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百日疮:1.小儿出生后百日内出现的瘙疹;2.痘疮。
3 小儿出生后百日内出现的瘙疹·百日疮
百日疮为病名[1]。出自《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即小儿出生后百日内出现的瘙疹[1]。
参见瘙疹: 瘙疹为病证名[2]。见《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凡小儿在未出痘疹之前感受风邪,以致遍身红点,如粟米之状者为瘙疹[2]。治宜疏散风邪[2]。用银翘散加蝉蜕[2]。
4 痘疮·百日疮
百日疮为病名[1]。出自清·谈金章《诚书痘疹》。即痘疮[1]。痘疮为急性发疹性传染病[3]。又名天痘、天行痘,天疮、天花、天行发癍疮、疫疠疱疮、豌豆疮、登痘疮、百日疮、虏寄疮[3]。由于发病有强烈的传染性,故名天行[3]。因先见点,起胀,灌浆,如花发蕾;七日后收靥,脱痂,如花之萎谢,故又名天花[3]。或以其疮形似痘,故又名痘疮[3]。《肘后备急方》:“比发有病,天行发癍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抉随生,不及治疗,剧者数日必死,疗得瘥后,疮瘢紫黯,弥岁方无。”初起与伤寒相类似,有形寒,身热,呕吐,惊悸,口鼻气粗,耳尻不热,遍身疼痛,耳后有红筋等先驱症,在整个病程中其特点可分为发热、见形、起胀、灌浆、收靥、脱痂六个阶段[3]。在各个阶段中,因毒邪的深浅,体质的强弱不同,可出现较多的变证[3]。建国后,本病已经消灭[3]。
5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7.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6.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8.
治疗百日疮的穴位
- 颈百劳
云,产后未满百日,不宜灸。《针灸集成》:瘰疬联珠疮,灸百劳,三七壮至百壮,肘尖百壮,又先问审知初出...
- 知利气
,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
- 知利介
,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
- 身柱
,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
- 智利毛
,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
- 更多治疗百日疮的穴位
治疗百日疮的方剂
- 二香散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和匀。附注:有脚底被签破,经百日疮口不合,贴此药遂愈。《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五:...
- 红粉丹
匀,练蜜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小儿腑热,出疮疼不匀。用法用量:每服1丸,人参汤化下。摘录:《...
- 百草散
月9日午时,取出阴干,百日药成,捣之,日晒令干,便捣,绢筛贮放。功能主治:金疮。用法用量:凡一切金疮...
- 辛字化毒丸
上各为末,用神曲末5钱打稠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另研朱砂为衣。用药禁忌:百日内勿使大劳大怒,顺时调理。...
- 三圣膏
备方法:上为细末,乌鸡脂和捣研千下,于瓷合内密封百日。《仙拈集》卷四:方名:三圣膏组成:川椒4分,松...
- 更多治疗百日疮的方剂
治疗百日疮的中成药
- 甘露消毒丹
效高,疗程短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8.治疗百日咳:本病又名“顿咳”,为儿科常见病之一。中医认为...
- 白及膏
三一四:组成:良姜、白及、沥青各等分。主治:蝼蛄疮。用法用量:贴疮上。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嚼脂麻,...
- 使君子丸
黄连半两,朱砂1钱(研)。主治:小儿惊疳,遍体生疮。用法用量:1岁儿每服1丸,以粥饮送下,每日3次...
- 琥珀抱龙丸
心悸不安,灯心汤送下;暑天迷闷,麦门冬熟水送下;百日内婴孩,每丸分3次投;2岁以上者只1丸或2丸。常...
- 抱龙丸
婴孩诸惊,四时温疫邪热,以致烦躁不宁,痰嗽气急,疮疹欲出发搐。用法用量:用葱白煎汤或薄荷汤送下,痰...
- 更多治疗百日疮的中成药
百日疮相关药物
- 吉他霉素片
吸道感染、链球菌咽峡炎、猩红热、白喉、军团菌病、百日咳等,以及淋病、非淋病性尿道炎、痤疮等。【用法用...
- 乙酰吉他霉素干混悬剂
吸道感染、链球菌咽峡炎、猩红热、白喉、军团菌病、百日咳等,以及淋病、非淋病性尿道炎、痤疮等。【用法用...
- 红霉素软膏
兰阳性杆菌均具抗菌活性。奈瑟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氏菌等也可对本品敏感。本品对除脆弱拟杆菌和...
- 红霉素软膏
兰阳性杆菌均具抗菌活性。奈瑟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氏菌等也可对本品敏感。本品对除脆弱拟杆菌和...
- 乙酰螺旋霉素胶囊
【药品名称】通用名:乙酰螺旋霉素胶囊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AcetylspiramycinCaps...
- 更多百日疮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百日疮
- 《专治麻痧初编》:[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瘙疹
粟米之状。盈月内见者名为烂衣疮,百日内见者又名百日疮,未出痘疮之先见者即名瘙疹,调摄谨慎不治自愈。...
- 《痘疹心法要诀》:[卷四疹门]瘙疹
之状。盈月内见者,名为烂衣疮;百日内见者,又名百日疮;未出痘疮之先见者,即名为瘙疹。调摄谨慎,不治...
- 《医宗金鉴》:[卷五疹门]瘙疹
米之状,满月内见者,名为烂衣疮,百日内见者又名百日疮,末出痘疮之先见者,即名为瘙疹,调摄谨慎,不治...
- 《麻疹阐注》:[卷二]瘙疹
米之状。月内见者。名为烂衣疮。百日内见者。又名百日疮。未出痘疮之先见者。即名为瘙疹。调摄谨慎。不治...
- 《儿科萃精》:[卷五麻疹门]附例
之状,盈月内见者,名为烂衣疮,百日内见者,又名百日疮,未出痘疹之先见者,即名为瘙疹,不治自愈。小儿...
- 更多古籍中的百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