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洪

目录

1 拼音

bí hóng

2 英文参考

serious epistax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鼻洪为病证名[1]。《大明诸家本草》:“茜草,……止鼻洪。”指鼻衄之甚者[1]

4 参见鼻大衄

鼻大衄为病证名[2]。亦称大衄(见《圣济总录》卷七十)。指鼻大量出血并见口、耳一齐出血[2]。《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大衄者,是因鼻衄而口耳鼻皆出血,故云鼻大衄也。”

4.1 病因病机

鼻大衄多因劳伤过度,府藏生热,热乘血气而致[2]

4.2 治疗

鼻大衄可用远志汤、苦参汤、牡蛎散(见《圣济总录》卷七十)等治疗[2]

5 关于鼻衄

鼻衄(epistaxis[3][4])为病证名[4]。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又称衄血(见《丹溪心法·咳血》)、鼻出血[5]、鼻沥血(出《兰台轨范》卷五)。若出血不止则称鼻洪(见《大明诸家本草》)。是指以鼻中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血证[5][5]。鼻衄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黄帝内经素问》对此有丰富的论述。《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但“鼻衄”之证名,则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六。鼻衄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尤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6]。另有少数病人,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针刺和艾灸治疗鼻衄有一定效果,但应注意病因治疗[7]。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7]。中老年人反复鼻衄者,应注意排除鼻咽部肿瘤[7]

鼻衄可见于西医的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5.1 鼻衄的病因病机

多由肺热胃火、肝阳上亢、虚火上炎等,致血热妄行而发为鼻衄[7]。西医认为可由全身疾病如高热、高血压、血液病等引起,也可由局部因素如鼻内炎症、肿瘤、外伤等造成[7]。《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

《证治准绳·杂病》:“衄者,因伤风寒暑湿,流动经络,涌泄于清气道中而致者,皆外所因。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皆能动血,随气上溢所致者,属内所因。饮酒过多,啖炙煿辛热,或坠车马伤损致者,皆非内、非外因也。”

5.2 鼻衄的症状

临床上,因肺热上壅所致者,症见鼻衄鼻干,咳呛少痰、口干多伴发热[7]

胃火鼻衄常兼口渴引饮、烦躁、口臭便结等[7]

虚火鼻衄则时作时止,伴口干少津、潮热盗汗、头晕失眠等[7]

此证可见于鼻病、高烧病证、血液病、风湿、高血压、动脉硬化、肝硬化、多种传染病。

5.3 鼻衄的辨证治疗

5.3.1 热邪犯肺

鼻衄·热邪犯肺证(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heat pathogen invading lung[7])是指热邪犯肺,迫血妄行,以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苔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7]

5.3.1.1 症状

鼻燥衄血,点滴渗出,血色鲜红,伴有鼻塞、口鼻干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7][7][8]

5.3.1.2 证候分析

燥热伤肺,血热妄行,上溢清窍:鼻为肺窍,肺内积热,耗伤肺阴,血热妄行,上循清窍,热邪灼伤鼻窍脉络,则鼻燥衄血。血热,则血色鲜红。邪热在表,故出血不多。若风热上受,表卫受遏,则身热咽痛。肺气上通于鼻,肺热盛,则口鼻干燥、咳嗽。热邪犯肺,肺气不宣,则咳嗽痰少。口干,舌红,脉数为热盛阴伤之象。[8][8][8]

5.3.1.3 治法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8]

5.3.1.4 方药治疗

可用桑丹泻白散加减治疗[8]

可用桑菊饮[备注]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加减治疗。方中以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轻透,宣散风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利咽止咳;苇根清热生津。可加丹皮、茅根、旱莲草、侧柏叶凉血止血。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清泄肺热。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8]

5.3.1.5 外治

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8]

(1)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

(2)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

(3)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5.3.1.6 饮食疗法
5.3.1.6.1 推荐食材

鼻衄·热邪犯肺证患者建议食用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芦根、芦笋等[8]

