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

目录

1 拼音

bái xuè bìng

2 英文参考

leukem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英文翻译

leucocythemia;leukaemia

4 概述

白血病(leukemia[1])是指发生于造血器官,以血液和骨髓中的白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增殖和发育异常的一种进行性恶性疾病[1]

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国外自1845年起开始认识本病,至今虽已有一个半世纪,但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及某些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苯、氯霉素、某些农药中毒)等有关。国内外尚无特异的药物能彻底治愈。西医采用联合化疗方法诱导缓解,但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有资料表明,我国白血病死亡率3~4/10万,预后较差。

中医无白血病这一病名,但类似症候在历代的一些医书中有所记载。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描述的“五劳虚极羸瘦”,《圣济总录?虚劳门》之“急劳”等。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形成“症瘕”。因而,白血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虚劳”、“急劳”、“症瘕”、“积聚”、“痰核”等范畴中。

现代约自1955年起就开始应用中医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此后,直至60年代,是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方法研究白血病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临床资料及理论探讨文章不多,仅23篇,且多数属个案治疗经验。多数的临床经验总结主要是在70~80年代累起来的。70年代中,从中药中提取出的靛玉红、叁尖杉脂碱等,经临床验证,对白血病疗效良好,是我国发现的治白血病良药,提示开发应用中医药对玫克白血病具有广阔的前景。80年代报道病例数不断增多,至1990年为止,国内期刊共发表了有关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研究的文章近200篇(包括5例以下的个案50多篇)。据粗略统计,报道的总病例数有3000例左有,使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如对白血病的病因调查研究和中医学探讨,从细胞动力学、免疫学指标、动物实验对照治疗和辨证分型与血象、骨髓及血、尿环核苷酸的关系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探讨中医中药的治疗机理。还有人系统地研究了1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脉象变化特点,认为脉象的变化与疾病性质、感邪轻重和正气盛衰有一定的规律,进一步完善了中医诊治白血病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临床应用来看,用中药治疗白血病有两方面的倾向:?是根据已知中药对白血病具有明确的疗效,且本身毒副作用较小的特点,以中药为主进行治疗。二是利用中药具有调整机体偏胜、降低化疗药物毒性的作用,以中药为辅,配合西药进行治疗。据观察,中西药合用,疗效一般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故临床上常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为主。此外,也有一些用气功、针灸、中成药治疗本病的零星报道。

用中医药治疗白血病虽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但如何使治疗方案、疗效标准趋于统一、稳定,减少组方用药的随意性,提高中医药的疗效,除必要的文献研究总结外,还需要临床进一步作药物筛选,有效成分分析及剂型改革等等。

5 分类

5.1 一、按自然病程及细胞的成熟度分类

(一)急性白血病 起病急、病情重、自然病程一般在六个月以内。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为异常的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

(二)慢性白血病 起病缓、发展慢,病程一般一年以上,骨髓和外周血以较成熟的细胞占多数。

5.2 二、按细胞类型分类

分为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及一些少见类型,如红白血病、巨核细胞型、浆细胞型、嗜酸细胞型、嗜硷细胞型白血病等。

5.3 叁、按外周白细胞的多少分类

(一)白细胞增多性 外周血中白细胞明显增多,并有较多幼稚细胞出现。

(二)白细胞不增多性 外周血中白细胞不增多或甚至低于正常。血片中没有或较难找到幼稚细胞。

6 流行病学

白血病在我国被列为十大高发性肿瘤之一。通过全国性普查,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62/10万,与亚洲其他国家相近,但明显低于欧美(6-9/10万)。各类型的发病情况我国以急性白血病多于慢性白血病,与欧美相反。年龄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儿童多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则成人多见,而慢性白血病以40岁以上者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别。

7 病因及发病机理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明嘹。已知病因有感染因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遗传因素及免疫功能异常等。目前认为白血病病因是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7.1 辐射损伤

电离辐射致白血病作用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而对人类的致白血病作用也从以下的事实得到提示:早期不加防护的放射线工作者,其白血病发病率比一般医生高8-9倍;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采用放射性治疗者,白血病发病率比一 般人高10倍,日本的广岛和长畸原子弹爆炸后,遭受辐射地区与末遭辐射地区的居民之间的白血病发病率相差30倍。

