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

目录

1 拼音

bān máo

2 英文参考

blister beetle[朗道汉英字典]

blister bug[朗道汉英字典]

cantharides[朗道汉英字典]

cantharis[朗道汉英字典]

muscae hispanicae[朗道汉英字典]

Mylabris sidae Fabr.[朗道汉英字典]

beetle,blist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ylabri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ylabris sida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ussian fl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YLABRI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Large Blister Beetle[中华本草]

Lesser Blister Beetle[中华本草]

Telini Fly[中华本草]

Mylabri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ister beetl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斑蝥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黄黑小斑蝥 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体[1]。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l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有特殊的臭气。黄黑小斑蝥体型较小,长1~1.5cm。米炒斑蝥微挂火色,显光泽,臭味轻微[2]

斑蝥味辛,性热;有大毒[2][2]。归肝、胃、肾经[2][2]。斑蝥具有破血逐瘀,散结消瘸,攻毒蚀疮的功效[2]。用于瘕瘕,经闭,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2]。生斑蝥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2]。用于瘰疬瘘疮,痈疽肿毒,顽癣瘙痒[2]。米炒斑蝥毒性降低,其气味矫正,可内服[2]。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2]。用于经闭癥瘕,狂犬咬伤,瘰疬,肝癌,胃癌[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出处

《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斑蝥,豆花时取之,甲上黄黑斑色,如巴豆大者是也。

2.《本草纲目》:斑蝥、芫青、亭长、地胆之毒,靛汁、黄连、黑豆、葱、茶皆能解之。

5 拉丁名

Mylabr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blister beetle(《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别名

斑猫,龙尾(《神农本草经》)

螌蝥(《说文》)

斑蚝、龙蚝、斑菌、晏青(《吴普本草》)

龙苗(《药性沦》)

羊米虫(《陆川本草》)

老虎斑毛、花斑毛、花壳虫、小豆虫、放屁虫(《中药志》)

花罗虫(《广东中药》)

章瓦(《吉林中草药》)。

8 斑蝥的处方用名

斑蝥、炒斑蝥、米炒斑蝥[2]

9 来源

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黄黑小斑蝥 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干燥体[2]

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中药大辞典》)

斑蝥为芫青科动物南方大斑蝥 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 或黄黑小斑蝥 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 的全虫。(《中华本草》)

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 cichorii L.的干燥全体[3]

10 产地

斑蝥主产河南、广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南、云南、江苏等地[3]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中华本草》)

主产河南、广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南、云南、江苏等地。以河南、广西产量较大。(《中药大辞典》)

11 斑蝥的原形态

11.1 南方大斑蝥

南方大斑蝥又名大斑蝥。体长15~30毫米,底色黑色,被黑绒毛。头部圆三角形,具粗密刻点,额中央有一条光滑纵纹。复眼大,略呈肾脏形。触角1对,线状,11节,末端数节膨大呈棒状,末节基部狭于前节。前胸长稍大于阔,前端狭于后端;前胸背板密被刻点,中央具一条光滑纵纹,后缘前面中央有一凹陷,后缘稍向上翻,波曲形。小楯片长形,末端圆钝。鞘翅端部阔于基部,底色黑色,每翅基部各有2个大黄斑,个别个体中斑点缩小;翅中央前后各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翅面黑色部分刻点密集,密生绒毛,黄色部分刻点及绒毛较疏。鞘翅下为1对透明的膜质翅,带褐色。足3对,有黑色长绒毛,前足和中足跗节均为5节;后足的跗节则为4节,跗节先端有2爪;足关节处能分泌黄色毒液,接触皮肤,能起水泡。腹面亦具黑色长绒毛。(《中药大辞典》)

具复变态,幼虫共6龄,以假蛹越冬。成虫4~5月开始为害,7~9月为害最烈,多群集取食大豆之花、叶,花生、茄子叶片及棉花的芽、叶、花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中药大辞典》)

南方大斑蝥,体长15-30mm。全体被黑毛。头圆三角形,具粗密刺点。复眼大,略呈肾形。触角1对。前胸长稍大于宽。鞘翅端部宽于基部,底色黑色。每翅基部各有2个大黄斑,翅中央前后各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翅面黑色部分刻点密集,黄色部分 刻点甚粗。(《中华本草》)

11.2 黄黑小斑蝥

黄黑小斑蝥又名黄斑芫青。外形与上种极相近,体小型,长10~15毫米。触角末节基部与前节等阔。生活习性及分布同上种。(《中药大辞典》)

黄黑小斑蝥,外形与上种相似,体小,长10-15mm。生态与分布同上种。(《中华本草》)

喜群集栖息和取食。复变态,幼虫共6龄,成虫4-5月开始为害植物的顺、芽及花等器官,7-8月最烈,多损伤大豆、花生、茄子及棉花等。(《中华本草》)

12 采收与初加工

夏、秋二季捕捉,闷死或烫死,晒干[3]

夏、秋二季晨露未干时捕捉,放入容器内闷死或烫死,干燥[3]