5.3.1.6.2 推荐食疗方

[8]

1.芦根茶(《偏方大全》):芦根100g切小段,鲜萝卜200g切小块,葱白7茎,青橄榄7个拍碎,再加入适量水,煎汤代茶饮。

2.桑叶止血茶(《圣济总录》):桑叶焙干研末,5g,绿茶3g,用沸水冲泡或加水煎煮。

3.薄荷粥(《医余录》):鲜薄荷30g洗净入锅,加水适量,煎熬取汁,粳米100g洗净,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粥,最后加入冰糖、薄荷汁。

5.3.1.7 针灸治疗
5.3.1.7.1 方一

[8]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少商、迎香、风池、合谷、孔最穴。手太阴与手阳明相表里,取迎香、合谷、少商清泻肺热。风池疏风清热。孔最为手太阴经郄穴,善治鼻衄。

随证配穴:咽喉痛、咳嗽、发热者,加尺泽、天府。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少商、迎香点刺出血。

5.3.1.7.2 方二

取迎香、合谷、风府、上星等穴为主。加少商。艾灸涌泉、隐白。[8]

5.3.2 胃热炽盛/胃火炽盛证

鼻衄·胃火炽盛证(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8])是指胃热炽盛,迫血妄行,以鼻衄,或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8]

5.3.2.1 症状

患者鼻衄,或兼齿衄,血量多,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牙宣,便秘,舌红,苔黄,脉数[8][8][8]

5.3.2.2 证候分析

胃火上炎,迫血妄行:足阳明胃之经脉上交鼻頞,齿龈为阳明经脉所过之处,胃火内燔,循经犯鼻,热迫血行,故致鼻衄、齿衄,血色鲜红。胃火消灼胃津,故致鼻干,口渴引饮,便秘,苔黄。胃热忧心则致烦躁。舌红,苔黄,脉数均为胃热炽盛之征。[8][8]

5.3.2.3 治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8]

5.3.2.4 方药治疗

鼻衄量多者,宜茅花汤。

可用玉女煎[备注]玉女煎(《景岳全书》):石膏、熟地黄、麦冬、知母、牛膝加减治疗。方中用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地黄、麦冬养阴清热;牛膝引血下行。可加茅根、大蓟、小蓟、藕节之类凉血止血。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清热泻火。大便秘结加生大黄通腑泻热。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养胃生津。[8][8]

5.3.2.5 外治

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8]

(1)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

(2)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

(3)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5.3.2.6 饮食疗法
5.3.2.6.1 推荐食材

鼻衄·胃火炽盛证患者建议食用牛膝、藕、麦冬、地黄、瓜蒌根、天花粉等[8]

5.3.2.6.2 推荐食疗方

[8]

1.茅根藕节茶(《常用药用食物》):藕节5根,白茅根30g洗净,放锅内加水煎煮,煮沸20分钟后取汁倒入碗内,放人白糖。

2.麦冬粥:见“肺痨”节。

3.生地黄粥(《饮膳正要》):鲜生地黄100g切细,加水煮30分钟,取汁,再煮一次,取汁约200mL;粳米100g洗净,先武火煮沸,转文火熬至粥成时加入药汁搅拌均匀。

5.3.2.7 针灸治疗
5.3.2.7.1 方一

[8]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内庭、二间、巨髎、上星、天枢穴。二间、内庭分别为手足阳明经的荥穴,功善泻热。胃经的巨髎主治鼻衄。阳热亢盛,迫血妄行,故取督脉上星以泻上亢之热邪。天枢穴属胃经,又为大肠之募穴,泻之通腑去实。

随证配穴:衄血不止者,加大椎、囟会。因急躁恼怒诱发者,加内关、膻中。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上星、巨髎点刺出血。

5.3.2.7.2 方二

取迎香、合谷、风府、上星等穴为主。加内庭。艾灸涌泉、隐白。[8]