7.2 化学因素

已知很多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作用,如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苯。药物中的抗癌剂(尤以烷化剂)、乙双吗啉、氯霉素、保泰松、安定镇静药、溶剂及杀虫剂等均可诱发白血病。

7.3 病毒因素

业已证明,鸡、小鼠、猫、牛和长臂猿等动物的自发性白血病与病毒的作用密切相关,已分离出相应的白血病病毒,并已证明此类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在电镜下呈C型形态,故也称C型RNA病毒,其致白血病的机理是通过逆转录酶作用合成DNA,并使之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去,从而改变了宿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使正常干细胞转变为恶性细胞株。但是长期以来在人类并没有迹象表明,白血病患者的血液能感染健康人而致白血病。1980年从人T细胞白血病中分离出一株新的病毒(HTLV)与1976年日本所发现的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ATLV)是同一种病毒。这是人类白血病病因研究中的一个新突破。

7.4 遗传因素

白血病的遗传易感性可由以下事实推断:

①某些高危家庭中,同胞之间患白血病的机会比一般正常人群高出4倍;

②同卵孪生子女,一人患白血病,另一人患白血病的机会比正常人高25%;

③有特殊遗传综合征者,白血病发病率增高,如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Fanconi贫血,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等。

尽管存在这些可能致病因素,但尚无一种因素能充分解释全部情况,例如接触放射线的人,发生白血病的只是极少数。因此,推测白血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所引起的,患者可能存在某种先天性的易感素质,再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诱发白血病的发生。

8 辨证分型

目前,中医各家对白血病的辨证分型未趋一致,多者分为八型,少则不分型,然而大多数临床分型在3~5型之间,且细究各类分型,多有名异实同之感。综合有关报道,白血病(包括急性和慢性)可概括为以下四型。

1.气血两虚 面色苍白无华,头昏,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心悸气短,唇淡口干,懒言,自汗出。舌淡或淡胖,苔薄,脉细弱。

2.气阴两虚 头晕乏力,时有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盗汗,或见衄血,甚至消瘦,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等。舌淡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或沉细无力。

3.热毒炽盛 壮热,烦躁,头晕唇焦,口舌生疮,周身骨痛,或见发斑,衄血,神昏谵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而不通。舌红或紫,津少,边有瘀斑,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4.痰热瘀毒 胸闷纳呆,头昏肢软,发热或不发热,肝、脾或淋巴结肿大,倦怠乏力,皮下微量出血,面色晦暗,唇暗淡微红。舌质暗,边有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有学者从伏气温病的角度辨证论治,从虚劳与伏气温病的关系上,分析阴阳偏衰与伏火的辨证特点,指出白血病与一般的内伤杂证及新感温病都迥然有别。

9 传统医学对白血病的认识

传统医学中无白血病这一病名,但恨据白血病贫血、发热、出血、淋巴结或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传统医学,尤其是中医学可在历代医学着作中找到有关记载,如在由东汉医家张仲景所着的《金匮要略方论》中,有关“虚劳”的论述与该病的典型症状及体征相符。以后宋代《圣济总录·虚劳门》、清代《温病条辨》等医着均有有关论述,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传统医学对于治疗本病,不仅方法多样,而且具有现代医学所不可替代的特点,即调整患者整个机体的偏盛偏衰,此外,还可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经近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药与西药含用治疗白血病可发挥备自的特长,疗效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为现代临床治疗白血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此外,尚有部分气功、针灸、中成药等方法可用于治疗白血病。

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在传统医学中称谓不一。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医学可将其归属于“虚劳”“急劳”“伏气温病”“痰核”“症瘕”“积聚”等范畴。

10 治疗

10.1 疗效标准

自60年代以来,全国曾多次制定过统一的疗效标准,但各地在治疗白血病时评价疗效的标准并不一致。因而事实上,目前疗效标准仍处于不统一的状态。现根据目前最常用的标准,并参考其他标准,综合如下:

完全缓解:临床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血象检查示:血红蛋白>10克%,白细胞总数<1万/mm3,分类中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40万/mm3,骨髓象正常,原始加幼稚细胞<50%。

部分缓解:临床症状、血象、骨髓象三项中有1~2项未达完全缓解标准。

未缓解:临床症状、血象、骨髓象三项中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包括无效及恶化者。

10.2 分型治疗

(1)气血两虚

治法:气血双补。

处方:人参1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当归25克,炒枣仁25克,熟地20克,茯苓15克,远志15克,山萸肉15克,首乌15克,甘草15克,阿胶15克(烊冲)。