7~8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捕捉时宜戴手套及口罩,以免毒素刺激皮肤、粘膜。捕得后,置布袋中,用沸水烫死,然后取出晒干。(《中药大辞典》)

在5~10月均可捕捉,以6~8月最盛,多在清晨露水未干,斑蝥翅湿不易飞起时捕捉,捕捉时应戴手套和口罩,以免刺激皮肤和粘膜,引起炎症。日出后可用纱兜捕捉。将捕到的斑蝥用沸水烫死,取出晒干或烘干,或采用米炒法。(《中华本草》)

13 生药性状

干燥虫体呈长圆形,大斑蝥全长10~25毫米,宽5~10毫米;小斑蝥长10~15毫米,宽5~7毫米。头略呈三角形。黑色。有1对较大的复眼及1对触角,触角多已脱落。背部革质鞘翅上有3条淡棕色横带纹。胸腹部棕黑色,有光泽。胸部突起,有足3对。腹部呈环节状,有黑色绒毛。气特异,味初辛后苦。以个大、有黄色花斑、色鲜明、完整不碎者为佳。(《中药大辞典》)

13.1 南方大斑蝥

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l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有特殊的臭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2 黄黑小斑蝥

体型较小,长1~1.5cm。(《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4 斑蝥的鉴别

14.1 显微鉴别

南方大斑蝥,粉末棕黑色。①体表刚毛极多,棕褐色,细刺状,长50-450μm或更长,中段直径5-8μm.②体表碎片棱角明显,棕色,表面平或具小瘤突,有的可见短小的刺和刚毛脱落后的小凹窝。③板状肌纤维易见,板块状、条状或数条成束,黄白色,微透明,可见顺直纹理,有时具横向环纹。④气管壁组织具整齐条状增厚壁,白色,其下有透明膜状物衬托。⑤翅碎块可见黄白色及黑褐色相间的斑纹,在黑褐色部分具交错排列微突起的钮扣状圆环,直径34~54μm,表面具刚毛。

黄黑小斑蝥,粉末灰褐色。肌纤维大小不等,边缘不整齐,半透明,表面具细密的网状小方格,或仅见密集的整齐顺纹。体表刚毛较小。

14.2 理化鉴别

(1)取粉末约0.15g,用微量升华法,得白色升华物,放置片刻,镜检呈柱形、棱形结晶。升华物用石油醚洗2-3次,加硫酸(相对密度1.77)2-3滴,微热,溶解后转入试管内,再继续用小火加热至发生气泡,立即离火,滴入对二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1滴,溶液即显樱红色或紫红色。

(2)依上法得白色升华物,加入硫酸(相对密度1.77)2-3滴,微热,溶解后转入试管内,加入间苯二酚粉末少许,小火加热至沸,溶液变红色,在紫外光灯下观察,显绿色荧光。

(3)将升华物滴加氢氧化钡水溶液封藏后镜检,可见针束状结晶。

(4)取斑蝥粉末适量,加盐酸氯仿(1:100)25ml,振摇50min,过夜,滤过,回收氯仿,残渣加丙酮溶解,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斑蝥素对照品制成丙酮液作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两溶液点样于同一块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95:5)展开后,用0.04%溴甲酚绿醇液显色,供试品和标准品在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 斑蝥的炮制

晋代有炙、炒、烧令烟尽(《肘后备急方》)等炮制方法[3]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糯米、小麻子同炒法[3]。并要求“待米黄黑出,去两翅足并头”(《雷公炮炙论》)[3]。《雷公炮炙论》:"凡修事斑猫,用糯米、小麻子相拌同炒,待米黄黑、出,去麻子等,去两翅、足并头。以血余裹悬墙角上一夜用之,则毒去也。"

宋代《博济方》中记有“麸慢火炒令黄色”、“著豆面炒焦黄为度”及“酒浸后炒令焦黑止”,还有醋煮(《苏沈良方》)、米炒焦法(《类编朱氏集验医方》)[3]

明代增加了醋煮焙干(《普济方》)、牡蛎炒(《医宗粹言》)、麸炒醋煮(《本草通玄》)等[3]。并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的阐述,如“生者误服,吐泻难当”(《蒙筌》);“去翅足,入糯米同炒……生则令人吐泻”(《医学入门》);“其性大毒,能溃烂人肌肉……惟用米同炒,取气而勿用质,为法甚稳”(《经疏》);“并渍糯米小麻子相拌炒……则毒去亦”(《本草纲目》)[3]。《本草纲目》:"用麸炒过,醋煮用之。"

清代又有蒸制(《本草述》)、米泔制(《串雅补》)、土炒(《外科证治全书》)等炮制方法[3]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米炒等[3]

15.1 斑蝥的炮制方法

15.1.1 斑蝥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取原药材,除去头、足、翅及杂质[3]

拣净杂质,除去足、翅(《中药大辞典》)。

15.1.2 米炒斑蝥

将米置热锅中,用中火加热至冒烟,投入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筛去米,除去头、足、翅,摊开放凉[3]。或者投入去头、足、翅的斑蝥拌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筛去米,摊开放凉[3]

