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biǎo lǐ fēn xiāo
2 英文参考
eliminating pathogens by diaphoresis and purgation respectivel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表里分消为治法[1]。指用具有发汗解表、清泻里实作用的方药,使病邪从汗、泻两个途径消除的治法[2]。具体可分解表攻里和解表清里两类,适用于表里同病的外感性热病[1]。代表方有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黄芩黄连汤等[1]。
4 参考资料
有表里分消作用的方剂
- 羌活胜湿汤
。功效主治:《伤寒大白》卷二方之羌活胜湿汤具有表里分消,散风胜湿之功效。主治风湿相持,身体疼痛,不能...
- 和解化疟汤
),猪苓3钱,茵陈2钱。功能主治:和解少阳表里之半,分消三焦上下之势。主疟疾。用法用量:蔓荆子3钱...
- 增损三黄石膏汤
毒至深,表里俱实,扬之则越,降之则郁,郁则邪火犹存,兼之以发扬,则炎炎之势皆烬也。此内外分消之法,犹...
- 疏凿饮子
,则二便不利;水壅气结,津液不布,故口渴。治宜表里分消之法。方中商陆苦寒有毒,泻下逐水,通利二便,为...
- 石膏汤
而以麻黄、淡豉发散表邪,石膏泻胃火,能解肌,亦表里分消之药也。附注:三黄石膏汤(《伤寒总病论》卷五)...
- 更多有表里分消作用的方剂
有表里分消作用的穴位
- 胃
一。位于中焦其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与脾相为表里。胃又称“水谷之海”(《黄帝内经灵枢·玉版》)和...
- 小肠
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主化物而分清别浊,精华部分由脾转输营养全身,糟粕归大肠,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
- 足少阴肾经
眩、小儿惊风、癫狂然谷*足月经不调、遗精、咳血、消渴太溪*足咽喉肿痛、咳血、月经不调、齿痛、失眠、...
- 同身寸
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以意消息,巧拙在人。”指寸定位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
- 三焦
腔的划分概念,也是作为六腑之一的功能概念。三焦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与心包相表里。其功...
- 更多有表里分消作用的穴位
有表里分消作用的中成药
- 防风通圣散
热,泻火通便,解酒,解利诸邪所伤,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之功效。主治因外感风邪、内有蕴热所致的...
- 防风通圣丸
孕妇慎用。体弱便溏者慎用。2.服药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油腻鱼虾海鲜类食物。3.本品不宜久服...
- 连花清瘟胶囊
论并大胆创新方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卫气同治,表里双解无论是流行性感冒还是非典,发病初起表证未除,...
- 四逆散
、木香(后下)3g、砂仁4.5g。连服2剂,腹痛消除。6.慢性阑尾炎:果某某,女性,44岁,家庭妇...
- 鳖甲煎丸
,紫葳破厥阴血结,干姜和阳退寒,黄芩和阴退热,和表里则有柴胡、桂枝,调营卫则有人参、白芍,厚朴达原劫...
- 更多有表里分消作用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表里分消
-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74.论水臌气臌治法
杨柳皮液中,原与中药并用无碍也。若汗已透,肿虽见消,未能全愈者,宜专利其小便。而利小便之药,以鲜白...
- 《顾松园医镜》:[卷六·射集温热]伤寒温病附方
山楂。〔解表而消滞食,否则惟宜解表。盖风寒伤表,表里营卫,气郁不行,以致未病所食之物,停滞而不传化,...
-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十一节·夹痢伤寒
邪。提并于经而外解之。如不应。则辨其挟热挟寒。表里分消之。热者去荆、防。加芩、连。寒者去柴、葛。加桂...
- 《金匮要略浅注》:[卷五]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服暖水。汗出愈。(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附方外台茯苓饮...
- 《痧疹辑要》:[卷三]论治(下)
则泻自止。疹家不忌泻,泻则阳明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又有疹收之后,饮食如常,卒然心腹绞痛,遍...
- 更多古籍中的表里分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