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膀胱气闭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59:33)[共61字]
摘要:膀胱气闭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因膀胱气化功能障碍,引起小便不畅的病机。症见小便困难或尿闭、小腹胀满。治宜温肾法与行气法相配合。......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膀胱气闭
膀胱气闭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因膀胱气化功能障碍,引起小便不畅的病机。症见小便困难或尿闭、小腹胀满。治宜温肾法与行气法相配合。作者:
- 《惠直堂经验方》:[卷二二便门]去邪如扫汤
治小便不通。膀胱气闭。面红耳赤。口渴烦燥。王不留行(五钱)泽泻(三钱)白术(三钱)水煎服一剂。通达如故。《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
犀角〔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21.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 少腹坚满,法当小便不利,今反自利,则非膀胱气闭可知。夜热者,阴热也。昼凉者,邪气隐伏阴分也。大便闭者,血分结也。故以桃仁承气,通血分之闭结也。若闭结太甚,桃仁承气不得行,则非抵当不可,然不可轻用,不得不备一法耳。 〔桃仁承气汤方〕苦辛咸寒法
- 气闭耳聋
气闭耳聋 病名。见《医学准绳六要》。系指耳聋之因于气闭者。治宜顺气解郁。方用逍遥散加减。参见气闭条。作者:
- 气闭
气闭 ①病证名。癃闭之一。因气虚或气滞而使小便不通。当分虚实寒热而治之。凡气实者,因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暴怒郁结者多有之,宜以破气行气为主,用香附、枳壳、乌药、沉香、茴香等药,兼四苓散而用之。若气陷于下,药力不能骤及者,当即以此药多服探吐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降。有痰气逆滞不通者,以二陈汤、六安煎之类探吐之。热闭气逆者,以大分清饮深吐之。气实血虚而闭者,用四物汤探吐之。
- 《文堂集验方》:[卷二]大小便症
。同捣烂。贴脐上即通。皂荚。葱头。王不留行。各数两。煎汤一盆。令病者熏洗小腹下体。热气内达即通矣。如妇女用葱白塞水道中。再加熏洗。其通尤速。前法炒葱。熨脐至效。白菊花根。捣烂。生白酒冲汁温服。有因膀胱气闭。结滞。不能通达。诸药不效。危困将死者。用猪尿脬一个。两头俱用鹅毛管穿透。线扎。先缚住下口。将上口进气满亦缚定。将下口鹅毛管尖插入马口内。去根下所缚。则气直入膀胱。塞开小水自通矣。最妙法也。〔尿哽
- 《灵枢识》:[卷四]胀论篇第三十五
又云。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简案、本节肺胀盖谓肿胀中属肺者。与金匮所论不同。央央然张云。困苦貌。濯濯张云。肠鸣水声也。马云。按邪气脏腑病形篇。有大肠者诸证。与此同。气癃张云。膀胱气闭。小水不通也。轻轻然甲乙作壳壳然。久塞其空马云。虚则补之。其穴空。皆正气充塞。志云。塞其空者。外无使经脉肤腠疏空。内使脏腑之神气充足。自无厥逆之患矣。此良工治未病也。张氏医通云。按诸胀统言无问虚实
- 《素问识》:[卷五]痹论篇第四十三
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并言肌热之状。据此则内痛作两髀。似是。上为清涕志云。膀胱之脉。从巅入脑。脑渗则为涕。上为清涕者。太阳之气。痹闭于下。不能循经而上升也。(张氏医通云。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气闭。则水道不行。故按之内痛。若以热汤沃之。小便得外热之助。方得稍通。而犹滞涩不利。则治宜温助气化可知。膀胱之脉。从巅入络脑。故上为清涕。以太阳经气不固。而精气上脱。又须温补无疑。盖缘精泄之后。寒热乘
- 《类经》:[十六卷疾病类]五十六、脏腑诸胀
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此六腑之胀也。濯濯,肠鸣水声也。飧泄不化,完谷而泄也。气癃,膀胱气闭,小水不通也。飧音孙。音嗔。癃,良中切。)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
- 《医经原旨》:[卷五疾病第十二]鼓胀
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此六腑之胀也。濯濯,肠鸣水声也。飧泄不化,完谷而泄也,气癃,膀胱气闭,小水不通也。)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
- 《验方新编》:[卷十七耳部]专治耳聋耳沈气闭底枯等症
九节菖蒲一钱,九孔石决明(火)两钱,白通草五分,荷花瓣三片(不论红白干鲜皆可《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金匮翼》:[卷八便闭统论]气闭
