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俞

目录

1 拼音

páng guāng shù

2 英文参考

Pángguāngshū BL28[中国针灸学词典]

pángguāngshù[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2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2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膀胱俞
汉语拼音Pangguangshu
罗马拼音Pangkuangshu
美国英译名Bladder Locus
各国代号中国BL28
日本28
法国莫兰特氏V28
富耶氏V28
德国B28
英国B28
美国BI28

膀胱俞为经穴名(Pángguāngshù[1]BL28)。出《脉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膀胱俞是膀胱的背俞穴[2][2]。膀胱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膀胱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膀胱俞[2]。膀胱俞主治前阴、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涩,尿失禁,遗尿,癃闭,疝气偏坠,阴内湿痒肿痛,阴部生疮,泄泻,痢疾,腹痛,腰腿疼痛,遗精,小便不利,腰骶部疼痛,尿频,阳痿,便秘,腰骶强痛,阴部湿痒肿痛,腰骶痛,尿路感染,现代又多用膀胱俞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肾炎,糖尿病,性机能障碍,腰骶神经痛,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脚气,子宫内膜炎等。

4 膀胱俞的别名

傍光俞(《灸法残卷图》)。

5 出处

《脉经》:膀胱俞在背第十九椎。

6 穴名解

膀胱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膀胱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膀胱俞[2]

膀胱,是人体贮尿的一个肌性囊状器官,六腑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膀胱者,津液之府也。”膀胱为津之府、水之门,外俞内府,彼此相通。本穴系膀胱在背之俞穴,内应膀胱,是膀胱之气转输、输注之所,为治膀胱疾患要穴,故名之。[3]

7 特异性

膀胱之背俞穴。

8 所属部位

臀部[4]

9 膀胱俞的定位

标准定位:膀胱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后孔[4][5]

膀胱俞位于骶部,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5]

当骼后上棘内缘下与骶骨间凹陷中;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5]

膀胱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膀胱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膀胱俞穴在臀部的位置

膀胱俞穴在臀部的位置(肌肉)

膀胱俞穴在臀部的位置(骨骼)

10 膀胱俞的取法

膀胱俞位于骶部,横平第二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俯卧取穴[5]

俯卧位,平第二骶后,孔当髂后上棘内缘下与骶骨间的凹陷处取穴。

俯卧位,于第2骶椎下正中旁开1.5寸处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交点,往下推3个椎体,旁开量2横指处即是膀胱俞[7]

11 膀胱俞穴位解剖

膀胱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一、二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五腰神经和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该部位,背阔肌与骶棘肌以腱膜起始,所以肌性结构较少。其深面为骶髂关节,该关节的关节面平浅,关节囊坚厚而紧张,关节腔狭小而呈裂隙状,周围有坚强的韧带附着,以适应负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结节韧带[7]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第2骶神经后支的肌支、臀下神经分支和臀上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一、二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8]

12 膀胱俞的功效与作用

膀胱俞有疏调膀胱,通利水道的作用[8]

膀胱俞具有清热利湿,通经活络的功效。

膀胱俞归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正中嵴旁,与膀胱腑内外相应,又是膀胱之气转输之处,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故可治疗小便异常[9]

膀胱与肾相表里,肾主生殖,其部位在腰骶部,腰为肾之府,取膀胱俞可治疗男性病和腰骶强痛[9]

因手足太阳经脉气相通,小肠主泌别清浊,故膀胱俞可治疗肠道病[9]

膀胱俞与肾俞配伍应用,为治疗膀胱和肾脏疾病的重要腧穴[9]

膀胱俞有疏通膀胱、清热化湿之功,治小便赤涩、遗尿,泻痢、腰脊腹痛,女子癥瘕。凡病之有关膀胱者,皆可取此。[9]

13 膀胱俞主治病证

膀胱俞主治前阴、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涩,尿失禁,遗尿,癃闭,疝气偏坠,阴内湿痒肿痛,阴部生疮,泄泻,痢疾,腹痛,腰腿疼痛,遗精,小便不利,腰骶部疼痛,尿频,阳痿,便秘,腰骶强痛,阴部湿痒肿痛,腰骶痛,尿路感染,现代又多用膀胱俞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肾炎,糖尿病,性机能障碍,腰骶神经痛,肠炎,坐骨神经痛,膀胱炎,脚气,子宫内膜炎等。

膀胱俞主治前阴、腰骶等疾患:如小便赤涩、尿失禁、遗尿、癃闭、疝气偏坠、阴内湿痒肿痛、阴部生疮、泄泻、痢疾、腹痛、腰腿疼痛等[9]

膀胱俞穴主治遗尿、遗精、小便不利、泄泻、腰骶部疼痛[9]

膀胱俞穴主治小便不利,尿频,遗尿,癃闭;遗精,阳痿;泄泻,便秘;腰骶强痛[9]

膀胱俞主治遗尿,癃闭,泄泻,阴部湿痒肿痛,腰骶痛;以及尿路感染等[9]

