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阴虚证

目录

1 拼音

biàn mì ·yīn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constipation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便秘·阴虚证(constipation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1])又称阴虚便秘,是指阴津匮乏,以大便干结,如羊矢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口苦口干,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虚秘证候[1]

4 便秘·阴虚证的病因病机

津液不足证多由产后失血,发汗利小便或数下伤阴,恣饮酒浆,过食辛热,致肠道燥热,或感受风热燥火之邪,或伤寒热病伤津,或素体阳盛,饮水不足,血亏阴虚皆可导致肠道津液不足,失去对粪便后的濡润滑利,形成津液不足便秘证。该证特点是排出涩滞,粪块成块,色多褐黑,味臭量少,3~5日一行,伴有口臭唇疮,舌干口燥,头昏头痛,小便短赤,心烦易怒,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消瘦贫血,食少腹胀,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前人所谓阴虚、血虚、津竭、阳结便秘,最终皆导致津亏液损,因津液不足而粪结,故皆可归之于津液不足证。

5 便秘·阴虚证的症状

便秘·阴虚证患者大便干结,状如羊屎,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口干少津,神疲纳呆,舌红苔少,脉细数[2][3]

6 证候分析

阴液不足,肠道失养:阴液不足,肠道干枯,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状如羊屎。阴虚生内热,故口干少津。脾失健运,故神疲纳呆。舌红苔少、脉细小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3][3]

7 便秘·阴虚证的治疗

7.1 方药治疗

滋阴养血,增液润肠法:《医宗必读》说:“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法当补养气血,使津液生则自通。”并指出:“此类便秘误用硝黄利泻,多致不救,而巴豆、牵牛,其害更速。宜八珍汤加苏子、橘红、杏仁苁容,倍用当归。”以四物汤加肉苁蓉、何首乌、阿胶为本法主方,阴虚加贞子、锁阳、天冬。

补益脾肾,培本通便法:肾主五液、脾主散精,肾在下而主气化,脾居中而司运输,津液充,气化行,则大便调畅。脾失输布过化,肾失温煦滋润,则大便秘结,故益脾补肾法是治疗顽固性便秘的大法。脾虚中气不足,无力宣导大肠的气虚便秘,可用补中益气汤增当归尾,加肉苁蓉、威灵仙。肾阴虚中津亏可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怀牛膝、肉苁蓉、黑芝麻。

可用运肠通便汤治疗顽固性便秘:肉苁蓉15g,怀牛膝10g,熟地黄、当归、白术各15g,威灵仙10g。本方双补脾肾,不燥不寒,以加强脾肾对在肠宣导运化,推动排便。对老年,久病、产后及久服泻剂形成的脾肾双虚便秘有较好作用,虚中夹实,腹胀结甚者可加莱菔子、厚朴各10g。脾肾阳虚,腹冷便结者,加韭莱子、葫芦巴各10g。

7.2 针灸治疗

[3]

治法:滋阴润燥。

选穴:以背俞穴、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脾俞、三阴交、太溪、足三里、照海、大肠俞、天枢穴。

随证配穴:口干少津甚者,加金津、玉液。心烦少寐者,加神门、行间。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照海、太溪以滋肾阴。脾俞、三阴交、足三里益气血之源,滋阴润燥。大肠俞增强大肠传导功能。

7.3 推拿疗法

[4]

选穴:足三里、脾俞、胃俞、八髎、肾俞、命门、大肠俞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用轻快的一指禅推法或左右结构:㨰法沿脊柱两侧从脾俞到八髎穴往返施术,时间约5分钟;用轻快的按揉法在肾俞、大肠俞、八髎穴施术,每穴约1分钟。横擦胸上部、左侧背部及骶部八髎穴,均以透热为度。按揉足三里、脾俞各1分钟,可配合捏脊3遍。横擦背部及腰部肾俞、命门及骶部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7.4 饮食疗法

7.4.1 治法

滋阴润肠通便[4]

7.4.2 推荐食材

便秘·阴虚证患者建议食用山药、玉竹、沙参、银耳、木耳、麦冬等[4]

7.4.3 推荐食疗方

[4]

1.冰糖炖香蕉(《饮食疗法》):香蕉1~2个,去皮,加冰糖适量,隔水炖服。日1~2次,连服数日。

2.沙参玉竹煲老鸭(《饮食疗法》):沙参、玉竹各50g,老雄鸭一只,调料适量。鸭去毛及内脏,洗净,与沙参、玉竹同入砂锅内,加葱、姜、水,烧沸,文火焖煮1小时,至鸭肉烂熟,入盐、味精。随意食。

3.山药玉竹粥:山药30g,玉竹20g,粳米100g,蜂蜜适量。一同煎煮成粥。作餐食用。

8 关于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4][5])为病名[6]。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即大便秘结[6]。又称大便难[7]。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8]。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8]

热秘现常分为实秘(包括热秘、气秘、冷秘等)、虚秘(包括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便秘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9-71.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70-73.
  4. ^ [4]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59.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20.
  8. ^ [8]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0-17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