气闭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其脉沉,其人多噫,心腹痞闷,胁肋胀,此不可用药通之。虽或暂通而其闭益甚矣。或迫之使通,因而下血者,惟当顺气,气顺则便自通矣。苏子降气汤加枳壳、杏仁煎。此药流行肺气。(见饮气嗽门。)苏感丸即苏合四分,感应六分,研和别丸。大凡腹痛而呕,欲利其大便,诸药皆令人吐,惟苏感丸用姜汁泡汤下最妙。六磨汤治气滞腹急,大便秘涩。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大黄(各等分)上六味,热汤磨服。《金匮翼》
- 《陈氏幼科秘诀》:气闭
儿生一二日,大小便不通,腹胀满而欲绝,此胎毒之气郁闭所致。急令妇人温水漱口,吸儿前后心、脐下及手足心,共七处,各吸五七口,赤红色为度。气散而自通,不然救亦无用。服余家小黑丸及葱白散。葱白四寸,人乳内同捣如泥,敷入儿口,与乳,使吐后用当归散。当归散当归(八分)木通(六分)连翘(五分)滑石(六分)甘草梢(三分)水一钟煎,不时服。小黑丸木香(一两五分)丁香(七钱五分)肉蔻(曲包煨,十个)杏仁(去皮尖,百
-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丹皮(三钱)犀角(三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二十一、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当汤。少腹坚满,法当小便不利,今反自利,则非膀胱气闭可知。夜热者,阴热也;昼凉者,邪气隐伏阴分也。大便闭者,血分结也。故以桃仁承气通血分之闭结也。若闭结太甚,桃仁承气不得行,则非抵当不可,然不可轻用,不得不备一法耳。桃仁承气汤方(苦辛咸寒法)大黄(
- 《张氏医通》:[卷六痿痹门]痹
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肠者。兼大小肠而言。肠间病痹。则下焦之气不化。故虽数饮。而小便不得出。则本末受病。故与中气喘争。盖其清浊不分。故时发飧泄也。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气闭。则水道不行。故按之内痛。若以热汤沃之。小便得外热之助。方得稍通。而犹滞涩不利。则治宜温助气化。可知膀胱之脉。从巅入络脑。故上为清涕。以太阳经气不固而精气上脱。又须温
- 《刺灸心法要诀》:[卷四膀胱经文]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三,睛明攒竹曲差参,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膈肝胆居,脾胃三焦肾俞次,大肠小肠膀胱如,中膂白环皆二行,去脊中间二寸许,上次中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当,魄户膏肓与神堂,膈关魂门旁,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相邻是委阳,委中再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附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
- 《刺灸心法要诀》:[卷四膀胱经文]膀胱经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角始睛明,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神庭傍寸五,五处直行后五分,承通络却玉枕穴,后循俱是寸五行。天柱项后发际内,大筋外廉之陷中,自此脊中开二寸,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膈七论,肝九胆十脾十一,胃俞十二椎下寻,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穴十九椎,中膂内俞二十下,白环俞穴甘一椎,小肠俞至白环内,腰空上次中下,会阳阴微尻骨旁,背开二寸二行了,别从
- 《刺灸心法要诀》:[卷四膀胱经文]膀胱经循行歌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上起额尖。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从颠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臂内后廉中合,下贯内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侧。【注】足太阳之脉,起目内睛明穴,从睛明循行攒竹、曲差、五处,上额交颠,入承光穴,从承光循行通天穴。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交于足少阳之经。其直者,从通天入络于大杼穴,从大杼循行肩内风门
- 《刺灸心法要诀》:[卷四膀胱经文]膀胱循行经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其支者,从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中,以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到小趾外侧。\r膀胱经循行图\p06-d43a66.bmp\r《刺灸心法要诀》清吴谦公元1742年
- 膀胱全切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治疗膀胱癌(附14例报告)