每100kg斑蝥,用米2kg[3]

将米置锅内加热,喷水少许至米粘贴锅上,俟烟冒出时,加入斑蝥,轻轻翻炒,取出,去净米粒,除去足、翅。(每斑蝥10斤,用米2斤)(《中药大辞典》)

注意事项:斑蝥在炮制和研粉加工时,操作人员宜带眼罩或防毒面具进行操作,以保护眼、鼻黏膜免受其损伤,炒制后的米要妥善处理,以免伤害人畜,发生意外事故[3]

15.2 成品性状

生斑蝥为干燥虫体(或为去除头、足、翅的干燥躯体),略呈长圆形,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三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3]。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3]。有特殊的臭气[3]

米炒斑蝥微挂火色,显光泽,臭味轻微[3]

15.3 炮制作用

生斑蝥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3]。用于瘰疬瘘疮,痈疽肿毒,顽癣瘙痒[3]。如治瘰疬结核,疮瘘流脓,久不敛口的生肌干脓散(《验方》);治顽癣瘙痒的顽癣必效方(《外科正宗》)[3]

米炒后,其毒性降低,其气味矫正,可内服[3]。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3]。用于经闭癥瘕,狂犬咬伤,瘰疬,肝癌,胃癌[3]。如治瘀血阻滞,月经闭塞的斑蝥通经丸(《济阴纲目》)[3]。民间常用配方“斑蝥煮鸡蛋”弃斑蝥食鸡蛋,用以治疗肝癌、胃癌[3]

15.4 炮制研究

斑蝥中的有毒物质为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充血、发赤和起泡[3]。口服毒性很大,可引起口咽部灼烧感、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血尿及中毒性肾炎等症[3]。往往引起肾功能衰竭或循环衰竭而致死亡[3]。故斑蝥生品不内服,只能作外用,口服必须经过炮制[3]

15.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从斑蝥素理化特性来说,以米炒为宜[3]。由于斑蝥素在84℃开始升华,其升华点为110℃,米炒时锅温为128℃,正适合于斑蝥素的升华,又不至于温度太高致使斑蝥焦化[3]。当斑蝥与糯米同炒时,由于斑蝥均匀受热,使斑蝥素部分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使其毒性降低[3]。其次,斑蝥呈乌黑色,单炒难以判断炮制火候,而米炒既能很好地控制温度,又能准确地指示炮制程度,说明用米炒的方法炮制斑蝥是科学的[3]

(2)斑蝥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存在着差异,Mg、Zn、Cu等元素,去头翅者比未去者及头、翅的含量依次偏高,而有害元素Pb比未去者及头翅依次偏低[3]

15.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斑蝥通过米炒和其他加热处理,可使斑蝥的LD50升高[3]。而除去头、足、翅后的斑蝥,不论生品或炮制品中,斑蝥素、甲酸及脂肪油的含量均升高,LD50降低[3]

(2)通过测定比较样品的LD50,可知采用米炒和烘烤炮制的斑蝥均能显著地降低其毒性,另外对大鼠的肾脏毒性亦有一定的降低[3]。但对体重与肝脏毒性均无明显影响[3]

15.4.3 工艺研究

采用低浓度的药用氢氧化钠溶液炮制斑蝥,可以使斑蝥素在虫体内转化成斑蝥酸钠(见图9 -4),以达到降低毒性,保留和提高斑蝥抗癌活性的目的,其作用优于米炒法[3]

图9-4斑蝥素的转化

15.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于干燥处[3]。防蛀[3]。按毒剧药管理[3]

16 性味归经

斑蝥味辛,性热;有大毒[3][3]。归肝、胃、肾经[3][3]

《中医大辞典》:斑蝥味辛,性热,有大毒;入大肠、小肠、肝、肾经[3]

《中药大辞典》:辛,寒,有毒,入大肠、小肠、肝、肾经。

《中华本草》:性味味辛,性温,大毒,归经肝、胃、肾经。

《神农本草经》:"味辛,寒。"

《本草经疏》:"入手阳明、手太阳经。"

《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会约医镜》:"入肺、脾二经。"

《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17 斑蝥的功能主治

斑蝥具有破血消癥,攻毒蚀疮的功能[3]

斑蝥具有破血逐瘀,散结消瘸,攻毒蚀疮的功效[3]。用于瘕瘕,经闭,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3]

斑蝥具有攻毒,散瘀,发泡的功效[3]

斑蝥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酒浸液涂患处[3]

斑蝥治恶疮:研末调敷[3]

斑蝥治口眼斜:研末调敷病侧太阳穴上[3]

斑蝥治喉蛾:取末少许,放膏药中心,贴患侧颈外压痛处[3]

斑蝥治急性风湿痛:按针灸取穴原则选定穴位,然后取少许斑蝥粉末,置胶布中心,贴于选定穴位上,一般24小时揭去,穴位的皮肤上可出现微黄色透明小水泡,4~7日内结痂脱落[3]