加减:兼有肾虚加杞子、女贞子、生龙牡。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八珍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

(2)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

处方:人参30克,黄芪30克,黄精20克,北沙参30克,天麦冬各15克,五味子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青黛3克,甘草10克。

加减:发热加柴胡、黄芩、丹皮;肾阴虚加女贞子、早莲草、龟版;出血加小蓟、丹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生脉散、二至丸、杞菊地黄丸等加减。

(3)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瘀。

处方:水牛角45克,生地15克,丹乓15克,赤芍15耳,金银花10克,连翘12克,栀子10克,麦冬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加减:高热神昏加紫雪丹,或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有出血倾向加土大黄、仙鹤草、茜草、小蓟;伤阴加玄参、天冬,或另用西洋参(或尾皮参)泡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可选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神犀丹、黄连解毒汤、白虎汤、清营汤等。

(4)痰热瘀毒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活血软坚。

处方:桃仁9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海藻10克,鳖甲15克,生牡蛎30克,浙贝母6克,夏枯草30克。

加减:热甚加黄芩、龙胆草;湿重加泽泻、猪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2次

常用成方: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消瘰丸、失笑散、复方马钱子汤、桃红四物汤或二陈汤合膈下逐瘀汤、金匮鳖甲煎丸等加减。

疗效:按上述四型处方加减,并配合西药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共412例,缓解263例,总缓解率在51.6~78.9%之间。

10.3 专方治疗

(1)青黄散

组成:青黛、雄黄。

用法:慢性白血病按9:1之比例,研末装胶囊或压片。诱导量4~14克/日,维持量3~6克/日,分3次服;急性白血病按8:2或7:3之比例,诱导量8~18克/日,维持量4~6克/日,分2次服。

疗效:治疗25例慢性粒细胞患者,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7例,全部有效。治疗6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其中2例配 合汤药口服,1例配合化疗一个疗程,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全部有效。

(2)癌灵一号注射液

组成:红砒、轻粉。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三氧化二砷1毫克,氯化低汞0.01毫克)。

用法:每天6~10毫升肌肉注射,或10毫升药液加入10%葡萄糖2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四周为一疗程,休息一周后,根据患者情况减量维持或进行第二疗程。同时根据辨证施治内服中药。

疗效: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型疗效更好,完全缓解率达26.27%,总缓解率达86.30%。

(3)健脾补肾汤

组成:人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茯苓6克,当归15克,熟地6克,山药15克,菟丝子30克,黄精10克,枸杞6克,石莲子10克,鹿角胶10克(烊化),陈皮6克。

加减:白细胞在2万/mm3以上加四叶参、马鞭草、广角;白细胞在3500/mm3以下加土大黄、龙葵、首乌;血小板减少加黄柏、桂圆肉、藕节;血小板>30万/mm3加水蛭;贫血加西洋参、鱼膘胶、巴戟天;高热不退加柴胡、羚羊角、葛根;衄血加牛膝、槐花;吐血加仙鹤草、白芨;血尿加琥珀、三七。

用法: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2次,取汁400毫升,每6小时服1次,随病情好转,逐步减少服药次数。检验正常后改服丸剂,并配合外敷栀子二仁膏(生栀子、生桃仁、生杏仨、生白芍、大枣、大葱)于左右胁下,连用3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例,均未用西药,其中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8例,未缓解12例;缓解率为60%。

(4)扶正抗白方

加减:发热加金银花、连翘、柴胡、板蓝根、黄连;出血加生地、甘 丹皮、藕节、三七粉、云南白药、阿胶;口腔溃疡加生石膏、玄参、知母、栀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至400毫升,分2次服,连用3~4周为一疗程,休息一周,继续服用。

疗效:上述方药结合联合化疗,共治疗54例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患者,结果完全缓解3O例,完全缓解率达55.56%。

(5)六神丸

组成:牛黄、麝香、蟾蜍、雄黄、珍珠、冰片。

用法:由小剂量开始,每日30粒,分3~4次口服,耐受后迅速增至180粒。如有出血、感染,配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疗效:单用六神丸治疗6例急性白血病,结果完全缓解3例,未缓解3例。完全缓解率达50%。

(6)抗白丹(又名“七星丸”)