【摘要】 目的探讨可控性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4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可控性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对其疗效及技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4例患者,新膀胱容量170~350mL,平均250mL,膀胱残余尿0~25mL,平均10mL,最大尿流率14~21mL/s。3月后达到完全自控排尿11例,6月后13例完全自控排尿,1例有不完全性夜间尿失禁。1例膀胱尿道吻
- 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加高频透热治疗膀胱癌的护理体会
化疗药物膀胱灌注加高频透热是目前有效的治疗膀胱癌的方法之一,我院自1996年来采用膀胱灌注化疗合并高频透热治疗膀胱肿瘤疗效好、毒性低,保持了灌注治疗的延续性,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6岁,平均52岁,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恶性肿瘤。 1.2操作方法膀胱灌注前4h嘱患者少饮水或不饮水,以减少尿液的生成,备好药液后
- 膀胱镜与腹腔镜摄像监视系统联合治疗膀胱结石的手术配合
【摘要】总结10例膀胱结石患者,采用膀胱镜与腹腔镜摄像监视系统联合手术疗法。认为该手术对机体损伤程度轻,操作性强,且风险性小,术程短,愈合快,并发症少。而敏捷准确的手术配合和人性化护理理念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关键词膀胱结石手术配合 膀胱结石的治疗,传统方法是耻骨上经皮膀胱切开取石术和体外冲击波碎石疗法(ESWL),而此两种方法有对机体损伤程度重,患者痛苦大,术程长,并发症多等缺点。我院在腹腔
- 改良膀胱全切新回肠膀胱术治疗男性浸润性膀胱癌
【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中保留远端的前列腺包膜及精囊对原位新膀胱功能及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4例男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改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原位回肠膀胱术:保留远端的前列腺外科包膜及精囊,新回肠膀胱与残留前列腺包膜连续缝合;对术后新膀胱的储尿、排尿、控尿功能及患者的勃起功能进行随访和比较。结果术后病理分期:T2aN0M05例,T2bN0M09例,T3aN0M07例,T3bN1M03例
- 肾移植术后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和原位回肠膀胱重建术:病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SOURCE:ClinicalTransplantation近期发表在《ClinicalTransplantation》上的一篇文章报道在肾移植术后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和原位回肠膀胱重建后,患者肾功能稳定,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达到令人满意的尿流改道和保存肾功能的目的。由于肾移植后免疫抑制剂使用以及致瘤病毒的感染,肾移植受者存在术后并发尿路上皮肿瘤的高风险性,来自中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苦,性寒,无毒。入脾、胃、肝、胆、膀胱五经。理黄胆而除湿热,佐五苓而利小肠。茵陈去湿热,独宜于五疸,然亦须五苓之类,佐助成功。湿热上干,口舌生疮,甘露饮中用之。后世普治暑湿内蕴,时毒项肿等之甘露消毒丹中,亦用之。用茵陈者,中病即已,若过用之,元气受贼。《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甘、淡,性寒,无毒。入肺、胃、膀胱三经。泻肺利水,引热下行。通气渗湿,来乳催生。通草之花上粉,外治痔恶疮、纳之多效。苏颂谓其疗胸中伏气攻胃咽。咽喉不利,如存异物者,用之亦有效。惜药肆不备。《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甘淡,性平,无毒。入肾、膀胱二经。去皮。分消水肿,淡渗湿痰。猪苓感枫根之余气而成,利水诸药,无如此诀。寇宗曰∶“多服猪苓,损肾昏目。”洁古云∶“淡渗,亡津液,无湿证者勿服。”《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甘、淡,性寒,无毒,入胃,膀胱二经利小便,行积滞。宣九窍之闭,通六腑之结。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窍,下能利精窍,盖甘淡先入胃家,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上则发表,下则利水,为荡热燥湿之剂。与甘草为伍,名六一散,能利水泻火,解暑除烦。再入朱砂,名益元散,可以清心。多服使人精滑。脾虚下陷者禁之。《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甘,性凉,无毒。入肝、肾、膀胱三经。利窍行湿热,明目治淋沥、妇人带下,小儿疳积。能牢牙止痛,治气阻咽嗌。