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目录

1 拼音

bái wēi

2 英文参考

Cynanchum atratum Bge.[朗道汉英字典]

radices cynanchi atrati[朗道汉英字典]

Vincetoxicum atratum[朗道汉英字典]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ynanchi atrati radi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Cynanchi Atrat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白薇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 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 的干燥根及根茎[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Cynanchi Atrat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白幕、白马尾、龙胆白薇[2]

7 来源及产地

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versicolor Bge.的根及根茎[2]。主产山东、安徽、辽宁等地[2]

8 性味归经

苦、咸,寒[2]。入肝、胃经[2]

9 功能主治

清虚火,除血热,利尿[2]

1.治阴虚内热,病后余热不清,产后虚烦呕逆,风温灼热,肺热咳血,瘅疟,温疟[2]

2.治热淋,血淋[2]。煎服:6~9g[2]

3.治乳痈[2]。鲜品捣敷;创伤出血,研末敷[2]

白薇为眼科常用清虚热药,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疗疮,止泪的功效:

(1)用于虚火之目赤多泪等。

(2)用于漏睛、胞睑疮疡、风赤疮痍等。本品可清热凉血,解毒疗疮。常与蒺藜、黄芩、蒲公英等配伍。

10 化学成分

白薇根含挥发油、白薇素(Cynanchol)和5种直立白薇苷(Cynatratoside),还含直立白薇新苷A、B、C、D[2]

11 白薇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白薇

Baiwei

CYNANCHI ATRATI RADIX ET RHIZOMA

11.2 来源

本品为萝蘑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11.3 性状

本品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10~25cm,直径0.1~0.2cm。表面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11.4 鉴别

(1)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通常仅部分残留。下皮细胞1列,径向稍延长;分泌细胞长方形或略弯曲,内含黄色分泌物。皮层宽广,内皮层明显,木质部细胞均木化,导管大多位于两侧,木纤维位于中央。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大量淀粉粒。

粉末灰棕色。草酸钙簇晶较多,直径7~45μm。分泌细胞类长方形,常内含黄色分泌物。木纤维长160~480μm,直径14~24μm。石细胞长40—50μm,直径10~30μm。导管以网纹导管、具缘纹孔导管为主。淀粉粒单粒脐点点状、裂缝状或三叉状,直径4~10μm;复粒由2~6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薇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一乙酸乙酯一水(4:1: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乙醇溶液(1→10),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1.5 检查

11.5.1 杂质

不得过4%(附录ⅨA)。

11.5.2 水分

不得过11.0%(附录ⅨH 第一法)。

11.5.3 总灰分

不得过13.0%(附录ⅨK)。

11.5.4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4.0%(附录ⅨK)。

11.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泫(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9.0%。

11.7 白薇饮片

11.7.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11.7.2 性味与归经

苦、咸,寒。归胃、肝、肾经。

11.7.3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

11.7.4 用法与用量

5~10g。

11.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1.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3.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