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皮

目录

1 拼音

bái yáng shù pí

2 英文参考

david poplar bark[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白杨树皮

白杨树皮为中药名,出自《新修本草》[1]

3.1 别名

白杨皮[1]

3.2 来源及产地

杨柳科植物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的树皮[1]。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地区[1]

3.3 性味

苦,寒[1]

3.4 功能主治

清热,祛风,行瘀,消痰,杀虫[1]

1.治肺热咳嗽,风痹,脚气,高血压病,妊娠下痢,仆损瘀血,痰癖,蛔虫腹痛[1]。煎服:15~30g[1]

2.治皮肤瘙痒,煎汤洗;口疮,煎水,入盐含漱;牙痛,醋煎含漱[1]

4 《*辞典》·白杨树皮

4.1 出处

《唐本草》

4.2 拼音名

Bái Yánɡ Shù Pí

4.3 别名

白杨皮(《梅师集验方》)。

4.4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树皮。

4.5 原形态

山杨,又名:大叶杨(《植物名实图考》),明杨。

乔木。树干细长挺立,高至20米。一年生枝黄褐色,有光泽;多年生枝为青灰色或暗灰色,皮孔明显。叶芽长0.5~1厘米,卵圆形,通常有4鳞片;单叶互生;大小形状颇多变异,近三角形,通常长3~7.5厘米,宽3~8.5厘米,先端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叶柄长3~6.5厘米,嫩枝上的叶有长至14厘米,叶柄长至8.5厘米者。葇荑花序,花先叶开放;雄花序长11.5厘米,雄蕊4~11枚,花药长椭圆形或卵圆形,红色或紫色;雌花序长7~15厘米,子房无梗,花柱极短,柱头分裂,扁平。花盘为狭长漏斗状,口缘有毛。蒴果椭圆状纺锤形。种子倒卵形或卵形,淡褐色,种柄长,生多数长细毛。花期3~4月。

4.6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等地。

4.7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白杨树皮以铜刀刮粗皮蒸,从巳至未,出,用布袋盛,于屋东挂干用。"

4.8 性味

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无毒。"

②《日华子本草》:"味酸,冷。"

③《纲目》:"苦,寒,无毒。"

4.9 功能主治

祛风,行瘀,消痰。治风痹,脚气,扑损瘀血,妊娠下痢,牙痛,口疮。

①《唐本草》:"主久风脚气肿,四肢缓弱不随,毒气游易在皮肤中,痰癖等。酒渍服之。"

②《本草拾遗》:"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捋浸损处。"

③《日华子本草》:"治扑损瘀血,并须酒服,煎膏可续筋骨。"

④《纲目》:"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

4.10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两;或浸酒。外用:煎水含漱或浸洗。

4.11 附方

①治项下瘿气:秫米三斗,炊熟,取圆叶白杨皮十两,勿令见风,切,水五升,煮取二升,渍曲末五两,如常酿酒,每旦一盏,日再服。(《外台》)

②治妊娠下痢:白杨皮一斤。细切,以水一大升,煮取二小升,分三服。(《千金方》)

③治牙痛:白杨皮,醋煎含之。(《梅师集验方》)

4.12 摘录

《*辞典》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