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疖·火毒内陷证

目录

1 拼音

bí jiē ·huǒ dú nèi xiàn zhèng

2 英文参考

nasal furuncle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sinking inwar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鼻疖·火毒内陷证(nasal furuncle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sinking inward)是指火毒内陷,以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局部红肿灼痛,头痛如劈,伴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痉厥、口渴、便秘,舌质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鼻疖证候[1]

4 鼻疖·火毒内陷证的症状

鼻疖·火毒内陷证患者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局部红肿灼痛,头痛如劈,并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痉厥、口渴便秘、舌红绛、苔厚黄燥、脉象洪数[2][2]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疔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走癀,此症危矣。”

5 证候分析

若火毒势猛,正不胜邪,导致邪毒内陷,则证见鼻肿如瓶、目胞合缝[2]

继而毒入营血,犯及心包,则见神昏谵语、烦躁呕恶[2]

舌质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为热盛之证[2]

由于正气虚衰,不能托毒外出,反陷入里,故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此乃鼻疔逆证[2]

6 鼻疖·火毒内陷证的治疗

6.1 方药治疗

6.1.1 治法

泄热解毒,清营凉血[2]

6.1.2 方药

可用黄连解毒汤[备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加犀角地黄汤[备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芍药治疗[2],以苦寒泄热、凉血解毒,并服六神丸,每次10粒,每天3次[2]

如病情发展加重,出现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镇痉息风[2]

若病程日久,气阴耗伤、脉象虚弱者,宜生脉散,以补益气阴[2]

6.2 草药

野菊花、羊蹄草、犁头草、凉粉草各30~60 g,水煎服[2]

翻白草、鬼针草、地丁各30 g,水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透脓[2]

6.3 外治法

1)以内服中药渣再煎,以药液热敷患处[2]

2)玉露膏[备注]玉露膏(经验方):美蓉叶研成极细末,以凡士林调成20%油膏、金黄膏涂敷患部,或紫金锭[备注]又名玉枢丹,出《片玉心书》、四黄散[备注]四黄散(《证治准绳》):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滑石、五倍子研末。调水涂敷[2]

3)选用野菊花、芙蓉花叶、苦地胆、鱼腥草等捣烂外敷[2]

4)脓成顶软者,局部消毒后用尖刀片挑破脓头(以脓出为限),忌将疮顶切开过多,以免导致脓毒走散[2]

7 鼻疖患者日常保健

(1)禁忌一切挤压、触碰、挑刺、灸法及早期切开引流,以免诸经火毒相搏,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2]

(2)忌食辛辣炙博及腥荤发物,多吃蔬菜,多饮水[2]

(3)戒除挖鼻及扯鼻毛之坏习惯,根治鼻病,保持鼻前部清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2]

8 关于鼻疖

鼻疖(nasal furuncle)为病名[3]。又称鼻疔(见《外科启玄》)[3]。是指生于鼻部的疖肿[3]。主要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其形小根硬状若钉盖、顶有脓点如椒目[3]。本病一般数日内自行破溃,排出脓点而愈[3]。若因邪毒壅盛,或处理不当可转为疔疮走黄的重证[3]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疔疮者,言其疮形如钉盖之状也。”

详见鼻疖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8-3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