组成:雄黄3克,生川乌3克,乳香3克,郁金3克,槟榔3克,巴豆(去外皮)3克,朱砂3克,大枣7枚。

用法:前五味药共研细末。巴豆置砂锅内文火炒至微黄、去外皮,用双层纸包裹压碎,微热半小时,去1次油。煮熟大枣去皮及核,与上述六药混合,充分捣匀,合丸如黄豆大,可制药丸约90粒,朱砂为衣,风干贮瓶。成人每天4~8丸,小儿每天1~4丸,清晨开水1次送服,连服3~5天,休息1天。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以保持大便每天4~5次为度。在第7~28天期间,取回回蒜外敷中脘穴周围,出现水泡用三棱针放尽泡液,外涂调药(地榆炭、麦芽炭等分,研末,加香油调匀),每日数次,直至水泡愈合。在用本药过程中,间用一种或数种化疗药物,5天为一疗程,化疗期间,停服抗白丹。

疗效:单用抗白丹治疗6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4例,缓解率为33.3%。缓解者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红白血病各1例;抗白丹合化疗治疗4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1例,缓解率为75%,有效者均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0.4 老中医经验

乔仰先医案

吴××,男,48岁。主诉:乏力已有8个月,加重已有4个月。初诊时,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胁下症块,有胀痛,按之坚痛,下肢有瘀斑,发热出汗。舌红苔薄,脉弦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5万/mm2,分类:中性55%,中幼粒25%,晚粒80%,酸性4%,淋巴8%,血红蛋白9.3克%,血小板9万/mm3,血片AKP积分0/100个中性分叶核。骨髓象:有核细胞极度增生,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表现。证属邪毒人髓伤血,气血虚兼血瘀。治宜清热凉血,防热盛动血。

处方:水牛角、狗舌草、蛇舌草各30克,炒栀芩各6克,丹皮、丹参、赤芍、生地各12克,紫草、玄参各9克,蒲公英15克,川楝子、延胡各9克。

药后症情稳定,出汗停止,发热消失,睡眠、饮食尚可,胁下肿块缩小。舌红苔薄,脉弦。血象报告有改善,白细胞已下降至13万,守原意徐图之。处方:水牛角、狗舌草、蛇舌草各30克,丹皮、桃仁各9克,赤芍12克,三棱6克,莪术9克,石斛10克,鳖甲、太子参、大麦冬各12克。上方加减连服3个月,白细胞逐步下降至7100,分类正常,未见幼稚细胞,血红蛋白11.3克,脾脏明显缩小,腋下淋巴结消失。骨髓象报告呈白血病缓解期。

按:白血病关键是“邪实”,治疗以攻邪为主,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折其锐。犀角(以水牛角代)入血,有凉血散血、降低白细胞计数作用,血证病人每常选用;狗舌草、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马兰根、射干等有解毒抗癌作用,也是白血病的常用药。脾肿大属于症积,治疗症积,《读医随笔》说:“行血之药,如红花、桃仁、茜草、归须、茺蔚子、三棱、莪术之属皆是也。”很有参考价值。白血病经过清热解毒抗癌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往往但见虚象,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口干脉细数等症,此时补虚治疗,宜清滋为主,不可温补脾肾。

10.5 用药规律

我们从众多的治疗白血病的报道中,选用了可供统计的,并且病例数较多,有一定疗效的临床报道共20篇,统计出治疗白血病处方用药的情况如下表: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200

4~8

人参、黄芪、当归、山萸肉、淮山药、青黛(靛玉红)。

101~200

4~6

麦冬、红枣、甘草、生地、白花蛇舌革、阿胶、茯苓。

2~3

五味子、白芍、浮小麦、龙骨、沙参、牡蛎、红砒、轻粉。

50~100

2~4

熟地、青蒿、丹皮、地骨皮、紫草、连翘、补骨脂、龙葵、杞子、狗舌草、丹参、知母、夏枯革、菟丝子。

1

酸枣仁、山豆根、巴戟天、肉苁蓉。

<50

2~3

栀子、板蓝根、蒲公英、莪术、半枝莲、黄精、银花、黄芩、鹿角胶、谷芽、女贞、犀角、赤芍、玄参、白术。

从表中可以看到,中药以益气、养血、滋阴的扶正药为主,由于西医化疗药物的应用,中医清热解毒抗癌药则位居其次,说明中药在扶正方面具有优势,化疗相当于“大毒治病”,衰其大半即可,不能太过,因为临床曾有一些强化化疗的患者,结果是诛伐太过,反致病情恶化而死亡的病例。有人建议,把化疗药物作为中医辨证施Ⅲ治的一部分,根据骨髓增生的不同情况,使中药和西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减少或消除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此外,国内还广泛筛选了抗白血病中草药,发现菊三七、黄药子、狼毒、蜈蚣、莪术等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和破坏作用。还有人总结了1977年6月至1980年之间,全国50多个医疗单位用靛玉红治疗314例慢性粒细胞的疗效,证明了靛玉红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与西药马利兰无交叉耐药现象。

