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臂臑的别名·别阳
- 3.1 别阳的别名
- 3.2 出处
- 3.3 特异性
- 3.4 穴名解
- 3.5 所属部位
- 3.6 臂臑穴的定位
- 3.7 臂臑穴的取法
- 3.8 臂臑穴穴位解剖
- 3.9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 3.10 臂臑穴主治病证
- 3.11 刺灸法
- 3.12 臂臑穴的配伍
- 3.13 文献摘要
- 3.14 研究进展
- 4 阳池穴的别名·别阳
- 4.1 别阳的别名
- 4.2 出处
- 4.3 穴名解
- 4.4 特异性
- 4.5 所属部位
- 4.6 阳池穴的定位
- 4.7 阳池穴的取法
- 4.8 阳池穴穴位解剖
- 4.9 阳池穴的功效与作用
- 4.10 阳池穴主治病证
- 4.11 刺灸法
- 4.12 阳池穴的配伍
- 4.13 文献摘要
- 4.14 阳池穴研究进展
- 5 阳交穴的别名·别阳
- 5.1 阳交穴的别名
- 5.2 出处
- 5.3 穴名解
- 5.4 特异性
- 5.5 所属部位
- 5.6 定位取穴
- 5.7 阳交穴的取法
- 5.8 阳交穴穴位解剖
- 5.9 阳交穴的功效与作用
- 5.10 阳交穴主治病证
- 5.11 刺灸法
- 5.12 阳交穴的配伍
- 5.13 文献摘要
- 6 参考资料
- 附:
2 概述
3 臂臑的别名·别阳
穴位 | 臂臑 | ||
汉语拼音 | Binao | ||
罗马拼音 | Pinao | ||
美国英译名 | Elbow Bone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LI14 | |
日本 | 14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GI14 | |
富耶氏 | |||
德国 | DI14 | ||
英国 | Li14 | ||
美国 | LI14 |
臂臑为经穴名(Bìnào LI14)[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属手阳明大肠经[2]。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2]。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3.1 别阳的别名
头冲(《备急千金要方》),颈冲(《千金翼方》),背臑[3],臂脑[3]。
3.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臂臑,在肘上七分(寸),腘肉端。
3.3 特异性
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
3.4 穴名解
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2]。
《说文》:“臂,手上也。”上肢统可称为臂。凡肉不着骨之处,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称“臑”。本穴正当上膊肉不着之处,故名之。[3]
3.5 所属部位
上臂[4]
3.6 臂臑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5][6]。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7]。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2]。
臂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臂臑穴的位置(肌肉)
臂臑穴的位置(骨骼)
3.7 臂臑穴的取法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2]。
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自然垂臂,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横平臑会,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取穴[8]。
3.8 臂臑穴穴位解剖
臂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有旋肱后动、静脉的分支,及肱深动、静脉。分布着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三角肌中点。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3.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2]。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6]。
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外侧皮神经和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和胸肩峰动脉分布[6]。
3.9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
3.10 臂臑穴主治病证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目疾、颈项拘挛[6]。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2]。
臂臑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等[7]。
臂臑穴主治颈项拘急,颈背肩臂痛,瘰疬;目赤肿痛,迎风流泪[8]。
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臂臑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2]。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或针尖向肩部方向斜刺0.8~1.2寸[2]。
直刺0.5~1寸[7]。
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1~1.5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传导[8]。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3]。
3.11.2 灸法
3.12 臂臑穴的配伍
臂臑配肩髃治肩臂痛[2]。
臂臑配手三里、大迎,有豁痰行瘀,温经散结作用,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3.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颈疬,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
《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针灸大成》: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3.14 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证明,臂臑穴对乳腺手术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实验观察提示此镇痛作用是通过下丘脑外侧区实现的[3]。
4 阳池穴的别名·别阳
别阳为经穴别名,即阳池穴[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 阳池 | ||
汉语拼音 | Yangchi | ||
罗马拼音 | Yangchih | ||
美国英译名 | Yang Pond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TE4 | |
日本 | 4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TR4 | |
富耶氏 | TR4 | ||
德国 | 3E4 | ||
英国 | T4 | ||
美国 | TB4 |