或磨汁而饮,一枚用三日。或为末水飞,一钱末饮服。或火醋淬,朱砂红曲同为散,或捣如黍米,桑根白皮共煎液。或蜜调其粉涂唇,便用于小儿。或细末葱白汤调,治伤寒尿涩。石燕乃古代生物化石,药源甚广。孕妇忌用。扬州、镇江等地,用以磨汁治咽喉有阻窒之感者多显效。附∶红燕丹方(见《医宗说约》)大石燕一对,火醋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甘、性平、无毒。利水消浮肿,熏烟治鼻渊。此物尚有平肝、止血等作用,乃废物利用、无害之良药也。《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普济方》:[卷四十二膀胱腑门]膀胱虚冷(附论)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疼腰背不可屈伸。转背为方龙骨丸(出千金方)治膀胱肾冷。坐起欲倒。目KTKT。气不足骨痿。龙骨柏子仁干地黄甘草防风(各五分)禹余粮白石英桂心黄茯苓(各七磁石丸。石斛散(出圣惠方)治膀胱虚冷。两胁胀满。脚胫多疼。腰脊强痛。小便滑数。石斛(一两去根锉)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五味子(三分)泽泻(三分)当归(三分微炒)(三分)磁石〔浸去皴皮微食前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甘,性寒,无毒。入小肠、膀胱二经。除湿热、消肿满。清血分,利水道。产于黔中及河南,收曝日中,小干,以纸衬之,以杖击之,有细沙落纸上,且曝且击,以净为度。性不野狼戾,惟热在太阳经血分者宜之。《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咸,性寒,无毒。去翅足炒。入大小肠、膀胱三经。通便而二阴皆利,逐水而十种俱平。贴痒燥颇效。化骨哽殊灵。蝼蛄自腰以前,其涩能止二便,自腰以后,其利能通二便,治水甚效。但其性猛,虚人戒之。《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胆、膀胱三经。解烦热,除黄胆。涂漆疮,洗赤眼。即北京香山红叶也,清利湿热,兼能解毒,故主用如上。《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膀胱腑方膀胱虚实第二]龙骨丸
治膀胱肾冷,坐起欲倒,目KTKT,气不足骨痿方。龙骨柏子仁地黄甘草防风(各五分)黄禹余粮白石英桂心茯苓(各七分)五味子羌活人参附子(各六分)山萸肉元参川芎(各四分)磁石杜仲干姜(各八分)上二十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三十丸,日二,加至四十丸。治膀胱寒,小便数,漏精稠如白米泔方∶赤石脂白石脂(各五分)地黄(三分)苁蓉(六分)赤雄鸡肠鸡(各两具)桑螵蛸牡蛎龙骨川连(各四分)上十味治下筛,纳鸡肠及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苦,性平,无毒。入肝、肾、膀胱三经。薏苡为使。恶葵根,大黄、柴胡、前胡。祛风而通经络,利湿而厘清浊。主风寒湿痹,腰膝作疼,五淋恶疮,茎中刺痛。既可去膀胱宿水,又能止失溺便频。萆本除风湿,如阴虚火炽,溺有余沥,及无湿而肾虚腰痛皆禁。《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神灸经纶》:[卷之二十二经脉起止]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三睛明攒竹曲差参五处承光接通天络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膈肝胆居脾胃三焦肾俞次大肠小肠膀胱俞中膂白环皆二行去脊中间二寸许上次中复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二椎三寸半相当魄户膏肓与神堂膈关魂门旁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盲秩边承扶殷门空浮相邻是委阳委中再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阳附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指外侧寻至阴\r膀胱经穴图\p06-d37a7.bmp\r《
- 《本草害利》:[膀胱部药队〔泻膀胱次将〕]泽泻
(见肾部)《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咳嗽,安胎止消渴。抱根者为茯神,主用俱同,而安神独掌。红者为赤茯苓,功力稍逊,而利水偏长。茯苓,假松之余气而成。无中生有,得坤浓之精,为脾家要药。素问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利水之药,皆上行而后下降也。故洁古谓其上升,东垣谓其下降,各不相背也。按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便数,虚则小便遗,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络遗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约为遗溺。
- 《本草害利》:[膀胱部药队〔温膀胱次将〕]茴香
(见肝部)《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害利》:[膀胱部药队〔泻膀胱次将〕]防风
