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鸠

目录

1 拼音

bān jiū

2 注解

斑鸠是鸽形目鸠鸽科斑鸠属鸟类的通称。体中型,体长27~35厘米;两翅无金属羽色,第2和第3枚飞羽最长;脚短而强壮,跗跖较中趾为长。本属约15种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中国有5种,几乎遍及各省区。山斑鸠在中国为常见种。上体羽以褐色为主,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额部和头顶灰色或蓝灰色 ,后颈基两侧各有一块具蓝灰色羽缘的黑羽,肩羽的羽缘为红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至腰部为蓝灰色;尾的端部蓝灰色,中央尾羽褐色;颏和喉粉红色 ;下体为红褐色 。雌雄羽色相似。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警惕性甚高。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巢筑在树上,一般高距地面3~7米,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外径约30厘米×40厘米,内径约8.0厘米×8.5厘米。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卵径33毫米×24毫米。孵化期约18天,雏期约18天。斑鸠数量较多,是有经济价值的猎禽。斑鸠肉质细嫩,滋味鲜美。

3 斑鸠的别名

斑佳、锦鸠、鹁鸠、祝鸠

4 斑鸠的食疗功效

味苦咸,平,无毒;

入肺、肾经;

益气,明目,强筋骨。治虚损,呃逆。

5 斑鸠的食用建议

适用于炒、炸、烧、卤、焖等烹调方法,如“五香斑鸠”、“黄焖斑鸠”等。

6 《嘉佑本草》:斑鸠

6.1 出处

《嘉佑本草》

6.2 拼音名

Bān Jiū

6.3 别名

斑鵻、锦鸠(《范汪方》),斑鹪(《本草衍义》),鹁鸠(《六书故》),祝鸠(《纲目》)。

6.4 来源

为鸠鸽科动物山斑鸠等的肉。

6.5 原形态

山斑鸠,又名:雉鸠、棕背斑鸠、金背斑鸠、麦鵻。

体长约34厘米。嘴暗铅色。虹膜橙色。头和颈灰褐而带葡萄酒色,额和顶部更多灰色或蓝灰色;在后颈基部处两侧各有一块黑羽,羽缘为蓝灰色。颏和喉中央呈带黄的淡粉红色。上背褐色,羽缘红褐色;下背及腰蓝灰色。肩羽和三级飞羽均黑褐色,羽缘为宽的红褐色;外侧覆羽暗灰,羽缘较淡;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褐色,而具较淡的狭缉。尾上覆羽暗褐色,羽端为灰色;中央尾羽褐色,外侧尾羽褐色较深,而羽端的灰色更宽,最外侧尾羽的外翈为灰白色。下体为葡萄酒般的红褐色;腹面中央常为淡灰色;腹、胁、翼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均为蓝灰色。跗跖及趾红色,爪红黑色。

6.6 生境分布

栖于树林间,常成群活动,营巢于树枝。繁殖期4~7月。分布全国各地。

6.7 性味

①崔禹锡《食经》:"味苦咸,平,无毒。"

②《嘉祜本草》:"甘,平,无毒。"

6.8 归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肾。"

6.9 功能主治

益气,明目,强筋骨。治虚损,呃逆。

①崔禹锡《食经》:"主续绝伤,补中坚筋骨,益气力,好令趋走。"

②《嘉佑本草》:"主明目,多食其肉,益气,助阴阳。"

③《本草衍义》:"久病虚损人食之,补气。"

④《纲目》:"食之,令人不噎。"

6.10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入丸剂。

6.11 各家论述

《纲目》:"《范汪方》治目有斑鵻丸,《总录》治目有锦鸠丸,倪惟德氏谓斑鸠补肾,故能明目。窃谓鸠能益气,则能明目矣,不独补肾已尔。"

6.12 备注

除上述外,尚有同科动物珠颈斑鸠亦供药用。分布我国东部,西至陕西、四川。

6.13 摘录

《*辞典》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