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赤

目录

1 拼音

bí chì

2 英文参考

rosace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randy no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ne rosace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鼻赤为病证名[1]。系指鼻准红赤,经久难愈的病证。见《平治会萃》卷三。即酒齇鼻[1]

酒渣鼻(brandy nose;acne rosacea)为病名。因鼻色紫红如酒渣故名酒渣鼻。出《魏书·王慧龙传》。中医称之为酒皶鼻、酒齄鼻、酒齇鼻、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2]。是指发生于鼻部,以鼻色紫赤、丘疹,甚则鼻头增大变厚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3]。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皮肤病。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3]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

《外科大成·酒渣鼻》云:“酒渣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滞而成,故先紫而后黑也。治宜宣肺气化滞血,行营卫流通,以滋新血,乃可得愈。”本病以颜面部中央的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鼻赘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中年,男女均可发病,尤以女性多见。

西医称之为酒渣鼻、酒渣性痤疮、玫瑰痤疮。

鼻赤相当于西医的玫瑰痤疮[3]

4 古人论述

中医对酒渣鼻早有认识,《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记载:“脾热病者,鼻先赤。”《魏书·王慧龙传》已出现酒耱鼻之名。《诸病源候论》认为:“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寒之气相搏所生。”说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机与饮酒和寒温失调有关。《丹溪心法》称之为“肺风”。鉴于本病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称为“肺风粉刺”。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说:“肺风、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种。”唐代以前,治疗以外治为主,主要药物为水银、雄黄等。至元代,逐步开始用内服方药。在明代,更提出以“清肺、消风、和血”(《外科启玄》)为原则。清代对本病论述比较突出的是《医宗金鉴》。该书指出,由肺经血热引起的称为肺风粉刺;由血瘀凝结而成称为酒皱鼻,前者用枇杷清肺饮宣肺清热,后者用凉血四物汤、栀子仁丸等凉血清热,活血化瘀。从其描述的症状来看,两者当属同一病症的不同阶段,前者较轻,而后者较重。《医林改错》则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因而活血化瘀也成为本病的治法之一。外用药以《医宗金鉴》创制的有效方剂颠倒散为代表,且一直被广泛沿用至今。

5 鼻赤的中医近现代研究

现代对酒渣鼻的研究自1958年哈尔滨医学院皮肤科教研室报道用中药治疗本病40例以后,各地陆续有临床观察资料出现。至1989年,报道文章有50多篇,累计病例己超过5500例,疗效大多数在80%以上。总的来看,50~60年代,以继承明清时期的有效方剂为主,有些民间验方和秘方也见于报端,但为数不多。70~80年代,临床文章及病例数大为增加,多以外用专方治疗为主,较少辨证分型。有按中医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治疗本病,也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为数不多。近年来,在继承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西医学对本病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本病的治疗又有新的进展。有医者经临床研究认为,本病由蠕形螨虫引起。对此论的认识虽尚未统一,但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

6 鼻赤的病因病机

鼻赤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3]

鼻赤由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寒外袭,血瘀凝结而成;或嗜酒之人,酒气薰蒸,复遇风寒之邪,交阻肌肤所致;近年来发现90%以上患者在皮损处可找到毛囊虫(螨),因此,认为其发生与毛囊虫寄生有关。

通过古今医家的实践,特别是近40年的探索,中医认为酒渣鼻的病因为饮食不节和风寒外束。其病理变化可归纳为脾胃积热、肺经积热和寒凝血瘀三个方面。

中医认为该病为肺热熏蒸、血热郁滞肌肤,或过食辛辣刺激食物,脾胃积热生湿,外犯皮肤,血淤凝聚而发病。

6.1 脾胃积热

脾胃素有积热,或素嗜饮酒,过食辛辣之品,故生热化火,胃火循经熏蒸,则络脉充盈,鼻部出现潮红。

6.2 肺经积热

肺开窍于鼻,感受外邪,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毒热外发肌肤,蒸于肺窍而发为本病。

