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等孢球虫

目录

1 拼音

bèi shì děng bāo qiú chóng

2 注解

等孢球虫(Isospora) 属于真球虫目(Order Eucoccodiida)肉孢子虫科(Family Scarcocystidae)。有两种等孢球虫可引起人类疾病,即贝氏等孢球虫(Isospora belli; Wenyou 1923)和内塔尔等孢球虫(I.natalensis  Elson-Dew,1953)。贝氏等孢球虫是最主要的病原体,引起等孢球虫病(Isosporiasis),除免疫受累的宿主外,疾病常呈自限性。贝氏等孢球虫也与旅游者腹泻有关。

3 贝氏等孢球虫的形态与生活史

在人类小肠上皮细胞内存在有贝氏等孢球虫的裂体增殖期和孢子生殖期虫体。雌、雄配子体结合形成合子,进而发育为卵囊,卵囊脱入肠腔可经粪便排出体外。卵囊呈圆形或长圆形,约20~33 ´ 10~19mm。出现在粪便中的卵囊仅含1个孢子体,经48小时后发育为内含两个孢子体的成熟卵囊, 每个孢子体中包含4个半月形子孢子。成熟的卵囊为感染期,卵囊污染食物或饮水,继而侵入人体,在小肠中脱囊,释出子孢子,后者侵入粘膜细胞开始生活史过程,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子孢子发育成为滋养体,经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裂殖体成熟后可以释出不同数量的裂殖子而后侵入邻近的上皮细胞。裂殖子可继续裂体增殖或形成雌、雄配子体而开始配子生殖,最终形成卵囊,排出体外,完成其生活史。

4 贝氏等孢球虫的致病

贝氏等孢球虫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经7至11天的潜伏期后病人可有发热、持续数月至数年的腹泻、体重减轻等。腹泻每天6至10次,呈水样便或软便。免疫受累的宿主或艾滋病患者可出现持续腹泻伴虚弱、厌食和体重减轻。艾滋病患者可发生肠外感染,有些患者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发热,同时伴有吞咽困难、恶心、呕吐、水样便。

典型的病理表现有肠绒毛变平、变短、融合、变粗、萎缩、隐窝增生、肥大延长、肠上皮细胞出现增生等。

5 贝氏等孢球虫的实验诊断

该病的诊断主要是粪便中检测卵囊,包括直接涂片或浓缩后涂片法。但往往由于卵囊较小而漏诊。在感染早期,尽管症状很严重,但由于原虫仍处于无性生殖阶段,粪检亦呈阴性,只有在有性生殖阶段方可检获卵囊。应用抗酸染色(Kinyoum acid-fast 或改良抗酸染色)可以比较清晰地检出卵囊。应用十二指肠组织活检或内窥镜检查可以提高检出率。

6 贝氏等孢球虫的流行与防治

该病主要在中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多见。随着艾滋病的发病率增多,等孢球虫病在艾滋病人或同性恋男性中发病率也在升高。贝氏等孢球虫被认为是仅引起人类感染的等孢球虫,而无其它贮存宿主。因摄入成熟卵囊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亦可通过粪-口途径直接感染。卵囊对外界的抵抗力十分强,在寒冷或潮湿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预防本虫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和阻断粪-口途径等。

治疗可选用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甲异噁唑,疗程 1个月,一般在用药2天内即可控制腹泻。对磺胺过敏者单用乙胺嘧啶治疗亦有效。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