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针

目录

1 拼音

bái zhēn

2 注解

白针为针法之一[1]。白针指单纯的针刺方法[2]。不用温针等其他辅助方法[2]。又称冷针,与温针相对而言[2]。《备急千金要方》:“但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即言只要穴位适宜针刺,就可用针法,或是用温针[2]。随后用灸法[2]

参见温针:温针为针法的一种[3]。是在毫针针刺留针过程中,以艾绒裹于针尾,点燃加热以治疗疾病的方法[3]。其名首见于《伤寒论》,指出太阳、阳明、少阳病等不宜用温针,其具体操作不详[3]。《针灸大成·卷四》载:“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这种方法综合了针刺与艾灸的效能,故又称“温针灸”“针柄灸”[3]。其作用是以针刺为主,并借助热力,通过针体传入腧穴,以温通经脉,宣行气血,用来治疗寒滞经络,气血痹阻等疾病[3]。温针是在毫针针刺的基础上进行的[3]。操作时,须先按疾病的不同性质施以必要的手法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于针柄处捏土如枣核大的一团艾绒,或把剪成2厘米长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火使燃,待燃尽[3]。除去艾绒灰,续装续灸[3]。待规定壮数灸毕,即可出针[3]。在温针时,针体应外露2~3厘米,并准备5平方厘米大的纸片一张,剪开一缝套在针体上,以覆盖腧穴处的皮肤[3]。将艾绒捏紧,并嘱病人不要移动体位,以防艾火落下,烫伤皮肤,烧毁衣物,甚至引起弯针或折针等事故的发生[3]

温针(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0.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