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窌

目录

1 拼音

bā pào

2 概述

八窌即八髎[1]。即经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之合称。具体部位相当于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左右共八穴,故名[1]。《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八髎在腰尻分间。”

3 上髎·八髎

上髎为经穴名(Shàngliáo BL31)[2]。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在第一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骶正中线之中点。布有第一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大小便不利,下肢痿痹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出《针灸甲乙经》。

4 次髎·八髎

次髎为经穴名(Cìliáo BL32)[4]。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图61)[5]。出《针灸甲乙经》。

图61

5 中髎·八髎

中髎为经穴名(Zhōngliáo BL33)[6]。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布有第三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滞产,便秘,腰骶疼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7]。出《针灸甲乙经》。

6 下髎·八髎

下髎为经穴名(Xialiao BL34)[8]。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骶部,在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布有第四骶神经后支和臀下动、静脉分支。主治少腹疼痛,肠鸣泄痢、大便下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痛、阴痒、腰骶痛、下肢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9]。 出《针灸甲乙经》。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8.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04.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