6.3 寒凝血瘀

湿热积于胃,蒸于肺,复遇风寒之邪客于皮肤,或以冷水洗面,寒主收引,以致瘀血凝结,鼻部先红后紫,久则变为黯红。

关于酒渣鼻的病因,近年来有人提出是蠕形螨虫的感染引起,因此建议把本病改为“毛囊虫皮炎”。从报道的文献看,对于毛囊虫感染导致本病的发生,似已被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认识还没有完全一致。如有报道说检查部分初诊的本病患者,结果并非所有患者毛囊虫检查都呈阳性。因此,毛囊虫感染似乎不是酒渣鼻发病的唯一因素。也有报道用中药灭螨方法治疗本病30例,结果全部有效。同时发现在相当一部分皮损消退的病人和正常人中,仍可检查到毛囊虫,因此认为,蠕形螨虫可能是一种条件致病螨类,若无适宜的条件,可使螨处于静止状态而不引起疾病。这些分歧至今尚未明确定论。

7 鼻赤的症状

鼻赤症见鼻准发红,久则呈紫黑色,甚者可延及鼻翼,鼻部油腻,疹起如黍,色赤肿痛,破后出粉白汁,日久皆成白屑[3]。重则皮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状如赘疣[3]

8 鼻赤的诊断

鼻赤的皮损以红斑为主,好发于鼻尖、鼻翼、两颊、前额等部位,少数鼻部正常,而只发于两颊和额部,依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

一、红斑型颜面中部,特别是鼻尖部,出现红斑,开始为暂时性,时起时消,寒冷、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精神兴奋时红斑更为明显,以后红斑持久不退,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呈细丝状,分布如树枝。

二、丘疹脓疱型病情继续发展时,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痤疮样丘疹或小脓疱,但无明显的黑头粉刺形成。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如红丝缠绕,纵横交错,皮色由鲜红变为紫褐,自觉轻度瘙痒,病程迁延数年不愈。极少数最终发展成鼻赘。

三、鼻赘型临床少见,多为病期长久者,鼻部结缔组织增殖,皮脂腺异常增大,致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且皮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毛细血管扩张更加明显。

9 需要与鼻赤相鉴别的疾病

9.1 粉刺

粉刺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常见于颜面、上胸、背部,皮损为散在性红色丘疹,可伴有黑头粉刺,鼻部常不侵犯。

9.2 面游风

面游风分布部位较为广泛,不只局限于面部,有油腻性鳞屑,不发生毛细血管扩张,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10 鼻赤的治疗

鼻赤治宜清热凉血,宣肺散结。内服凉血四物汤或枇杷清肺饮[3]

形成鼻赘时内服通窍活血汤或用手术切割。早期外用颠倒散凉水调搽[3]

亦可用七星针轻刺患处,日一次[3]

10.1 疗效标准

酒渣鼻的疗效判定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减轻的程度。由于近年来认为毛囊螨虫是本病的原因(临床上有以灭螨为主的治疗方法),因而有人把毛囊虫检查是否阳性作为疗效标准的一个项目。鉴于在正常人群中仍有可能检查到毛囊虫,因此,疗效标准仍应以临床表现为依据,毛囊虫直检可作参考项目,而不能作为标准。各地对本病的疗效判定标准,大同小异,或有侧重不同,或有详略不同,都以临床表现作为主要依据,现综合如下:

痊愈:皮疹(如红斑、丘疹、脓疱等)完全消失,自觉症状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无新疹出现。

显效:皮疹消退在70%以上,新疹出现较少,潮红减退。皮肤尚有轻度红斑,或少数小丘疹。

好转:皮肤症状(如红斑、丘疹、脓疱等)均有所减轻。

无效:症状无好转,甚至加剧,潮红依旧,仍有新疹出现,有时兼有渗出,疼痛肿胀。

10.2 酒齄鼻的辨证治疗

10.2.1 肺胃热盛(红斑期)

