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浪多息

目录

1 拼音

bǎi làng duō xī

2 英文参考

protosil

3 注解

20世纪初,人类已发明和拥有了疗效显著的一些化学药物,可治愈原虫病和螺旋体病,但对细菌性疾病则束手无策。人们试图研制一种新药以征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菌。这一难关终于在1932年被32岁的德国药物学家,病理学家,细菌学家格哈德·多马克所攻破。

多马克把染料合成与新医药研究相结合,使医药研究工作从试管里解放出来。他认为既然制药的目标是杀灭受感染人体内的病原菌,以保护人体健康,那么,只在试管里试验药物作用是不够的,必须在受感染的动物身上观察。这个崭新的观点为寻找新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试验中,多马克把少量链球菌注入小白鼠腹腔,链球菌以20分钟一代的速度繁殖,数小时后便在腹腔和血液中充满了链球菌,小白鼠在48小时内全部死于败血症。多马克及其合作者经过千百次试验,1932年12月20日,他们终于发现了一种在试管内并无抑菌作用的,名为百浪多息的桔红色化合物—4 - 氨磺酰 – 2,4 – 二胺偶氮苯的盐酸盐,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疗效却极佳。接着,多马克又研究了“百浪多息”的毒性,发现小白鼠和兔子的耐受量为500mg/kg体重,更大的剂量也只能引起呕吐,说明其毒性很小。正在这时,多马克唯的女儿因为手指被刺破,感染上了链球菌,生命垂危,无药可救。紧急关头,多马克以自己的小女儿作人体实验对象,给女儿服用了“百浪多息”,挽救了爱女的生命。

第一种磺胺药物“百浪多息”的发现和临床应用成功,使得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不久,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夫妇及其同事揭开了百浪多息在活体中发生作用之谜,即百浪多息在体内能分解出磺胺基因—对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磺胺与细菌生长所需要的对氨基甲酸在化学结构上十分相似,被细菌吸收而又不起养料作用,细菌就不得不死去。药物的机理搞清后,百浪多息逐渐被更廉价的磺胺类药物所取代,并延用至今。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但希特勒禁止德国人接受诺贝尔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多马克才于1947年赴斯德哥尔摩补领奖章和奖状。 碘胺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菌繁殖,而没有杀菌的能力。因为细菌生存,必须对一氨基苯甲酸(PABA)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辅酶F。由于磺胺药物的分子结构,电荷分布同PABA很相似,能与PABA互相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从而妨碍叶酸合成。二氢叶酸是辅酶F,影响核酸合成,则使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再利用机体各类防卸机能克服细菌感染。根据临床用药情况,磺胺类药物可分肠道易吸收类(如磺胺甲基恶唑),肠道难吸类(如酞酰磺胺噻唑),局部外用药(如磺胺醋酰钠)。而肠道易吸收类磺胺药物又可分为短效,中效及长效类等三种。(图一)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格哈德·多马克。他的发明使无数病人得以康复.

1935年由多马克发明和研制的第一种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开始销售.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