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针疗法

目录

1 拼音

bí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参考

Nose acupuncture therapy[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鼻针疗法指针刺鼻部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于1960年见诸报道。此法将鼻部分为三条线,自前额正中至水沟穴上端为第一线;自内眼角下紧靠鼻梁骨两侧至鼻翼下端尽处为第二线;自眉内侧,沿第二侧外方至鼻翼尽外侧为第三线;鼻针穴位多分布在这三线上。[1]

鼻针疗法认为鼻与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指在鼻部范围内的一些特定穴位上针刺以治疗全身多种疾病的方法。它形成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是我国中医针灸工作者在研究、开展耳针疗法的过程中,以祖国医学对鼻部与脏腑及全身关系的理论为基础,以通过鼻部皮肤色泽变化来诊断疾病的方法为依据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针法。它对于疼痛性疾患,神经衰弱、腹泻等多种疾患都有较好的疗效,也可用于鼻针麻醉。其穴位以《黄帝内经灵枢·五色》中的记载为依据,与面针定位有异。

《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指出:“明堂高骨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鼻针的穴位排列即根据这一原理,分为第一线(正中),第二线和第三线。第一线排列9穴,第二线左右各5穴,第三线左右各9穴(图1)均以人体脏腑器官命名。除以上鼻部基础穴,近年来还发现一些鼻部新穴(图2)。鼻针的选穴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和受病脏腑器官取相应穴位,也多用针柄或探测仪在鼻部相应区域探查出敏感反应点,以作为针刺穴位.操作时用5分毫针捻转进针,深约1~2分,待患者有酸胀感时,留针lOmin~20min,可每隔lOmin行针1次。因鼻部肌肉浅薄,进针后容易有针感,所以不必深刺,以不刺到软骨为好。鼻针麻醉时用持续捻转法,并可加电针。

图1

图2

身体各部疾患均可取相应穴位治疗,但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4 鼻针穴位表

鼻针穴位表[1]

分线

穴名

位置

线

头面

额部正中,即眉间正中至前发际正中连线上

咽喉

头面穴和肺穴连线的中点

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两目内眦连线的中点

鼻梁最高点的下方,两颧连线与鼻中正中线的交叉点,即心穴与脾穴连线的中点

线

项背

目内眦的内侧下方,乳穴的下方

腰脊

颧骨的内侧,与肝点平齐

上肢

在鼻端准头上缘水平,与脾穴平齐,在腰脊穴下方

胯股

鼻翼上缘,上肢穴的下方

膝胫

鼻翼中点外侧,鼻唇沟上,胯股穴的下方

足趾

膝胫穴的下方,与膀胱穴平齐

线

当鼻端准头上缘正中线上,心穴与外生殖器穴连线的中点

脾穴与外生殖器穴连线的中点

外生殖器

在鼻尖端上

睾丸或卵巢

鼻尖的两侧、鼻翼内缘

分线

穴名

位置

线

目内眦下方,肝穴的外侧

胆穴的下方,脾穴的外侧

小肠

鼻翼的上三分之一处,胃穴的下方

大肠

鼻翼的正中处,小肠穴的下方

膀胱

鼻翼壁尽处,大肠穴的下方

线

眉的内侧端

眉棱骨之下,目窝之上

目内眦的内侧上方,胸穴的下方

鼻针穴位[1]

5 鼻针穴位

1.常用穴位:先在鼻部划出3条标定钱。第一条钱,即鼻正中线,起于前额正中,止于鼻尖;第二条线起于目内眦下,紧靠鼻梁骨两侧,止于鼻翼下端尽处;第三条线,起于眉内侧端沿第二条线外方3~5mm处至鼻翼尽处。(见图)

(1)头面:额部正中、眉心至前发际中点的连线的中点。

(2)咽喉:头面穴与肺穴连线之中点。

(3)肺:两眉内侧端连线之中点。

(4)心:两目内眦连线之中点。

(5)肝:鼻梁最高点之下方,两颧连线与鼻正中线交叉点,心穴与脾穴连线之中点。

(6)脾:当鼻准头上缘正中线上,心与外生殖器连线之中点。

(7)肾:脾与外生殖器连线之中点。

(8)外生殖器:在鼻尖端上。

(9)睾丸或卵巢:鼻尖两侧,鼻翼内缘。

(10)胆:自内眦之下,肝穴外侧。

(11)胃:胆穴之下,脾穴外则。

(12)小肠:胃穴之下,鼻翼上1/3处。

(13)大肠:小肠穴之下,鼻翼正中处。

(14)膀胱:大肠穴之下,鼻翼壁尽处。

(15)耳:眉内侧端。

(16)胸:眉棱骨之下,目窠之上。

(17)乳:睛明穴上方。

(18)项背:晴明穴下方。

(19)腰脊:颧骨内侧,平肝穴。

(20)上肢:腰脊穴之下,平脾穴。

(21)胯股:鼻上缘、上肢穴的下方。

(22)膝胫:鼻翼正中外侧,跨股穴下方。

(23)足趾:膝胫穴之下,平膀胱穴。

2. 新穴 见图

(1)高血压上点:两眉正中,即印堂穴。

(2)高血压下点:鼻尖稍下方。

(3)腰三角:正中点在心穴下方、鼻骨下缘。两侧点在正中点之外下方。

(4)消化三角:正中点在腰三角中点之下方,两侧点在其外下方,即鼻尖处的小等 三角形。

(5)阑尾:鼻翼外上部。

(6)下肢:即膝胫穴。

(7)创新:两鼻孔上缘连线与鼻正中线交点处。

(8)增一:两鼻翼内侧缘凹陷处。

(9)增一:从增一穴起沿鼻翼风纹线延至鼻孔上缘处。

(10)子包:鼻中隔稍下,人中穴上方。

鼻针进穴原则:

鼻针穴位多以人体脏腑器官命名,故每一个穴位均可主治相应脏腑器官的疾患。如脾穴、胃穴、消化三角可治消化系统疾患;肝穴、胆穴可治肝胆疾患;眩晕可取肾穴;血压高可取高血压上、下点等。

6 器械

30~32号,15mm长毫针。

7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用毫针捻针转进针,一般采用斜刺或透针,约刺入2~5mm即可。捻转手法应尽量轻柔,如患者出现酸、麻、胀、流泪、打喷嚏等现象为已得气,得气后可留针10~30分钟,中间行针1~2次,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7~10天。

8 适用范围

本法适应范围很广,一般常见疾病均可应用。如高血压病、胃痛、痹证、肝脾肿大、阑尾炎、急性腰扭伤等。鼻针法还可应用于针刺麻醉。如甲状腺及甲状舌骨瘘切除术,二尖瓣分离术、胃大部切除术,胆囊造瘘术等。

9 注意事项

(1)针前须严格消毒,如有疤痕应避开,以免引起出血或疼痛。

(2)鼻部肌肉菲薄,感觉灵敏,切忌重刺、深刺,尤其不能刺到鼻软骨上,更不能刺通鼻腔。

10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