斑蝥不宜大面积敷贴[3]

斑蝥治瘰疬,狂犬咬伤,肝癌:米炒后煎汤内服,0.03~0.06g;或入丸、散用[3]

斑蝥现还用于治癌症、肝炎[3]

心脏、肾脏功能不全者及孕妇忌服斑蝥[3]

《中药大辞典》:斑蝥具有攻毒,逐瘀的功能。外用治恶疮,顽癣,口眼歪斜,喉蛾;内服治瘰疬,狂犬咬伤。

《中华本草》:斑蝥具有攻毒蚀疮、逐瘀散结,主痈疽、瘰疬、顽癣、经闭、症瘕、癌肿。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

《名医别录》:"主疥癣,血积,堕胎。"

《药性论》:"治瘰疬,通利水道。"

《日华子本草》:"疗淋疾,敷恶疮瘘烂。"

《本草纲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轻粉毒。"

生斑蝥多外用,毒性较大,以攻毒蚀疮为主[3]。用于瘰疬瘘疮,痈疽肿毒,顽癣瘙痒[3]。如治瘰疬结核,疮瘘流脓,久不敛口的生肌干脓散(《验方》);治顽癣瘙痒的顽癣必效方(《外科正宗》)[3]

米炒斑蝥毒性降低,其气味矫正,可内服[3]。以通经、破癥散结为主[3]。用于经闭癥瘕,狂犬咬伤,瘰疬,肝癌,胃癌[3]。如治瘀血阻滞,月经闭塞的斑蝥通经丸(《济阴纲目》)[3]。民间常用配方“斑蝥煮鸡蛋”弃斑蝥食鸡蛋,用以治疗肝癌、胃癌[3]

18 斑蝥的化学成分

斑蝥含斑蝥素、脂肪、树脂、蚁酸等[3]

南方大斑蝥含斑蝥素(cantharidin)1~1.2%,脂肪12%及树脂、蚁酸、色素等。黄黑小斑蝥(台湾产者)含斑蝥素0.97%,但亦有达1.3%者。此外,一般斑蝥属含斑蝥素1~1.5%。(《中药大辞典》)

全虫体含磷17.74mg/g,镁5.587mg/g,钙1.558mg/g,其他含量微量的铁、铝、锌、铬、锰、镉、锶、铜等元素。(《中华本草》)

19 斑蝥的药理作用

19.1 发泡作用

斑蝥对皮肤、黏膜有发赤、发泡等刺激作用[3]

斑蝥(主要是其所含的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发赤、发泡作用,曾用作抗刺激药。其刺激性颇强烈,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因此其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遗留疤痕。对粘膜或皮肤创口,则其作用较为剧烈。亦较难痊愈。口服毒性颇大,可引起肠胃炎及肾炎;特别是肾脏及泌尿道,对斑蝥素很敏感,小量可扩张肾小球,中毒量主要伤害肾小管。斑蝥素易自肠胃道吸收,皮肤也能吸收少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泌尿道受刺激可产生尿急、疼痛等症状(如使尿呈碱性,增加其溶解度,可减轻其刺激症状),我国民间用其刺激发泡作用(称为"冷灸")于一定部位,治疗多种疾病。在甲醛性"关节炎"的兔身上,用斑蝥丹(即0.1克斑蝥蜜丸)灸治,有明显疗效,并证明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关于斑蝥素引起皮肤发泡,特别是引起皮肤棘层松解的原理问题,进行过很多研究,一般认为是由于皮肤中某种酶的参与所致。各种动物对斑蝥素的敏感性(特别是肾炎)有很大的种族差异。(《中药大辞典》)

19.2 抗肿瘤作用

斑蝥素有抗癌作用,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3]

斑蝥素对小鼠肉瘤-180略有抑制作用,能使瘸组织呈碎块及糜烂状。临床上治疗肝癌有效,唯副作用较多,有待进一步研究。(《中药大辞典》)

早在1933年就有人发现斑蝥素给药3-4次能使焦油诱发的家兔癌瘤消失。近年发现斑蝥素对小鼠腹水型肝癌和网织细胞肉瘤ARS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斑蝥素的最大耐受量(1-1.25mg/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7天,可以延长腹水肝癌小鼠的生存时间63.5-208%。还可延长ARS腹水型小鼠的生存时间56%左右。但此种作用与接种的癌细胞数和投药量有关,如果降低剂量或增加接种的癌细胞数到每鼠2×10以上,则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斑蝥素对其它小鼠肿瘤,如肉瘤S180、网织细胞肉瘤L2、肉瘤Sak、网织白血病L615、艾氏腹水癌及大鼠W256肉瘤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斑蝥素能引起小鼠腹水肝癌细胞明显萎缩、退化、胞浆多空泡等形态学改变。实验证明斑蝥素首先抑制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继而影响RAN和 DNA合成,最终实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的分裂。(《中华本草》)

