻窍,内犯于肺,故多涕,或有咳嗽,多痰[4]

邪浊蒙蔽清窍,则致耳鸣不聪[4]

7.1.2.3 方药治疗
7.1.2.3.1 治法

调和气血,行滞化瘀[4]

7.1.2.3.2 方药

可选用当归芍药汤[备注]当归芍药汤(经验方):当归、白术、赤芍、茯苓、泽泻、黄芩、辛夷花、白菊花、干地龙、甘草、薄荷、川芎加减治疗:当归芍药汤以当归、白术、茯苓调和气血,赤芍、川芎、郁金、姜黄行气去瘀,辛夷花、苍耳子、泽泻祛风通窍利湿[4]

处方:当归10克,白术10克,川芎10克,辛夷花10克,菊花12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地龙干12克,甘草6克,郁金12克。水煎服。若头痛者,加白芷10克、藁本10克。痰涕多者,加桔梗12克、杏仁12克。

也可用通窍活血汤[备注]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红枣、麝香加细辛、木通、辛夷花等治疗:头痛者加白芷、藁木,咳嗽痰多者,加桔梗、杏仁等。[4]

7.1.2.3.3 中成药

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7.1.3 肺经蕴热

鼻窒·肺经蕴热证(nasal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pattern of ?heat amassmen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经蕴热,以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伴口干、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窒证候[4]

7.1.3.1 症状

鼻塞时轻时重,或交替性鼻塞,鼻涕色黄量少,鼻气灼热,鼻黏膜充血,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柔软有弹性,伴口干、咳嗽痰黄,舌尖红,苔薄黄,脉数[4]

7.2 外治法

可用辛温通窍,祛见散寒的药物[4]

1)碧去散或鱼脑石散吹鼻,每天3~4次[4]

2)鹅不食草(95%)、樟脑(5%),研末和匀,瓶装密封,用时以薄绢包裹药末少许塞鼻,每天换药一次[4]

3)以草茇、大白南星研末,炒热包裹,温熨囟前[4]

7.3 针灸治疗

7.3.1 针刺

取迎香、合谷、上星穴。头痛配风池、太阳、印堂、中等刺激,留针15 min,每日或隔日1次[4]

7.3.2 艾灸

取穴人中、迎香,风府、百会,肺气虚者配肺俞,太渊,脾虚者配脾俞、胃俞、足三里[4]。灸至局部发热为度,隔日1次[4]

7.4 饮食疗法

辛夷花煲鸡蛋:每次可用辛夷花10~20克,鸡蛋2只,加清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饮汤吃蛋。

川草白花婉鱼头:川草3~9克,白芷6~9克,大鱼头 l个,炖服。

7.5 穴位按摩

用双手中指或食指点压双侧迎香穴、上迎香穴、承泣、四白、风池,每穴点压 l~2分钟。每日2~3次,每次30~60分钟。

7.6 其他疗法

7.6.1 下鼻甲注射法

毛冬青渡注射下鼻甲,按常规表麻后,取毛冬青液2 ml,进行下甲注射,每两天1次,3次为一疗程[4]。注射方法参见下鼻甲注射法条。

7.6.2 灼烙法

表麻后用烙铁或高频电刀,蘸上麻油,烧灼下鼻甲,每7—10日灼烙1次,3次为一疗程。本法主要适用于鼻甲肥大,凹凸不平,经他法治疗久而不愈者。

7.7 医案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孙氏姑,鼻不闻香臭有年矣,后因他病,友人缨仲淳为处方,每服用桑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然通矣。

(2)《鼻炎灵治疗360例鼻炎的介绍》:苍耳子、白芷、辛夷各60 g,冰片粉6 g,薄荷霜5g,芝麻油500 ml.液状石蜡1000 ml。制法:将苍、芷、辛、油同放锅内,浸泡24 h,加热,待药呈黑黄色捞出,再下冰片,薄荷霜,液状石蜡,搅匀,冷却后过滤,分装入满瓶内备用。用法:滴鼻,每次1~2滴,日1~2次。作用:疏风祛湿,芳香透窍,清热消肿,活血止痛,收缩息肉等。适应于鼻粘膜充血,或干燥萎缩,鼻塞流涕,嗅觉失灵等。共治疗360例患者,其中男183例,女177倒。慢性鼻炎者87倒,萎缩性鼻炎者138例,过敏性鼻炎者78倒,鼻窦炎57例。痊愈207倒,占57.5%,好转114例,占31.7%,中断滴药者21例,占5.8%,无效18倒,占5%。(摘自《新中医》1981年11期)

8 鼻窒患者日常保健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避免受风受凉,积极防治伤风鼻塞。

(2)戒除烟酒,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保护,避免粉尘长期刺激。

(3)避免局部长期使用血管收缩类西药滴鼻。鼻塞严重时,不可强行擤鼻,以免邪毒入耳。

9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3-45.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