10.6 其他疗法

(1)针灸

取穴:命门、绝骨、至阴。

操作:命门、绝骨用平补平泻法,至阴用阳中隐阴法,留针40分钟,命门穴针上加灸15~20分钟,每日1次。

疗效:1例慢性粒细胞患者,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加用针灸治疗,4个月以后,获部分缓解,随访1年,疗效巩固。

(2)单方验方

蟾蜍酒

组成:蟾蜍15只,黄酒1500毫升。

用法:将蟾蜍去内脏、洗净,加黄酒,放人瓷罐中封闭,然后置入铝锅内加水煮沸2小时,将药液过滤即可。成人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3次,饭后服,儿童酌减。连续用药直至症状完全缓解。

疗效:共治疗32例,结果:8例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总缓解率为75%。

(3)气功

功法:郭林新气功,太湖十功百法。

疗效:共治疗2例急性粒细胞患者。1例练郭林新气功,每日3次,每次1小时,同时采用必要药,治疗9个月,完全缓解。另1例练太湖气功,每日晨起练功,循序掌握运动量,并配合适当膳食与调理,4个月后,完全缓解。

10.7 其他措施

对症治疗:包括防治感染、出血、贫血和高尿酸血症。

急性白血病可采用联合化疗进行治疗。

慢性白血病可用马利兰、靛玉红及深度x线放射疗法。

免疫治疗:包括应用卡介苗、转移因子等,一般在白血病病人诱导缓解后加用。

11 中国中医治疔

11.1 药物治疗

1)气血两虚证。

主证:头昏,神疲乏力,动则气促,心悸气短,目眩,耳鸣,唇甲色淡。懒言,自汗出,甚至腰腿酸软,妇女经血涩少或闭经,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皮肤可见出血点。舌质淡或淡胖,苔薄自,脉细软或略数。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去皮),炙甘草,生姜3片,大枣1枚。

体虚乏力者加黄芪、枸杞;出血者加阿胶、小蓟;眠差者加远志、五味子;

分析:方中用参、术、苓、草补睥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当归、熟地补而不滞;加姜、枣助人参、白术入气分以调和牌胃。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2)气阴两虚证。

主证:头晕乏力,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心烦,失眠多梦,甚刚消瘦,腰膝酸软,耳鸣耳聋,遗精滑泄,舌淡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二至丸(《医方集解》)。人参,麦冬,五昧子,女贞子,旱莲草。

若阴虚重于气虚,人参可改用北沙参,加龟板;若阴虚及肾,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兼见热毒之证,加青黛、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分析:生脉散中人参甘平,补肺,大补元气;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热除烦以安神;五味子酸涩收敛,叁味合用,取其益气生津,使肺润津生,气阴两复。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功能补肾养肝,用治肝肾阴虚之证。

3)热毒炽盛证。

主证:壮热,烦躁,头晕唇焦,口舌生疮,周身骨痛,或见发斑衄血,神昏谓语,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结不通。舌红或紫,津少,边有瘀点,苔黄或灰黄,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白血病热毒炽盛证多见干急性白血病,往往兼见出血、肺部感染、口腔演疡等备类兼症,若见高热不退,可加用知母、石膏;出血较多,酌加仙鹤草、茜草、叁七粉等,加强止血作用;感染,加银花、连翘、板蓝根;见口渴少津等伤津之象,须时时顾护阴液,可加用西洋参泡服。

分析:本证之病机为热毒壅盛,且充斥弥漫叁焦,故用黄连、黄芩、黄柏直泻上、中、下叁焦之火;栀子通泻叁焦之火,兼能导热下行;犀角清心、凉血、解毒;生地养阴清热,配合犀角凉血以止血;赤芍、丹皮既能凉血,又能散瘀。全方泻火解毒与凉血活血散瘀同用,而重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4)痰热瘀毒证。