因于风寒,泄泻不因于寒湿,及二便闭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脾风,气升作呕,火升作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能泻肺实,误服泻人上焦元气。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人痼疾。〔利〕甘辛温,入肺膀胱二经。治大风恶风,风邪周痹,头面浮风,眼赤,多泪,能防御外风,故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乃风药中之润剂也。〔修治〕青州黄润者良,软芦糯体。登州莱阳次之,关东者性硬,不佳。十二月采根,曝干切用。《本
- 《本草害利》:[膀胱部药队〔泻膀胱猛将〕]猪苓
(见肾部)《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 《刺灸心法要诀》:[卷四]膀胱经文
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云∶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有下口,无上口。当脐上一寸水分穴处,为小肠下口,乃膀胱上际,水液由此别回肠随气泌渗而入。其出入皆由气化,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也。是经多血少气。《难经》曰∶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尿九升九合,口广二寸半。\r足太阳膀胱腑图\p06-d43a64.bmp\r《刺灸心法要
-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三膀胱门]膀胱虚冷
论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气化则能出矣,其气不足则虚,虚则寒气乘之。致津液滑利,不能制约,故其证小便利多,小腹痛甚,项背腰尻痛,内经曰,膀胱不约为遗溺者以此治膀胱虚冷,小便频数。五味子丸方五味子磁石(醋淬七遍)杜仲(去粗皮炙锉)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木香(半上八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下。治膀胱经虚,小便不禁,少腹冷痛。荜澄茄散方荜澄茄木香沉香桂(去粗皮各半两)香子(炒
- 《本草害利》:[膀胱部药队〔泻膀胱次将〕]本
〔害〕气雄上升,能耗血液。凡温病头痛,发热口渴,或骨疼,及伤寒发于春夏,阳证头疼,产后血虚火炎,皆不宜服。〔利〕辛温,理大肠、小肠、膀胱寒湿,治风家巅顶作痛,女人阴肿疝疼。《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 《诊脉三十二辨》:[十二·辨肾膀胱脉]膀胱脉
足太阳膀胱。在肾之下。大肠之侧。上系小肠。下连前阴。为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与肾为表里。属北方壬水。用与性情等。俱不外乎肾。脉受手太阳小肠之交。故小肠脉终目内。膀胱脉即起目内。病为目似脱。或目黄泪出。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故病为邪气冲头而痛。还出别下项。故项似拔。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故病腰似拔。其支者。从腰下贯臀入中。故病痔。似结。其支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苦,性寒,无毒。入膀胱经。利水破血,出刺堕胎。消肿决痈,明目去翳。降心火,利小肠。疏癃结而治淋,逐膀胱之邪热。八正散用为利小便之主药。若心虽热而小肠虚者忌服。恐心热未除,而小肠复病矣。去刺者,拔肉刺也。《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圣济总录》:[卷第五十三膀胱门]膀胱实热
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气有余则实,实则热气留之。故壅阏而不通,其内证胞闭不得小便,烦满而躁,其外证体热,腰中痛,头眩是也,内经曰,膀胱不利为癃者以此。治膀胱实热,小便癃闭,舌燥引饮,烦闷。石膏汤方石膏(碎)山栀子(去皮)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锉)木通(锉各一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治膀胱实热,小便不通。壅闷烦躁。瞿麦饮方瞿麦穗黄芩(去黑
-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味苦,性平,无毒。入膀胱经。利水治癃淋,杀虫理疮疾。治癃及疮,皆去湿热也。蓄直逐,不能益人,不宜恒用。《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害利》:[膀胱部药队〔泻膀胱猛将〕]木通
(见心部)《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害利》:[膀胱部药队〔泻膀胱猛将〕]麻黄
(见肺部)《本草害利》清凌奂公元1644-1911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