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蛉叮咬

目录

1 拼音

bái líng dīng yǎo

2 英文参考

sandly bite

3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4 疾病概述

白蛉叮咬皮肤时会有刺痒或刺痛,继而出现白色水肿性丘疹和水疱。虻俗称牛虻,叮人时皮肤很痛,会出血。继而产生红斑丘疹和风团,又痒又痛。

5 疾病描述

白蛉是一种与蚊相似的吸血昆虫,属昆虫纲,双翅目,毛蠓科。成虫为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双翅,全身密布细毛,长约3mm,口器为刺吸式,停息时两翅竖立,其幼虫孽生于动物巢穴、墙洞以及松的土壤里,成虫在夜间活动,吸食两栖类、爬行类及哺乳动物的血液。

白蛉目前世界上已有300多种,我国已发现30余种,主要是中华白蛉、蒙古白蛉、江苏白蛉,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6 症状体征

白蛉以头部的喙器刺入皮肤吸吮人和动物的血液,被叮咬后有人可毫无反应,有人感微痒或剧痒,局部出现红色丘疹、风团、小结节或糜烂、水疱等损害,愈后可留下色素沉着的斑片。若白蛉体内含有LD小体在叮咬人的皮肤时可引起黑热病、皮肤黑热病的发生。

7 疾病病因

白蛉发育分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雌蛉产卵在室内外阴暗潮湿的泥土及墙缝、土洞、鼠洞等处。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后3~5d雌蛉开始产卵,一生产卵50只左右,产卵前必须要吸血一次,否则卵不能发育。

8 病理生理

雄蛉不吸血,以植物的叶汁为食,雌蛉多在黄昏至翌晨吸吮人血,白天躲在光线不足、空气不流通和室内外阴暗无风的场所。活动范围不大,多在栖息场所的墙面上作短距离跳跃式飞行。雄蛉交配后不久即死亡,雌蛉可活2~3周,幼虫的耐寒力强,潜藏于地面下10cm内的浅土中越冬。每年最多繁殖两代,多在夏秋季节出现。白蛉对人不仅可以叮咬吸血,又是传染黑热病、白蛉热、东方疖的媒介。中华白蛉是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9 治疗方案

局部涂搽各种止痒剂如2%酚或薄荷炉甘石洗剂,也可搽樟酚搽剂等。瘙痒明显或皮疹严重者可斟情使用抗组胺药。此外,要避免搔抓,以防细菌继发感染。

10 预后及预防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消灭蚊虫,力争灭早、灭小、灭了。

1、首先做到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污水以消除蚊虫的孽生场所。对蚊虫较多的地方可用网捕或粘捕群舞的成蚊。河中养鱼放鸭以吞食孑孓。

2、保护自然界中食蚊的动物,如青蛙、柳条鱼、蝙蝠及某些鸟类。

3、室内可喷洒5%滴滴涕或0.5%敌敌畏或凯素灵、倍硫磷、敌百虫、六氯苯等杀蚊剂,或点燃蚊香,驱散蚊虫。有条件的安装纱门纱窗、挂蚊帐等防蚊虫叮咬。

4、皮肤上涂驱蚊药水、驱蚊油等防止蚊虫叮咬。

11 特别提示

1、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孳生蚊虫的污水;

2、家庭要安装纱门纱窗,卧室要撑蚊帐;

3、若发现有跳蚤、臭虫等,应及时杀灭。夜晚外出乘凉宜穿长袖衣裤,小孩不要赤身露体;

4、由于蚊子、隐翅虫等有趋光性,所以不要在灯光下停留或玩耍,最好拿把扇子,随时驱逐蚊虫。如被蚊子、跳蚤、臭虫叮咬,可涂擦清凉油、风油精;

5、隐翅虫叮咬后可涂擦皮炎平或肤轻松;

6、被飞蚁蜇伤可先用肥皂水清洗,再外涂止痒剂。注意不要搔抓,以免加重皮损,引起继发性感染。

12 相关出处

现代皮肤病学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