主证:胸闷,纳呆,头昏,跛软,发热或不发热,面色苍白,倦怠乏力,皮下可见出血点或瘀斑。重者可见骨痛如刺,面色晦暗,唇暗淡红。舌质暗,边有瘀琏,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方药: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合四苓散(《明医指掌》)、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五灵脂,蒲黄。

痰湿重者,酌加贝母、瓜蒌、竹茹、陈皮、半夏等;热毒重者,加青黛、自花蛇舌草、大青叶、七叶一枝花、土大黄等;用卑虚湿阻者,可加党参。

分析:本证由湿浊之邪与热毒互结而成,湿热互结,煎熬津液,炼津成痰,痰热阻滞气机,则气血运行受阻,最后导致瘀血形成。故本证以湿、热、瘀叁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为主要病机。本方中黄连解毒汤清热泻火;四苓散即《伤寒论》五苓散去性温之桂枝而成,功能利水化湿;失笑散中蒲黄、五灵脂均有通利血脉,祛瘀止痛作用,两者相须为用。全方熔泻火解毒、祛湿化痰及活血化瘀于一炉,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之功。

11.2 针灸治疗

取穴:命门DU4、悬钟GB38、至阴BL67。

操作:命门DU4、悬钟GB38用平补平泻法,命门DU4穴针上加灸15~20分钟;至阴BL67用阳中隐阴法,留针40分钟,每天一次。

12 中国朝医冶疗

药物治疗。

1)少阳人白血病。

用荆防地黄汤加减。生地100g,熟地、山羊肉、茯苓、泽泻、丹皮备15g,龟板、枸杞子、覆盆子、荆芥、麦芽备25g,防风、独活、羌活各5克,水煎服。

2)少阴人白血病。

用独参八物汤加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人参50g,黄芪25g,当归25g,砂仁10g,白术、半夏、茯苓、甘草、陈皮各15g,白芍25g,桔梗20g,杳仁、冬花各15g。用此方先缓和自觉症状后,再用:

黄芩25g,当归、白芍备20g,首乌25g,鹿茸20g,元肉20g,生地、熟地各25g,龟板15g,女贞子20g,免丝子20g,大云15g,水煎服。

3)太阴人白血病。

用鹿茸大补汤加清心莲子汤加减,鹿茸25g,莲子肉20g,牛黄0.625g,山药20g,麦冬、天冬、黄芩备15g,桂元肉30g,水煎服。

13 中国回医治疗

方药:香石藤30g,上肉桂5g,红糖30g。

主证说明:本方适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用法:先将香石藤,上肉桂煎3次,合并药液,然后将红糖放入药液中溶化。每天3次,每次服1茶杯,1日1剂。

14 中国蒙医治疗

方药:阿秀尔(诃子)15g,阿拉腾·其其格图(波棱瓜子)10g,朱力根·古吉斯(甘松)10g,高立图·宝日(丁香)10g,德力古美斯(草果仁)10g,西日高力吉嘎纳(荜菝10g),道赫高尔·格斯尔(木棉花)10g塔本·塔拉图(炒使君子)37g。

主治:主治白血症。对睥肿大具有较好疗效。

用法以上8味药,粉碎成细粉末,过筛、混匀、即得。每日2~3次,每次3~4g。温开水送服。

15 中国壮医治疗

方药:鳖甲适量,黄根(根)30g,猪骨100~200g。

主证:软坚散结,滋阴,祛瘀生新、强筋壮骨。慢性粒细胞性自血病。

用法:鳖甲炒黄、研未,每取10g拌白糖粥服,每日3次;黄根根与猪骨每日1剂,煲汤分2次服。

16 印度传统医学治疗

研究表明茜革的氯仿和乙醇撮物对P388淋巴细胞白血病有显着作用。

印度白花丹(Plumbage zeylanica)中的一种蒽醌类化合物一蓝雪醌(plumbagin)对小鼠P388淋巴细胞自血病有较高活性,并使大鼠的实验性肿瘤逆转。糖胶树(Alstomiosc九oloris)的一种生物碱——氰化埃奇胺(echitamine chloride)对大鼠纤维肉瘤显示有剂量依赖性的逆转作用,并有抗小鼠P388淋巴自血病活性。

1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