酒渣鼻·肺胃热盛证(brandy nose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in lung and stomach)是指肺胃热盛,上发于鼻,以红斑多发于鼻尖或两翼,压之退色,常嗜酒,便秘,饮食不节,口干口渴,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滑为常见症的酒齄鼻证候[3]

10.2.1.1 症状

鼻及颜面部潮红,表面光亮,重者红斑显著,瘙痒,受热后更红,大便干,口渴。舌边红,苔薄白或黄燥,脉滑微数。

红斑多发于鼻尖或两翼,压之褪色;常嗜酒,便秘,饮食不节,口干口渴;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多见于红斑型。

10.2.1.2 辨证分析

肺开窍于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肺胃热盛上蒸,故红斑多发于鼻尖或两翼,压之褪色;饮食不节,嗜酒炙博,皆能助火化热,热盛津伤则口干、口渴;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宣,肠腑传导失司则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滑为肺胃热盛之象。

10.2.1.3 方药治疗
10.2.1.3.1 方一

治法:清泄肺胃积热。

处方:枇杷叶10克,桑白皮10克,黄芩10克,黄连5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菊花12克,桔梗6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0.2.1.3.2 方二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处方:用凉血四物汤加减,外用颠倒散水调敷。

10.2.1.3.3 方三

枇杷清肺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枇杷叶、黄连各9克,桑白皮、黄柏、牡丹皮、山栀子各12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生地黄各30克(先煎)、知母12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枳实12克。有脓疱者,加金银花、连翘各15克、穿山甲12克。

10.2.1.3.4 常用成方

枇杷清肺饮、栀子金花丸、龙胆泻肝丸等。

10.2.2 湿热毒蕴(丘疹期)

酒渣鼻·湿热毒蕴证(brandy nose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amassment)是指湿热毒蕴,以在红斑上出现痤疮祥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局部灼热,口干,便秘,舌质红绛,舌苔黄为常见症的酒渣鼻证候[3]

10.2.2.1 症状

鼻及颜面除有红斑外,常有散在炎症小丘及脓疱,患处灼热疼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伴有口渴喜冷饮、多食善饥、口臭、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白或黄,脉弦滑。

在红斑上出现痤疮样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局部灼热;伴口干,便秘;舌红绛,苔黄。多见于丘疹型。

10.2.2.2 辨证分析

热毒炽盛,充斥络脉,蕴结肌肤,故局部灼热,在红斑上出现痤疮样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明显;热毒耗损阴津,故口干、便秘;舌红绛、苔黄为热毒蕴肤之象。

10.2.2.3 方药治疗

可用凉血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10.2.2.3.1 方一

治法:清热解毒。

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玄参10克,大黄3克,甘草5克。

加减:红斑弥漫潮红加生地;颜面红紫加桃仁、川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0.2.2.3.2 方二

可用茵陈五苓散或黄连解毒汤;热甚者加白花舌蛇草、生石膏、栀子等,脓疱重者加野菊花、蒲公英等。

10.2.2.3.3 外用方

外用蛤粉膏、黄连膏。

10.2.2.3.4 常用成方

五味消毒丸、栀子金花丸、散结灵。

10.2.3 气滞血瘀(鼻赘期)

酒渣鼻·气滞血瘀证(brandy nos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鼻部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毛孔扩大,舌质略红,脉沉缓为常见症的酒渣鼻证候[3]

10.2.3.1 症状

鼻部暗红或紫红,逐渐肥厚变大,形成鼻赘,舌质暗红或有紫斑,脉弦涩。

鼻部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毛孔扩大;舌略红,脉沉缓。多见于鼻赘型。

10.2.3.2 辨证分析

肺胃积热不解,上冲薰蒸鼻面日久,故见毛孔扩大;复感外邪,瘀结于肌肤,致经络阻隔,气血瘀滞,故鼻部组织增生呈结节状;舌略红、脉沉缓为气滞血瘀之象。

10.2.3.3 方药治疗
10.2.3.3.1 方一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处方:归尾12克,川芎6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芩10克,大黄3克,陈皮6克。

加减:若已形成鼻赘加蟅虫,重用大黄。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0.2.3.3.2 方二