斑蝥素的衍生物羟基斑蝥胺60-100mg/kg、甲基斑蝥胺170-230mg/kg、丙烯基斑蝥胺60-80mg/kg和斑蝥酸钠1-2mg/kg,每日腹腔注射l次,连续7-9次,对小鼠腹水,肝癌和网织细胞肉瘤腹水型ARS均有类似于斑蝥素的抗癌活性。其中羟基斑蝥胺的化疗指数较高。斑蝥酸钠的抗肿瘤谱比较宽,除能抑制小鼠腹水肝癌和ARS外,还能抑制小鼠肉瘤180、宫颈癌U14、艾氏腹水癌实体型肿瘤株;体外亦能抑制Hela细胞株。人食管鳞癌CaEs一17细胞株及人肝癌,BEL一7402细胞株。同时用电镜观察到3H-斑蝥酸钠可以直接进入小鼠腹水肝癌细胞的核及核仁。还用生物化学的方法观察到斑蝥酸钠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和RNA含量及前体的掺入,从而证明了该药首先作用于癌细胞的核酸代谢,继而使癌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杀伤癌细胞。(《中华本草》)

此外,经小鼠网织细胞肉瘤ARS的相伴免疫试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试验及荷瘤动物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等表明,斑蝥紊及其衍生物均不影响上述免疫功能。但甲基斑蝥胺可以抑制DNCB所致的正常和腹水肝癌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中华本草》)

19.3 抗病毒作用

填喂斑蝥素0.6-1.0mg可以治疗急性型新城疫鸡瘟病,治愈率达90%以上。

升高白细胞数的作用

斑蝥能刺激骨髓引起白细胞升高。误服斑蝥的9人中,白细胞总数一般在 104(-2)×104/mm3之间,最高可达5×10(4)/mm3。在斑蝥素动物试验中,骨髓检查可见白细胞增生活跃。此外,对其它化疗抗癌药物所致的白细胞降低也有一定拮抗作用。去甲斑蝥酸钠lmg/kg 腹腔注射 给药3天,使正常小鼠骨髓粒一单系祖细胞产率增加;灌胃连续给药5,在使放射损伤小鼠外周白细胞数量回升的同时,还可使粒一单系祖细胞的产率得到部分恢复,同时,还可促使更多的骨髓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去甲斑蝥素能促进小鼠骨髓细胞 DNA合成平均为75.7%。给小鼠腹腔注射去氢去甲斑蝥素10mg/kg,亦可促进正常小鼠有核细胞 DNA合成,平均促进44.2%。去甲斑蝥素升白细胞作用机理系由于刺激骨髓细胞DNA合成所致。

19.4 抑制真菌作用

斑蝥水浸剂在体外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3]

斑蝥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蓝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中药大辞典》)。

斑蝥素1:4水浸剂体外试验可抑制堇色毛癣菌等12种致病皮肤真菌,还可杀死丝虫幼虫(《中华本草》)。

19.5 增强免疫功能

斑蝥素可增强免疫功能[3]

19.6 雌激素样作用

有人报告斑蝥素有雌激素样作用;但有人认为,只有不纯的斑蝥素方有此作用,而单纯的斑蝥素并无激素样作用。(《中药大辞典》)

雌兔腹腔注射斑蝥素可见尿中雌性激素与黄体酮增加,剂量越大作用越强,但有报告用不完全纯的斑蝥制剂有些雌激素样作用,完全纯的则无此作用(《中华本草》)。

19.7 毒理

斑蝥素有较大毒性,对肾、肝功能有影响[3][3]

斑蝥中的有毒物质为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充血、发赤和起泡[3]。口服毒性很大,可引起口咽部灼烧感、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血尿及中毒性肾炎等症[3]。往往引起肾功能衰竭或循环衰竭而致死亡[3]。故斑蝥生品不内服,只能作外用,口服必须经过炮制[3]

毒性本品属剧毒药。小鼠急性实验,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25毫克/公斤;其内脏切片检查,无论急性或亚急性毒性试验,各脏器皆出现病变:心肌纤维浊肿明显(尤以亚急性试验为着);肝细胞浊肿、脂变;肺、脾郁血,并有小灶性出血;肾小管上皮浊肿。斑蝥素30毫克即可使人死亡。(《中药大辞典》)

斑蝥虽非临床常用内服药物,但因误服或制药时防护不慎从皮肤及口、鼻粘膜吸收而引起中毒者并不罕见。内服中毒剂量自1分至5钱不等。中毒者的临床表现,在消化系主要有口、咽部烧灼感,恶心、呕吐或呕出血水样物、血丝、血块,腹部绞痛等剧烈反应,在泌尿系有不同程度的血尿和毒性肾炎症状。皮肤、粘膜吸收中毒者,局部常发生水泡或充血、灼痛等。大多数患者经及时而有效的救治,均可恢复;但亦有少数严重中毒患者因急性肾功能不全和全身循环衰竭,抢救无效而死亡。因此,临床应用和调制时,必须严加注意。(《中药大辞典》)