现代又多用膀胱俞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肾炎、糖尿病、性机能障碍、腰骶神经痛等[9]

1.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便秘,痢疾;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腰骶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3.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遗尿;

4. 其它:糖尿病,脚气,子宫内膜炎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般直刺0.5~1.0寸[9]

直刺0.8~1.2寸[9][9],局部有酸胀感[9],可向下肢放散,也可经臀部向腘部放散[9]

直刺1~1.5寸[9]

注意:膀胱俞深部近于膀胱,针前排空小便,针刺宜缓慢,以免刺伤膀胱[9]

14.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9]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膀胱俞的配伍

膀胱俞配中极,为俞募配穴法,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水道不利,癃闭,小便赤涩。

膀胱俞配筋缩、犊鼻、有通经活络,健腰膝的作用,主治腰脊强痛,下肢无力。

膀胱俞配阴廉、血海,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阴部瘙痒,淋浊。

膀胱俞配肾俞、关元、中极,治阳痿、遗精[9]

膀胱俞配肾俞、命门,治腰痛[9]

膀胱俞配肾俞、环跳、风市、委中、足三里,治下肢瘫痪[9]

膀胱俞与肾俞配伍应用,为治疗膀胱和肾脏疾病的重要腧穴[9]

16 特效按摩

在膀胱俞附近刮痧,每次3分钟,每周1次,可治小便不利、遗尿等膀胱功能失调病症[9]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息、脚痿重、尻不举、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膀胱俞主之。

《外台秘要》:胀满结气如水肿胀,少腹坚如石。

《医心方》:主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尿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

《备急千金要方》:膀胱俞主坚结积聚。膀胱俞主小便赤黄。脾俞、膀胱俞主热引骨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风劳腰脊痛,遗溺,脚膝无力。

《针灸大成》:主小便赤黄,遗溺。

18 膀胱俞研究进展

18.1 对膀胱的影响

膀胱俞对膀胱功能影响比较显著,主要是调整作用。当针刺膀胱俞时,捻针可引起膀胱收缩,内压升高;捻针停止时膀胱则松弛,内压下降[9]。动物实验也证实,给半清醒麻痹状态下的家兔针刺“膀胱俞”,可使平静状态的膀胱收缩增加,内压升高,其内压上升有效率达97.82%[9]。针刺对照点(离“膀胱俞”1 cm处)对膀胱功能的影响不明显[9]。另有通过动物实验和解剖特征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针刺对膀胱功能有显著的特异性,“膀胱俞”的针刺有效率最高[9]。针刺“膀胱俞”也可使平静状态下的膀胱收缩,内压上升;使处于节律性收缩状态的膀胱收缩增强,内压升高[9]。非穴位对照点一般不影响膀胱功能。

针刺膀胱俞以及中极等穴,对神经系统功能正常的尿潴留患者,捻针时可使逼尿肌收缩,停止捻针时则舒张[9]

18.2 对排尿中枢的影响

有人用家兔做实验,切断脑干,电刺激与单位放电引导以探讨针刺对排尿中枢的作用,在下丘脑后部或脑桥、延髓之间切断脑干,针刺“膀胱俞”引起的膀胱反应几乎减半。再在延髓、脊髓间切断神经通路,针效消失,恢复极微。在电刺激下丘脑乳头上区与底丘脑引起膀胱收缩的区域进行微电极探查,结果201个单位中有151个为兴奋型单位,50个为抑制型单位。在电刺激延髓网状结构引起膀胱反应的区域引导单位放电,结果154个单位中有79个为兴奋型单位,75个为抑制型单位。针刺“膀胱俞”可使兴奋型单位放电增加,接着膀胱收缩;抑制型单位放电减少,膀胱内压上升。上述结果表明了下丘脑后部及延髓网状结构存在着一些与膀胱功能有关的兴奋型与抑制型单位,它们对针刺膀胱俞有特异的效应。[9]

18.3 治疗遗尿

以针刺膀胱俞为主治疗遗尿147例,主穴取膀胱俞,配穴取百会、中极、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脾俞、神门。采用捻转补法,7岁以下儿童不留针,8岁以上留针15~30 min,针后加艾条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次取3个腧穴即可。10次为一疗程。结果:147例全部显效,疗效较佳。[9]

18.4 治疗肾绞痛

在膀胱俞、肾俞刺络拔罐治疗肾绞痛30例。结果:显效19例,占63.3%;好转8例,占26.7%;无效3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9]

18.5 治疗泌尿系感染

针灸膀胱俞、中极等,治疗52例,有较好疗效。

18.6 治疗前列腺炎

取膀胱俞、中极、三阴交等,用氦-氖激光治疗45例,治疗后检测前列腺液:磷脂体增加45.2%,白细胞减少40.9%,脓细胞下降68.4%,有较好疗效。

1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7.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9.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99.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2-243.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0.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42-24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