5.3.3 肝火上炎

鼻衄·肝火上炎证(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flaring up liver fire[8])是指肝火上炎,迫血妄行,以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8]。治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8]

5.3.3.1 症状

患者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8][8]

5.3.3.2 证候分析

火热上炎,迫血妄行,上溢清窍:气郁化火,火热迫血上溢清窍,故致鼻衄,肝火上炎,故致头痛、目眩、耳鸣、口苦、烦躁。肝开窍于目,肝火上乘,故两目红赤。舌红,脉弦数为肝经实火之象。[8][8]

5.3.3.3 治法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8]

5.3.3.4 方药治疗

可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近代方有黄芩、栀子)加减治疗。方中以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甘草滋阴养血,泻中有补,清中有养。可酌加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去车前、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清热。[8]

5.3.3.5 外治

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8]

(1)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

(2)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

(3)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5.3.3.6 饮食疗法
5.3.3.6.1 推荐食材

鼻衄·肝火上炎证患者建议食用当归、青黛、菊花、绿萼梅、枸杞苗、玫瑰花、夏枯草等[8]

5.3.3.6.2 推荐食疗方

[8]

1.玫瑰花茶(《本草纲目拾遗》):干玫瑰花6~10g,红糖适量。将玫瑰花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温浸10分钟后即可引用,代茶饮。

2.绿萼梅茶(《河北中药手册》):绿萼梅5g,用沸水冲泡,加入冰糖适量,代茶饮。

3.枸杞蒸鸡(《中国食疗大全》):母鸡去内脏洗净,枸杞洗净装进鸡腹内,放蒸锅内,加入葱、姜、料酒、盐、味精等,隔水蒸2小时。

5.3.3.7 针灸治疗

取迎香、合谷、风府、上星等穴为主。加太冲、太溪。艾灸涌泉、隐白。[8]

5.3.4 气血亏虚

鼻衄·气血两虚证(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8])是指气血亏虚,气不摄血,以鼻衄,或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淡,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8]

5.3.4.1 症状

患者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8][8]

5.3.4.2 证候分析

气虚不摄,血溢清窍,血去气伤,气血两虚: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故致鼻衄,甚或齿衄,肌衄。气血亏虚,失于温煦濡养,脑海失养则头晕耳鸣。心失所养则心悸。四肢百骸失养则神疲乏力。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㿠白。气血不足,血脉不充,故致舌淡,脉细无力。[8][8]

5.3.4.3 治法

补气摄血[8]

5.3.4.4 方药治疗

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治疗。本方具有补养气血,健脾养心及益气摄血的作用。可加仙鹤草、阿胶、茜草等加强其止血作用。[8]

5.3.4.5 外治

除内服汤药治疗外,鼻衄当时,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8]

(1)局部用云南白药止血;

(2)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

(3)用湿棉条蘸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塞鼻等。

5.3.4.6 饮食疗法
5.3.4.6.1 推荐食材

鼻衄·气血两虚证患者建议食用党参、阿胶、茯苓、红枣、牛肉、猪肚、莲子等[8]

5.3.4.6.2 推荐食疗方

[8]

1.桂圆红枣汤(《中国食疗大全》):龙眼50g,红枣100g洗净,加水适量煎煮至熟烂,再加白糖,取汤饮。

2.大枣粥(《圣济总录》):大枣10~15个,粳米100g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米烂成粥,加冰糖汁。

3.当归鸡(《中国食疗大全》):母鸡去内脏,当归洗净,包纱布放入鸡腹内,加葱、姜、盐、料酒、味精,用小火煮烂,去当归食用。

5.3.5 阴虚火旺

鼻衄·阴虚火旺证(epistaxis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8])又称虚火鼻衄,是指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以鼻衄,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颧红,便秘尿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鼻衄证候[8]

5.3.5.1 症状

患者鼻衄量少或时作时止,口干咽燥,头晕眼花,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耳鸣,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8]