斑蝥不同炮制品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碱处理全斑蝥为514.28±21.83mg/kg;碱处理去头、足、翅为285.43±11.28mg/kg;米炒全斑蝥为389.67±14.58mg/kg;米炒去头、足、翅为234.58±11.39mg/kg;生品全斑蝥为267.36±12.10mg/kg;生品去头、足、翅为154.31±6.53mg/kg。斑蝥不同炮制品7mg/kg或14mg/kg连续灌胃30天,大鼠血、尿有异常,肝、肾、胃及其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高剂量组明显大于低剂量组。斑蝥素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71mg/kg。(《中华本草》)

斑蝥素口服人的致死量为30mg;按每1kg体重计算犬和猫的致死量为人的2.5倍;兔为人的45倍;而猬为人的3000倍。斑蝥素及其衍生物中以斑蝥素的毒性最大,斑蝥酸钠次之,而羟基斑蝥胺和甲基斑蝥胺的毒性很小。(《中华本草》)

20 斑蝥的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敷贴、发泡,或酒、醋浸涂。内服:炒炙研末,1~2厘,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炒炙研末,每次量0.03~0.06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敷贴发泡,酒、醋浸或制成膏涂。(《中华本草》)

21 使用禁忌

有剧毒,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中药大辞典》)

注意凡体质虚弱者,心、肾功能不全者,消化道溃疡者,以及孕妇均禁服。(《中华本草》)

①《本草经集注》:"马刀为使。畏巴豆、丹参、空青。恶肤青。"

②《日华子本草》:"恶豆花。入药除翼、足,熟炒用,生即吐泻人。"

③《本草衍义》:"妊身人不可服,为能溃人肉。治淋药多用,极苦人,尤宜斟酌。"

④《本草纲目》:"恶甘草。"

22 组方精选

22.1 治痈疽,拔脓,痈疽不破,或破而肿硬无脓

斑蝥为末,以蒜捣膏,和水一豆许贴之,少顷脓出,即去药。(《仁斋直指方》)

22.2 治疔肿

斑猫一枚,捻破,然后以针画疮上,作米字,以封上。(《备急方》)

22.3 治干癣积年生痂,搔之黄水出,每逢阴雨即痒

斑猫半两,微炒为末,蜜调敷之。(《外台秘要方》)

22.4 治牛皮癣

斑蝥一个,甘遂一钱。共研细末,以醋调和,日擦数次。(《吉林中草药》)

22.5 治颜面神经麻痹

斑蝥一个。研细,水调贴颊上,向左歪斜贴右侧,向右歪斜贴左侧。起泡即取去。(《山东中草药手册》)

22.6 治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

斑蝥适量。研末,取少许放清膏药中心,如是扁桃体炎贴患侧颈外压痛处,如是咽、喉炎贴两侧人迎穴,待皮肤起泡(约三至四小时),即可揭去。起泡处用酒精消毒,再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泡,放出液体,涂上红汞,外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河北中药手册》)

22.7 治疟疾

斑蝥七只,麻黄、雄精各一钱二分,朱砂半钱。共研细末,每次用一至三分,调放在膏药上,贴头颈项第二骨节处。(《浙江中医杂志》(7):39,1959)

22.8 治剧烈头痛

斑蝥(去头、足)三至五个。研末布包,贴痛处。起泡后.用针刺破。使水流出。(江西《草药手册》)

22.9 治疣痣黑子

斑蝥三个,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饯,炒黄去米,入蒜一个,捣烂点之。(《本草纲目》)

22.10 治耳卒聋

斑猫二枚(去翅、足,炒黄),巴豆一枚(去心、皮,生用)。同研令匀,绵裹塞耳中。(《太平圣惠方》)

22.11 治大人小儿瘰疬内消方

斑猫一两,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斑猫炒令米焦黄,去米不用,细研,入于薄荷末四两,同研令匀,以乌鸡子清丸如绿豆大。空心腊茶下一丸,加至五丸,却每日减一丸,减至一丸后,每日服五丸。(《经验方》)

22.12 治一切瘘

斑猫三十枚(去头、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黄),蜥蝎三枚(炙令黄),地胆四十枚(去头,足、翅,糯米拌炒令米黄)。搀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黑豆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后,以温酒二十丸。(《太平圣惠方》)

22.13 治疯狗咬伤

斑蝥三七枚,去头、翘、足,先以七枚,用糯米一勺,略炒过,去斑蝥;别以七枚,如前炒,色变复去之;别以七枚如前,至青烟为度,去蝥,只以米为粉。用冷水入清油少许,空心调服,须臾再进一服,以小便利下毒物为度;如不利,再进。利后肚疼,急用冷水调青靛服之,以解其毒,否则有伤。黄连水亦可解之。但不宜服一切热物也。(《医方大成论》)

22.14 治经候闭塞及干血气

斑猫十个(糯米炒),桃仁四十九个(炒),大黄五钱。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丸,甚者十丸。如血枯经闭者,用四物汤送下。(《济阴纲目》斑猫通经丸)