方用凉血四物汤加夏枯草、连翘、鬼箭羽;如风盛者服用防风通圣丸,血淤明显可用大黄蟅虫丸、小活络丹等。

10.2.3.3.3 方三

凉血四物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当归、川芎、红花、五灵脂、凌霄花各9克,赤芍、丹参各15克,黄芩、牡丹皮各12克,生地黄、土茯苓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10.2.3.3.4 外用方

外用红香膏、黑色拔毒膏等贴敷。

10.2.3.3.5 常用成方

桃红四物汤、凉血四物汤、大黄蟅虫丸、散结灵等。

疗效:按上述分型和处方治疗酒渣鼻50例,其中一期23例,二期22例,三期5例。治疗结果:痊愈35例,显效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10.3 鼻赤的专方治疗

10.3.1 百部清肺饮

组成:百部20克,桑白皮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夏枯草20克,玄参20克,野菊花30克,薏苡仁30克,生山楂30克,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茯苓皮15克,黄芩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外用蛇黄软膏(蛇床子、黄柏、寒水石、炉甘石)。

疗效:共治疗酒渣鼻35例,痊愈32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

10.3.2 七叶饮

组成:枇杷叶10克,侧柏叶12克,桑叶6克,人参叶6克,荷叶6克,竹叶6克,大青叶15克。

加减:感染严重加银花、连翘、七叶一枝花;大便秘结加玄明粉、大黄;皮脂溢出加白花蛇舌草、生山楂;结节、鼻赘加丹参、夏枯草;血瘀加桃仁、红花;热重加寒水石、生石膏。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以本方七叶饮治疗酒渣鼻23例,并配合外敷药。结果:痊愈15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

10.3.3 酒鼓饮

组成:枇杷叶10克,桑白皮10克,川芎10克,陈皮9克,黄芩10克,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9克,栀子10克,生地15克,金银花30克,生石膏15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5天为一疗程。

疗效:以本方治疗酒渣鼻20例,未配合外敷治疗。结果:痊愈14例,显效3例饣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

10.3.4 凉血四物汤加减

组成:赤芍10克,当归10克,生地12克,川芎6克,五灵脂9克,红花10克,赤苓皮15克,桑白皮12克,白芷12克,辛荑花12克。

用法:以此方为基础,随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并配合外用颠倒散或杏黄散。

疗效:共治疗酒渣鼻90例,痊愈26例,显效31例,好转19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4.4%。

10.3.5 酒鼓方(外用)

组成:水银4克,苦杏仁9克,枫子仁9克,柏子仁9克,木鳖子仁6克,胡桃肉3克,当归3克,樟脑2克,火麻仁8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纱布包扎,每天在鼻部周围慢慢搽擦2遍,每遍20~30次。用后将药密封,以防药味外溢,影响疗效。药粉过干时可加人少许菜油或麻油拌匀,每包可用1个月。注意:本方有剧毒,切忌内服。配合内服龙胆泻肝丸,每日2次,每次6克。必要时改丸为汤,随证加减。

疗效:共治酒渣鼻3590例,总有效率为90%。

10.3.6 脱皮液(外用)

组成:斑蝥50克,蜈蚣20条,蟾酥10克,冰片15克,地肤子15克,硫黄50克,百部25克,雄黄25克,松香20克,蛇床子15克,烟胶30克,白藓皮50克,土槿皮150克,大枫子50克,镇江醋2.5公斤,90%酒精若干千克。

用法:将斑蝥、蟾酥、蜈蚣、雄黄用布袋装好,其余10味先放入醋中浸泡10天,再将布袋装好的药放入,浸泡3~5天,然后取出布袋,将袋内药物捣碎后再放人酒精内浸泡2~3星期,弃药取液,二液合并。使用时,用小毛笔蘸药液在皮损处连续涂抹,每次用量不超过8ml,每隔2星期涂一次。涂药后局部痛、麻、起疱、流水(注意不可让其流经好的皮肤,以免起疱),待其自然结痂,脱落后再行第二次治疗,直至痊愈。

