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3 注解
病色指由疾病造成的面色及全身肤色变化[1] 。诊断上以面部色泽为主[2] 。病色有善恶之分,五色的表现以明润含蓄者称为善色,一般表示病情较轻,或预后较好;以颜色显露而枯槁不泽者称为恶色,亦称夭色,一般表示病情较重,预后不良[2]。
参见善色、恶色:
善色是指疾病反映在面部的色泽表现为明润含蓄者,表示脏气未衰,病较轻浅[3]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等,均属善色[3]。
恶色又称夭色[4] 。疾病反映于面部的色泽表现为晦暗枯槁者,表示胃气枯竭,脏气败坏,病情多属凶险[4]。《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描述的“青如草兹”、“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等,均属恶色[4]。
4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8.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8.
-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81.
古籍中的病色
- 《医宗金鉴》:[卷三]四诊心法要诀
病而色脉俱不夺,则正不衰而邪不盛也,故曰易已。久病色脉俱夺,则正已衰而邪方盛也。故曰难治。色见皮外,...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六]五色第四十九
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恶叶乌)五...
- 《厘正按摩要术》:[卷一·辨证]审形色
,证属轻;晦浊为久病,证属重。(《四诊心法》)脾病色黄,正色也。见红色,是火能生土,故为顺。若见青色...
- 《望诊遵经》:[卷上]主病条目大意
。夫相应之与主病。其义一也。其义一。其用二。如湿病色黄。疸病色黄。脾病色黄。此内外相应之理也。万殊之...
- 《类经》:[六卷脉色类]三十二、色藏部位脉病易难
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肺心肝脾之...
- 更多古籍中的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