5.3.5.2 证候分析

虚火上炎,伤及鼻窍血络,故衄血量少,或时作时休。阴虚少津,故口干咽燥。虚火上扰清窍,故见头晕眼花及耳鸣。水不济火,心肾不交,故失眠多梦及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8]

5.3.5.3 治法

滋阴降火,止血[8]

5.3.5.4 方药治疗

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治疗[8]

5.3.5.5 针灸治疗
5.3.5.5.1 方一

[8]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溪、太冲、三阴交、素髎、通天穴。足少阴经原穴太溪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以滋补肾阴而降肝火。通天、素髎主治鼻衄。太冲清泻虚火。

随证配穴:梦魇夜惊者,加隐白、神门。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5.3.5.5.2 方二

取迎香、合谷、风府、上星等穴为主。加照海。艾灸涌泉、隐白。[8]

5.3.6 阴虚于下,阳浮于上

5.3.6.1 症状

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而鼻衄者,症见六脉浮大无力,两尺尤弱[8]

5.3.6.2 治法

宜引火归元,潜镇浮阳[8]

5.3.6.3 方药治疗

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8]

5.4 鼻衄的其他疗法

因热性疾病或鼻部癌症等所致者,当先治其主要疾病[8]

5.4.1 外治法

外治可用十散塞鼻,山栀炭吹鼻,白矾末吹鼻等法,又可用温水浸足法。

因外伤所致的鼻沥血,宜用棉片蘸药塞鼻止血[8]

凡鼻衄皆可用棉片蘸药入鼻内止血,亦可用蒲黄、血竭等为末,置入鼻内止血[8]

5.4.2 冷敷法

以水袋或冷湿毛巾敷于患者的前额或颈部[8]

5.4.3 压迫法

用手指按压患者的上星、囟会,或紧捏鼻翼,或用鼻腔填塞法[8]

5.4.4 耳针

取内鼻、肺、上屏尖、额等穴,中等刺激[8]

取内鼻、肺、胃、肾上腺、额、肝、肾。每次选2~3穴,捻转1~2min。每日1次。[8]

5.5 医案

执中母氏忽患鼻衄,急取药服,凡平昔与人服有效者皆不效。因阅《集效方》,云口鼻出血不止,名脑衄,灸上星50壮。尚疑头上不宜多灸,止灸7壮而止。次日复作,再灸14壮而愈。有人鼻常出脓血,予教灸囟会亦愈,则知囟会、上星皆治鼻衄云。(针灸资生经)

张××,男,34岁。因打喷嚏致鼻腔出血不止,当时自行压迫止血无效。即送往医院急诊,经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遂行鼻腔填塞压迫止血,仍无效,如将鼻孔阻塞则血从口出。患者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又注射肾上腺素和维生素K也未见有效果。经采用艾卷温和灸法,灸风府30min后,出血逐渐停止,1次即愈。观察1个月,未见复发。(针灸医学验集)

5.6 鼻衄患者饮食禁忌

禁忌大寒大热的食物,如葱、蒜、辣椒、生鱼蟹等,慎啤酒及各种冷饮[8]

5.7 注意事项

鼻衄应注重病因治疗。

出血时可湿冷敷额部,或用手捏紧鼻孔处[8]

出血不止者,可采用鼻腔填塞等法[8]

由血液病引起者,禁用针刺和刺血法。

5.8 关于血证

血证(blood disease[8]、blood syndrome[8])为病证名[9]。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是出血性疾病的统称[9][9]。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10]。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10]。其中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为内科所常见。

血证可由外感、内伤的多种原因引起,而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在火热之中有实火、虚火之分,在气虚之中有气虚及气损及阳之别。证候的虚实方面,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虚证。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10]

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10]

详见血证条。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6.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4.
  6. ^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4-96.
  7. ^ [7]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6-248.
  8. ^ [8]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3-104.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8.
  10. ^ [10]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3-10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