疗效:用脱皮液配方共治疗酒渣鼻1195例,痊愈488例,显效654例,无效53例,总有效率为95.6%。

10.3.7 颠倒散(外用)

组成:硫黄、大黄等份。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加凉水调至糊状。每晚临睡前涂鼻部,次晨洗去,2周为一疗程。或硫黄、大黄粉各15克,加蒸馏水100毫升,拌匀密封1周后使用,每日早、中、晚各搽1次。

疗效:用颠倒散治疗酒渣鼻27例,痊愈17例,显效,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3%。

10.3.8 灭螨方(外用)

组成:百部15克,苦参15克,蛇床子15克,土槿皮15克,黄柏15克,乌梅15克,野菊花15克,土茯苓15克。

用法:上药加水1公斤,每日1剂,煎水作冷湿敷。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

疗效:用灭螨方治疗酒渣鼻30例,痊愈ˉ8例,显效17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达100%c另有20例用西药灭螨酊(灭滴灵、氯霉素)作为对照组。两组比较,毛囊螨虫检查阴转率无明显差异,但中药组见效快,副作用较小。

10.3.9 大枫子膏(外用)

组成:大枫子仁9克,木鳖子仁6克,火麻仁9克,核桃仁9克,樟脑6克,水银花9克。

用法:前四味捣烂成极细糊膏状,再将研为细末的樟脑捣人合匀,最后将水银捣人直至均匀不见水银珠为止,装瓶备用。用药前先洗净手及患部,用纱布包药缠紧,然后涂擦患处约1~2分钟,或将药膏薄薄涂上一层,每日3次。用后将手洗净。本药有毒,切忌入口。

疗效:本方大枫子膏共治疗酒渣鼻143例,痊愈85例,显效36例,好转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8.8%。

10.3.10 蛤粉膏

组成:蛤粉15克,轻粉7.5克,青黛4.5克,黄柏7.5克,熟石膏15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与50毫升芝麻油混合调匀,备用。用前先将面部清洗干净,然后将药膏加冷水稀释,加人之量以涂在皮肤上不往下流为度,每日早晚各1次。

疗效:用本方或本方加味,共治疗酒渣鼻45例,部分配合内服加减清肺饮,痊愈17例,显效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8%。

10.3.11 博落回酊

组成:博落回茎50克,95%酒精100毫升。

用法:将博落回洗净,切碎晒干,人酒精中浸泡1周备用。每日蘸液涂患处2~3次,每次1分钟,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酒渣鼻30例,痊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

10.4 老中医治疗鼻赤经验

高仲山医案

余×,男,年近60岁。1978年3月,其鼻头肿大如胆,皮色紫红,上面密集脓疱,两颊亦满布红点,甚为苦恼;因患者即将出国考察,特请诊治。处方:净水银50克,大枫子仁50克,核桃仁50克。将大枫子仁与核桃仁一并捣烂,入乳钵内,加水银研至不见银星为度,即成褐色药膏,贮瓶中备用。用时取药膏一小块,裹在纱布内拧至出油,轻擦患处,每日数次,不要洗脸。3日后,见脓疱渐退,紫红色变浅,面颊红点消失。6日后,脓疱完全平复,肿胀消退,仅皮色稍暗。3个月后,鼻头及面颊光滑如常人,仅鼻准头皮色稍暗,未再复发。

按:酒渣鼻成因,多为脾胃湿热上熏于脾肺之窍,热结血瘀,甚则腐化而为脓疱。多见于长期嗜酒,或消化不良,大便秘结,或妇女血分郁热而月事愆期之人。上述药膏,屡试屡验,效果极佳。且擦此药膏无刺激性,愈后无瘢痕。个别人用药后,面部可有轻度浮肿,需暂停数日,待浮肿消后,再用则无虞。在治疗过程中,如能配合服用清利湿热或调理脾胃之剂,其效尤佳。