22.15 治血疝便毒,不拘已成未成,随即消散

斑蝥三个(去翅、足,炒),滑石三钱(同研)。分作三服,空心白汤下,日一服,毒从小便出,如痛,以车前、木通、泽泻、猪苓煎饮。(李杲·破毒散)

23 斑蝥的临床应用

23.1 治疗风湿痛、神经痛等

用斑蝥贴敷穴位治疗四肢关节、腰背部的风湿痛(包括职业性良性关节炎、肌纤维炎、风湿性关节炎、因神经血管疾病或外伤而引起的关节疼痛等)及神经痛(肋间神经痛、三又神经痛、手术或外伤瘢痕区的反射性神经痛等)、传染性肝炎恢复期的肝区痛等,均有一定的近期疗效。据数百例的观察,有效率在90%以上。大多数患者经1~3次治疗后,症状即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以对急性风湿痛疗效显着。对增生性关节炎无明显效果,对有明显不可逆性的关节病变亦不适用。

用法:取斑蝥12.5克、雄黄2克;或斑蝥50克、雄黄5克,共研细末,加蜂蜜适量,制成粒状备用。用时按针灸取穴原则选定穴位,然后取绿豆大小的圆粒,置于2平方厘米的胶布中央、贴于选定的穴位上。四肢躯干部位的穴位,一般在24小时后揭去。穴位的皮肤上可出现绿豆大小的微黄色透明小水泡,无明显疼痛,有时周围略痒。水泡通常在4~7日内结痂脱落。1次以敷贴1~3个穴位为宜,多则不超过5个穴位,以便有可能交错地进行第2、3次治疗。一般隔3~6天治疗1次,3~5次为一疗程。每疗程后可休息2~4天。亦可将斑蝥去头足后研成细末,以少许置膏药中心,贴于疼痛关节处,24小时后揭去,局部即发生银杏大小之水泡,以消毒针尖刺破,挤出液体,敷料覆盖。斑蝥敷贴于穴位上,起到一种"微面积的化学性烧伤性刺激"作用。这种刺激首先作用在皮肤的神经感受器上,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机理而达到止痛及治病的目的。(《中药大辞典》)

23.2 治疗颜面神经麻痹

取斑蝥粉0.2克,置于药油摊得较薄的膏药中心处,然后贴在病侧的太阳穴上(嘴歪向左侧贴在右侧,歪向右侧贴在左侧)。1昼夜后局部发泡,刺破后揩干渗液(防止流入眼内及附近皮肤上),隔2~3日再贴,直至痊愈。局部发泡有感染时,待痊愈后再贴。治疗过程中忌饮酒。据近千例的观察,一般在用药后4~7日内口眼歪斜即渐减轻,10~14日可望痊愈。(《中药大辞典》)

23.3 治疗肝癌

从斑蝥中提取的斑蝥素,对普通型原发性肝癌前期有一定疗效,表现为治疗后癌块缩小,自觉症状改善,生存时间延长。但对黄疸、腹水型肝癌的疗效较差。据35例、15例、32例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74%、80%和72%。另有5例治疗后,1例临床治愈;2例病情一度好转,最后死于肝功能衰竭;另2例病情明显改善。用法:内服斑蝥素片或胶囊(每片或每粒含斑蝥素1毫克),每次1片(粒)。开始每日1次,待适应后可增加到2~3次,同时多饮绿茶解毒。并配合应用中草药,大部分病例加用小剂量化疗。此外,有用斑蝥原生药制成药片治疗肺癌、肝癌、乳房癌、宫颈癌,用斑蝥烧鸡蛋(鸡蛋叩一小孔,放入去头、足、翅的斑蝥1~3只,再用纸和泥糊好,置于火上烤熟,只吃鸡蛋,每天1只)治疗肝癌、胃癌,均获得一定疗效。服用斑蝥制剂后的副反应,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和泌尿系统方面。如口腔、咽部粘膜充血、灼痛或溃疡;心窝部不适,甚或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尿颊、尿痛,甚或血尿。有时可出现四肢、面部麻木,或心率减隆,或暂时性血压升高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方面的反应。一般反应轻者不一定停药,多饮绿茶或对症处理即可缓解;泌尿系统症状严重者,应该停药数天。个别病例服药后心电图提示心肌损害,所以在服药期间应注意心脏情况。(《中药大辞典》)

23.4 治疗神经性皮炎

1)斑蝥15克,浸入70%酒精100毫升中,1周后取浸液涂患处。涂药后数小时,局部即发生水泡,用针刺破,敷料包扎,3~4天后即结痂脱落而愈。如病灶部仍有苔藓样变,可再次涂药,直至病变组织脱尽为上。一般涂药1~3次。亦可结合用0.25%普鲁卡因于病灶周围封闭。单用斑蝥酊外涂治疗24例,除1例中断治疗外,均获痊愈。加用普鲁卡因封闭治疗54例,除2例结果不明外,亦均治愈。(《中药大辞典》)