阳池为经穴名(Yángchí TE4)[9][1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别阳[9][9]。属手少阳三焦经[9][10]。阳池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9][10]。阳为阴之对,池即水池,此穴在腕背陷中,经气至此如水之入池,故名阳池[10]。阳池穴主要用于头项及局部疾患等:如头痛,项强,耳聋,口干,喉痹,臂肘疼痛不能举,腕痛无力,臂肘疼痛,疟疾,消渴,目赤肿痛,腕痛,目红肿,腕痛无力或红肿不可屈伸,手腕折伤,前臂及肘部疼痛,肩痛,颈痛,烦闷,热病无汗,疟病寒热,现代又多用阳池穴治疗感冒,扁桃体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目红肿痛,手腕部损伤,颈肩部疼痛,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糖尿病等。
4.1 别阳的别名
别阳(《针灸甲乙经》)。
4.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
4.3 穴名解
阳为阴之对,池即水池,此穴在腕背陷中,经气至此如水之入池,故名阳池[10]。
阳,指手背及手少阳。陷者为池。此穴在手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之凹陷中,在背为阳,其处凹陷如池,为手少阳脉气所过之原穴,犹如水之停积于池也。《针灸甲乙经》有:“在手表腕上陷中”,因名阳池。[3]
4.4 特异性
阳池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
4.5 所属部位
腕部[11]
4.6 阳池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阳池穴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5]。
阳池穴位于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10]。伏掌取穴[10]。
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处[9]。
4.7 阳池穴的取法
阳池穴位于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10]。伏掌取穴[10]。
俯掌,沿第4、5掌骨间向上至腕背侧远端横纹处的凹陷中,横平阳溪、阳谷;或于尺侧腕关节部,指总伸肌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肌腱之间处取穴[12]。
阳池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阳池穴在腕部的位置
阳池穴在腕部的位置
阳池穴在腕部的位置(肌肉)
阳池穴在腕部的位置(骨骼)
4.8 阳池穴穴位解剖
阳池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三角骨(膜)。有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分布着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皮肤由前臂后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手背支双重分布。皮下筋膜致密,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部和小指的指背静脉渐汇成贵要静脉的起始部。深筋膜增厚并形成韧带。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过深筋膜,在小指伸肌和指伸肌腱之间,直抵三角骨面。以上二肌(腱)均包裹有腱鞘,由桡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桡腕关节[10]。
皮肤→皮下组织→伸肌支持带[13]。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尺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腕背侧动脉分布[13]。
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和腕背静脉网、腕背动脉[9]。
4.9 阳池穴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通络,通调三焦,益阴增液。
阳池穴有舒筋、通络、解热作用[10]。
阳池穴为三焦经的原穴,能祛除三焦热邪,振奋三焦元气,治疗三焦热盛,循经上扰所致的头面五官病及热邪伤阴之消渴等[14]。
阳池穴系三焦经之原穴,有宣肺解表、开窍聪目、舒筋利节之功,主治肩背痛,腕痛,疟疾,耳聋,消渴[3]。
4.10 阳池穴主治病证
阳池穴主要用于头项及局部疾患等:如头痛,项强,耳聋,口干,喉痹,臂肘疼痛不能举,腕痛无力,臂肘疼痛,疟疾,消渴,目赤肿痛,腕痛,目红肿,腕痛无力或红肿不可屈伸,手腕折伤,前臂及肘部疼痛,肩痛,颈痛,烦闷,热病无汗,疟病寒热,现代又多用阳池穴治疗感冒,扁桃体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目红肿痛,手腕部损伤,颈肩部疼痛,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糖尿病等。
阳池穴主要用于头项及局部疾患等:如头痛、项强、耳聋、口干、喉痹、臂肘疼痛不能举等[10]。
阳池穴主治腕痛无力,臂肘疼痛,耳聋,疟疾,消渴等[9]。
阳池穴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疟疾、消渴、腕痛[13]。
阳池穴主治耳聋,目红肿,喉痹,口干;腕痛无力或红肿不可屈伸,手腕折伤,前臂及肘部疼痛,肩痛,颈痛;消渴,烦闷,热病无汗,疟病寒热[12]。
现代又多用阳池穴治疗感冒、扁桃体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10]。
五官科疾病:耳聋、目红肿痛,喉痹。
运动系统疾病:手腕部损伤,前臂及肘部疼痛,颈肩部疼痛。
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糖尿病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3~0.5寸[12][13][9][10],深刺可透大陵[12],局部有酸胀感[12],可扩散至中指[12];或向左、右平刺,针感可扩散至整个腕关节,可治腕关节疾病[12]。
平刺0.5-1.0寸,向左向右平刺,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腕关节。
4.11.2 灸法
艾条灸5~10分钟[9]。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不宜瘢痕灸。
4.12 阳池穴的配伍
阳池配外关、曲池,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前臂肌痉挛或麻痹。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痛不能自举,汗不出,颈痛,阳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举。
《类经图翼》:主治消渴口干烦闷,寒热疟,或因折伤,手腕提物不得,臂不能举。
4.14 阳池穴研究进展
4.14.1 增强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
针刺阳池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14]。
4.14.2 加快心率
给犬的“阳池”注射乙酰胆碱,可引起心率加快,如事先针刺“内关”,则可加强此效应[14]。
4.14.3 避孕
阳池穴与垂体一性腺功能有关,特别是与性腺、卵巢功能有关,有避孕作用[14]。
5 阳交穴的别名·别阳
别阳为经穴别名,即阳交穴[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 阳交 | ||
汉语拼音 | Yangjiao | ||
罗马拼音 | YangChiao | ||
美国英译名 | Yang Crossroad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GB35 | |
日本 | 35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VB35 | |
富耶氏 | |||
德国 | G35 | ||
英国 | G35 | ||
美国 | GB35 |
阳交为经穴名(Yángjiāo GB35)[9][1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别阳(《针灸甲乙经》)、足髎(《针灸甲乙经》),足窌(《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9][10]。阳交是阳维脉的郄穴[9][10][5]。阳为阴之对,外为阳,交即交会,此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阳交[10]。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5.1 阳交穴的别名
