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

目录

1 拼音

bái yǎn

2 英文参考

leukophthalmo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hite eye, bulbar conjunctiva and scler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white of the ey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dry eye(白涩症)[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dry astringent eye(白涩症)[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xerosis conjunctivitis(白涩症)[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hronic conjunctivitis(白涩症)[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ocular dryness(白涩症)[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白眼:1.眼的部位;2.病名。

4 眼的部位·白眼

白眼为眼的部位[1]。《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其窠气之精为白眼。”即白睛[1]

白睛(white of the eye)为中医眼科解剖名称,眼的部位[2]。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白轮、眼白[2]。是指眼球外壁占外层5/6的白色不透明的,质地致密而坚韧的巩膜和其表面疏松透明的球结膜,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3]。包括今之球结膜与巩膜[3]。白睛前端与黑睛紧连,共组成眼珠外层[3]。彼此病变常牵累[3]

白眼包括西医所称的球结膜与巩膜[3]

4.1 白眼的组织结构

白眼包括今之球结膜与巩膜[3]

巩膜位于眼球中后部,其前沿接角膜缘,占整个纤维膜的5/6。巩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包绕,前面被球结膜覆盖,内面与睫状体、脉络膜相连,后极部稍偏内侧有视神经从此穿过,穿过处的巩膜极薄,上有许多筛状孔,为巩膜筛板。巩膜颜色呈白色,但儿童因巩膜较薄,内面的色素组织可隐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沉着而呈浅黄色。巩膜由致密交错的纤维组织构成,质地坚韧,不透明,具有保护球内组织的作用。

巩膜的厚度不均匀,后极部较厚,约1毫米,向前逐渐变薄,在直肌附着处更薄,仅0.3毫米。

巩膜包括:①巩膜表层;②巩膜实质层;③巩膜内层(棕黑层)。巩膜的血管和神经较少,但巩膜表层的血管相对要多一些,故较易发生炎症,且疼痛症状较为明显,而深层病变则常迁延难愈。

4.2 白眼与脏腑的关系

白眼内应于肺,为五轮中之气轮,肺与大肠相表里,故白睛疾患常与肺或大肠有关[3]。《证治准绳·杂病》:“白轮变赤,火乘肺也。……气轮者,目之白睛是也,内应于肺西方庚辛申酉之令。肺主气,故曰气轮……”

5 病名·白眼

白眼为病名[3]。见《审视瑶函》卷三。是白涩症的俗称[3]

《审视瑶函》卷三:“此症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肿不赤,只是涩痛,乃气分隐伏之火,脾肺络湿热,秋天多患此。”

白涩症(dry eye)为病证名[4]。出《审视瑶函》。俗称白眼(《审视瑶函》卷三)。是指以白睛赤肿不显,干涩不爽为主要表现的眼病[4]。白涩症为慢性眼病。药物治疗难取速效。

白涩症类似于西医的慢性结膜炎或浅层点状角膜炎。

5.1 白眼的病因病机

白涩症多由肺阴不足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亦可因湿热蕴结,火伏气分而发[4]

一、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余热未清,隐伏肺脾之络所致。

二、肺阴不足,目失濡润。

三、饮食不节,或嗜烟酒,及偏好辛辣之晶,致使脾胃蕴积湿热,清气不升,目窍失养。

四、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目失濡养。

5.2 白眼的症状

白涩症患者眼无明显外证,“不肿不赤,爽快不得,沙涩昏矇”(《审视瑶函》)[4]

患者眼常干涩不爽,瞬目频频,微畏光,灼热微痒。检视白睛,不红不肿或隐见淡赤血络,眦头或有白色泡沫状眼眵,睑内如常或微见赤丝细脉,黑睛于显微镜下或见细小星翳。

5.3 白眼的诊断

一、干涩不爽,怕见强光,不耐久视。

二、白睛不红不肿或见赤脉隐隐,或黑睛有细小星点。

三、眵多色白或无眵。

5.4 白眼的治疗

白眼治宜养阴清热,可选服养阴清肺汤或十珍汤加楮实子、女贞子、枸杞子等;清热利湿,可用桑白皮汤加减[4]

5.4.1 辨证治疗

5.4.1.1 邪热留恋

白涩症·邪热留恋证(dry eye with lingering pathogenic heat pattern)是指邪热留恋,常见于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以微感畏光流泪,少许眼眵,干涩不爽,白睛赤丝细脉,迟迟不退,睑内亦轻度红赤,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白涩症证候[4]