10.5 中医治疗鼻赤用药规律

10.5.1 内服方用药规律

从近40年国内发表的50余篇文章中,选出12首疗效在80%以上的内服方剂,统计出这些方剂中每味药的使用情况(人次/数)和每味药出现的篇数多少,从而反映治疗酒渣鼻的用药规律。现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报道文献(篇)药   物>20075赤芍、山栀、红花。100~200>5生地、川芎、黄芩、甘草、桑白皮、大黄、野菊花、生山楂。50~991~4黄连、葛根、枇杷、当归、茵陈、凌霄花、乌梅、桔梗、苍术、连翘、干姜。<491~4蕙苡仁、五灵脂、赤苓皮、辛荑花、白芷、百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玄参、白藓皮、地肤子、丹皮、桑叶、陈皮、侧柏叶、人参叶、荷花、竹叶、大青叶、石膏、金银花、桃仁、防风、荆芥、枳壳、花粉、丹参。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酒渣鼻的内服方药以清热和活血二类药物应用例数较多。其他如利湿、行气、杀虫、驱风药应用就相对较少,这与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治则是一致的。

10.5.2 外用方用药规律

外用药是治疗酒渣鼻的主要方法。我们从32篇载有外治方剂,且疗效在80%以上的临床报道中,统计外用药的使用情况,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报道文献(篇)药  物>1000≥5硫黄、水银(轻粉)、杏仁、大枫子、核桃仁、樟脑。<5火麻仁、木鳖子仁、柏子仁、当归、蛇床子、冰片、百部、土槿皮、雄黄、斑蝥、蜈蚣、蟾酥、地肤子、白藓皮、松香、烟胶。89~1000≥5黄柏、大黄。<88<5青黛、珍珠、寒水石、炉甘石、广丹、苦参、乌梅、野菊花、土茯苓、博落回、红粉、密陀僧、腊梅花、官粉、川连、儿茶、蛤粉、石膏、血竭、枯矾、麝香。

从表中可见,用药相对集中治疗人次较多,在千例以上的药物大多为有毒甚至有剧毒的杀虫药,其中硫黄、水银、杏仁、大枫子等药重复性较强,说明这些药物对本病的疗效比较确切。但使用时应注意,切不可人口。

10.6 外治法

(一)鼻部有红斑、丘疹者,可选用一扫光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3次。

(二)鼻部有脓疱者,可选用四黄膏或皮癣灵外涂,每天2—3次。

(三)鼻赘形成者,可先用三棱针刺破放血,颠倒散外敷。

10.7 刺血疗法

取穴:阿是穴、迎香、印堂。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操作:先以1寸毫针点刺鼻部皮损处,以微量出血为宜,密度以每平方厘米约20个刺点,针毕拭去血点。然后针迎香、印堂,并留针30分钟。7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7日。

疗效:以此法治疗酒渣鼻37例,2~4个疗程以后,痊愈2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89%。

10.8 针灸治疗

取穴:主穴:印堂、素髎、迎香、地仓、承浆、颧髎。配穴:禾髎、大迎、合谷、曲池等。

操作:患者取坐位,采取轻度捻转进针方法,以有酸麻感觉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2~3日针刺1次。

疔效:以此法治疗酒渣鼻21例,痊愈7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

10.9 耳针疗法

耳针常选用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皮质下等穴位,每次取2~3穴,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0.10 穴住注射疗法

取穴:合谷(双)、迎香(双)、印堂。

操作:维生素B1、维生素B12、扑尔敏、普鲁卡因针剂各2毫升,用5号注射针头吸取药液,注入合谷穴各1毫升,迎香穴各0.5毫升,印堂穴0.5毫升(自上向下,取45度角斜进针),隔日1次,忌食辛辣。

疗效:以本法治疗酒渣鼻5例,有一定效果。

10.11 七星针疗法

七星针轻叩患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11 鼻赤患者日常保健

1.避免过冷、过热刺激及精神紧张。

2.忌食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物。

3.保持大便通畅。

4.平时洗脸水温要适宜,避免冷、热水及不沽物等刺激。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4.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