2)斑蝥2克,浸入65度烧酒100毫升中,7昼夜后取其上清液涂于患处,每日1~2次。30例患者经15~50天治疗后,痊愈25例,显著进步或进步者4例,无效1例。涂药后起泡者7例。治愈病例中,18例随访半年以上,有8例复发,但病情较原来为轻,经再涂药,很快又趋治愈。认为斑蝥酒有良好的止痒作用,可以阻断因搔痒而引起的恶性循环,使已紊乱的大脑皮质机能得到调整,并消除因搔抓对皮肤的刺激;同时,斑蝥酒的引赤作用,可以加速局部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局部营养,使苔藓比的病理组织吸收消退。(《中药大辞典》)

23.5 治疗斑秃

取斑蝥40只,闹羊花40朵,骨碎补40片(每片约2分厚),浸于95%酒精500毫升内,5天后取澄清液涂擦患处,每天1次。擦药前,先用土大黄、一枝黄花煎洗患处。据24例经1个月以上的治疗观察,其中显效及好转者9例,控制发展者11例。(《中药大辞典》)

23.6 治疗传染性疣

取斑蝥12.5克,雄黄2克,研粉,加蜂蜜适量,调制成膏。同时先将疣之角化层削去,以碘酒消毒,然后取相当疣大小之斑蝥膏,用手指搓成扁圆状置于疣面,以胶布固定。经10~15小时,患部即起水泡,疣便浮离皮肤。治疗10例,均痊愈。(《中药大辞典》)

24 各家论述

《本草纲目》:"斑蝥,专主走下窍,直至精溺之处,蚀下败物,痛不可当。葛氏云:凡用斑蝥,取其利小便,引药行气,以毒攻毒是矣。杨登甫云:瘰疬之毒,莫不有根,大抵以斑蝥、地胆为主,制度如法,能使其根从小便中出,或如粉片,或如血块,或如烂肉,皆其验也。但毒之行,小便必涩痛不可当,以木通、滑石、灯心辈导之。"

《本草经疏》:"斑猫,近人肌肉则溃烂,毒可知矣。性能伤肌肉,蚀死肌,故主鼠瘘疽疮疥癣。辛寒能走散下泄,故主破石癃血积及堕胎也。甄权主瘰疬,通利水道,以其能追逐肠胃垢腻,复能破结走下窍也。""斑猫,性有大毒,能溃烂人肌肉,惟瘰疬、癫犬咬或可如法暂施,此物若煅之存性,犹能啮人肠胃,发泡溃烂致死,即前二证亦不若用米同炒,取气而勿用质为稳,余证必不可饵。"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

《名医别录》:主疥癣,血积,堕胎。

《药性论》:治瘰疬,通利水道。

《日华子本草》:疗淋疾,敷恶疮瘘烂。

《本草纲目》:治疝瘕,解疔毒、沙虱毒、轻粉毒。

25 斑蝥的药典标准

25.1 品名

斑蝥

Banmao

MYLABRIS

25.2 来源

本品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的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闷死或烫死,晒干。

25.3 性状

25.3.1 南方大斑蝥

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l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有特殊的臭气。

25.3.2 黄黑小斑蝥

体型较小,长1~1.5cm。

25.4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三氯甲烷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石油醚(30~60℃)洗2次,每次5ml,小心倾去上清液,残渣加三氯甲烷1m1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斑蝥素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4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0.1%溴甲酚绿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5.5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25.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水(23:77)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斑蝥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25.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斑蝥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1含1mg的溶液,即得。

25.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粗粉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三氯甲烷超声处理(功率400W,频率40kHz)2次(每次30ml,15分钟),合并三氯甲烷液,滤过,用少量三氯甲烷分次洗涤容器,洗液与滤液合并,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5.5.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斑蝥素(C10H12O4)不得少于0.35%。

25.6 斑蝥饮片

25.6.1 炮制

25.6.1.1 生斑蝥

除去杂质。

25.6.1.1.1 性状、鉴别、含量测定

同药材。

25.6.1.2 米斑蝥

取净斑蝥与米拌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除去头、翅、足。

每100kg斑蝥,用米20kg。

南方大斑蝥  体型较大,头足翅偶有残留。色乌黑发亮,头部去除后的断面不整齐,边缘黑色,中心灰黄色。质脆易碎。有焦香气。

黄黑小斑蝥  体型较小。

25.6.1.2.1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斑蝥素(C10H12O4)应为0.25%~0.65%。

25.6.1.2.2 鉴别

同药材。

25.6.2 性味与归经

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

25.6.3 功能与主治

破血逐瘀,散结消瘸,攻毒蚀疮。用于瘕瘕,经闭,顽癣,瘰疬,赘疣,痈疽不溃,恶疮死肌。

25.6.4 用法与用量

0.03~0.06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或浸酒醋,或制油膏涂敷患处,不宜大面积用。

25.6.5 注意

本品有大毒,内服慎用;孕妇禁用。

25.6.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25.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6 参考资料

  1.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 ^ [2]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39-14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