5.4.1.1.1 症状

常见于暴风客热或天行赤眼治疗不彻底,以致白睛遗留少许赤丝细脉,迟迟不退,睑内亦轻度红赤,可有少量眼眵及畏光流泪,干涩不爽等。

5.4.1.1.2 证候分析

因热邪伤阴,余邪未尽,肺脾两经伏热,故隐隐可见白睛及睑内有赤丝细脉,迟迟不退,畏光流泪,眼眵不多。邪热阻络,血气不通,津液失布,故目千涩不爽。

5.4.1.1.3 治法

清热利肺。

5.4.1.1.4 方药治疗

桑白皮汤加减。方中桑白皮、黄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地骨皮清肺热,利肺气;玄参、麦冬补肺阴,清伏火;茯苓、泽泻利湿明目;甘草调和诸药。证属伤阴而无湿者,用本方去茯苓、泽泻。

5.4.1.2 肺阴不足

白涩症·肺阴虚证(dry eye with lung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阴不足,以眼干涩不爽,不耐久视,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脉,黑睛可有细点星翳,反复难愈,可伴干咳少痰、咽干便秘,苔薄少津,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白涩症证候[4]

5.4.1.2.1 症状

眼干涩不爽,泪少,视久容易疲劳,甚至视物不清,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脉,黑睛可有细点星翳,病势迁延难愈。全身症可见于咳少痰、咽干便秘,偶有烦热,苔薄少津,脉细无力。

5.4.1.2.2 证候分析

阴虚则干涩泪少,不耐久视,全身则有干咳少痰,咽干便秘,脉细等肺阴不足之候。

5.4.1.2.3 治法

滋阴润肺。

5.4.1.2.4 方药治疗

养阴清肺汤加减。

5.4.1.3 脾胃湿热

白涩症·脾胃湿热证(dry ey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是指脾胃湿热,以白睛干涩隐痛,眦部常有白色泡沫样眼眵,白睛红赤,病程持久难愈,可伴口黏或口臭,便秘不爽,溲赤而短,苔黄腻,脉濡数为常见症的白涩症证候[4]

5.4.1.3.1 症状

眼干涩隐痛,白睛淡赤,睑内可有粟粒样小泡,眦帷有白色泡沫样眼眵,胞睑有重坠之感,病程持久而难愈,全身症可见口粘或口臭、便秘、溲赤而短,苔黄腻。脉濡数等。

5.4.1.3.2 证候分析

湿邪阻遏,清气不升,目失濡养,故白睛干涩隐痛。湿热郁于胞睑,则胞睑重坠,睑内可生粟疮。湿热上蒸还可引起白睛淡赤或目眦生眵。口粘口臭,便秘不爽,溲赤而短,舌苔黄腻等皆湿热内阻,浊气不降所致,脉濡数亦为湿热之征。

5.4.1.3.3 治法

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5.4.1.3.4 方药治疗

三仁汤加减。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豆蔻芳香苦辛,行气化湿;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制半夏、厚朴行气散满除湿;滑石、通草、竹叶增强清利湿热之功。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湿利热清,诸症自解。

5.4.1.4 肝肾亏损,阴血不足

白涩症·肝肾阴虚证(dry eye with 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肾阴虚,以眼内干涩不爽,双目频眨,羞明畏光,白睛隐隐淡红,久视后则诸症加重,黑睛可有细点星翳,可伴口干少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白涩症证候[4]

5.4.1.4.1 症状

眼干涩畏光,双目频眨,视物欠佳,白睛隐隐淡红,久视则诸症加重。全身可兼见口干少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等。

5.4.1.4.2 证候分析

肝肾亏损,阴血不足,目失所养,故觉眼干涩而频频眨目,且视物不清。阴亏虚火上蒸,故怕日羞明,白睛隐红。阴血亏耗,故口干舌红少津。肝肾亏虚,脑及骨骼失养,故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阴血不足以安魂,故夜寐多梦。舌红苔薄,脉细,皆肝肾亏损,阴血不足之象。

5.4.1.4.3 治法

补益肝肾,滋阴养血。

5.4.1.4.4 方药治疗

杞菊地黄丸加减。方中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辅以山萸肉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肾之阴,三药合用达到三阴并补之功;又配茯苓健脾渗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牡丹皮清肝肾之热,以制山萸肉之温,前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加枸杞、菊花更增养肝明目之效。再加当归、白芍则可养血和营,使目得血荣,实乃治本之方也。

5.4.2 外治法

(一)犀黄散点眼。

(二)黄连西瓜霜眼药水或10%~50%千里光眼药水滴眼。

5.5 白眼患者日常保健

患有远视或近视者可配戴适合眼镜。

生活不规律者,应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及外界不良刺激等。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3.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