别阳(《针灸甲乙经》)、足髎(《针灸甲乙经》),足窌(《针灸甲乙经》)。
5.2 出处
5.3 穴名解
阳为阴之对,外为阳,交即交会,此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阳交[10]。
外侧为阳,交指交会。交,又为震卦。东方阳春之气,正少阳之应也。本穴为诸阳脉之交会,又与少阳升发之气相应也。阳交为阳维之郄,又与足太阳、阳明相邻。《针灸甲乙经》谓其“斜属三阳分肉间。”犹足三阳与阳维脉四经之交会也,故名“阳交”。[3]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小腿[16]
5.6 定位取穴
标准定位:阳交穴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5]。
阳交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10]。正坐取穴[10]。
阳交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当腓骨后缘处;或于外丘穴后方1寸取穴[9]。
阳交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阳交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5.7 阳交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阳交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10]。正坐取穴[10]。
侧卧或仰卧位,于腘横纹外侧端至外踝尖连线中点下1寸,腓骨后缘取穴;或外踝尖与腘横纹外侧端连线中点下1寸,外丘后取穴[17]。
5.8 阳交穴穴位解剖
阳交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骨长、短肌由腓浅神经支配。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由胫神经支配。(参看阳陵泉)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后肌间隔→踇长屈肌[10]。
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腓骨长肌→𧿹长届肌[1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胫神经肌支、腓浅神经肌支和腓动脉分布[18]。
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和腓动、静脉分支[9]。
5.9 阳交穴的功效与作用
阳交穴有温胆宁神、通经活血的作用[10]。
阳交穴系阴维脉之郄穴,有舒筋活络之功,主治惊狂,癫疾,胸胁满痛,膝股痛,下肢痿痹等证[19]。
5.10 阳交穴主治病证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10]。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18]。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17]。
现代又多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10]。
阳交穴主治胸胁胀满,膝踝肿痛,脚气,惊厥,下肢痿痹,以及胆囊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9]。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坐骨神经痛,癫痫,精神病。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17]。
一般直刺0.5~1.0寸[10]。
5.11.2 灸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9]。
艾炷灸或温针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5.12 阳交穴的配伍
阳交配足三里、阴陵泉、悬钟,有祛风温,利关节的作用,主治膝胫痛。
阳交配足三里、阳陵泉、梁丘、犊鼻、悬钟,治膝胫肿痛[17]。
阳交配四神聪、大陵、内关,有宁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
阳交配四神聪、大陵、内关、水沟、神门、心俞,治癫狂[17]。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痹,髀胫不收,阳交主之。寒厥,癫疾,噤吤,瘛疭,惊狂,阳交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胸满肿。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厥,惊狂,喉痹,胸满,面肿,寒痹,膝胻不收。
《针灸大成》:主胸满肿,膝痛足不收,寒厥,惊狂,喉痹,面肿,寒痹,膝胻不收。
6 参考资料
-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45.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7.
-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7.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6]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73.
-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61.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9.
-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7.
- ^ [11]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6.
- ^ [12]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7.
- ^ [13]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2.
- ^ [1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87.
- ^ [15]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8.
- ^ [16]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8.
- ^ [1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6.
- ^ [1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5.
- ^ [1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26.
古籍中的别阳
- 《仲景伤寒补亡论》:[卷十三]阴阳交十一条
。脉经所载皆古书。此二证莫知所出也。又曰。热病。阳进阴退。头独汗出者。死。阴进阳退。腰以下至足汗出...
- 《脉诀汇辨》:卷八
运,是土之子,以足木火金水之四运焉。尺寸反死,阴阳交危。谓之反者,不应而应,应而不应,尺寸反也。谓之...
- 《医学入门》:[内集·卷一经络]经穴起止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环跳风市邀,下渎阳关阳陵穴,阳交外丘光明宵,阳辅悬钟丘墟外,足临泣地五侠溪,第四...
- 《研经言》:[卷一]阴阳交并论
并阳则初似阴交,而复得汗,脉渐静,以里散表解也。阳交者,表实较盛,故脉常躁盛而不得汗;并阴则初似阳交...
- 《脉经》:[卷七]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尚不厌饮,目无精光,死不治。脾伤,即中风,阴阳气别离,阴不从阳,故以三分,候其死生。伤寒,咳逆上气...
- 更多古籍中的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