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白喉棒杆菌 (最后修订于2010/2/22 11:59:39)[共362字]
摘要:白喉棒杆菌是棒杆菌属的一个种。最初由克列布(E.Klebs)所发现,1883年洛弗勒(F.A.J.Lffler)分离出纯菌。该菌可产生外毒素。外毒素是由分子量63,000的单一肽组成的蛋白质;土拨鼠实验的致死量为10-7克。用温的蛋白酶处理,即被分成分子量为24,000的N末端的A片段和分子量为38,000的C末端的B片段。A片段具有起毒素作用的活性部分;B片段具有识别靶细胞的部分。其毒素作用的机制是由于在于通过将肽键延长因子EF-2进行ADP核糖基化而使其失活,阻抑了蛋白质的合成。它具有很高的抗原性(E.A.vonBehring,北里柴三郎),现正继续研究它与抗毒素的反应。为了了解毒素病原性及希克氏(Schick)反应的一些免疫情况,正在通过实验对来自母体的免疫及其消失(出生后约三年)进行着研究。免疫使用类毒素。......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口腔微生物名称
umperfringens 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tetani 破伤风梭菌 Corynebacterium 棒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diphtheriae 白喉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maturchotii 马氏棒杆菌 Corynebacteriumulcerans 溃疡棒杆菌 Eikenella 艾肯菌属 Eikenellacorr
- 天津工业生物所建立了基于谷氨酸棒杆菌中C-C缩合途径生物合成稀少糖策略
糖与天然活性物质研究组通过挖掘在C-C键的生物合成中具有广泛用途醛缩酶,探索以甲醛、乙醛、甘油醛及甘油等小分子底物合成稀少单糖及其衍生物的新途径,从而获得高附加值的稀少糖及其衍生物。本研究以谷氨酸棒杆菌为底盘微生物,通过代谢工程手段改造菌株,积累胞内磷酸二羟丙酮(DHAP);同时在工程菌中构建由醛缩酶和去磷酸化酶组成的新合成途径,以葡萄糖和D-甘油醛为底物合成D-sorbose和D-psicos
- 白喉咙
白喉咙 病名。见《时疫白喉捷要》。即白喉之俗称。详白喉条。作者:
- 《时疫白喉捷要》
《时疫白喉捷要》 白喉专著。又名《治喉捷要》、《白喉捷要》。一卷。清·张绍修撰。刊于1864年。首论白喉证治,次载验方,文字虽然简略,但多经验之谈,是治疗白喉的重要参考书籍。现存初刻本等多种刊本。195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与《白喉全生集》全刊出版。作者:
- 《时疫白喉捷要》
《时疫白喉捷要》 白喉专著。又名《治喉捷要》、《白喉捷要》。一卷。清·张绍修撰。刊于1864年。首论白喉证治,次载验方,文字虽然简略,但多经验之谈,是治疗白喉的重要参考书籍。现存初刻本等多种刊本。195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将本书与《白喉全生集》全刊出版。作者:
-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喉科专著。又名《白喉忌表抉微》、《白喉治法抉微》。一卷。清·耐修子撰。刊于1891年。作者参考郑梅涧、张绍修二家治法,结合个人经验撰成此书。书中反对用发表之剂治疗白喉,推崇养阴清肺之法,颇切临床实际,本书还介绍了若干验方。现有几十种清刻本、几十种近代刊本,流传颇广。作者:
- 《白喉全生集》
《白喉全生集》 喉科专著。一卷。清·李纪方撰。刊于1882年。书中将白喉分为寒证、热证、寒热错杂症等三类,并对白喉的诊治、兼证、坏证、妇人白喉、小儿白喉,分别介绍其治疗方药及针灸等。内容简要,切于实用。现存几种清刻本,1917年萧山合义和印书局铅印本。作者:
- 《白喉全生集》
《白喉全生集》 喉科专著。一卷。清·李纪方撰。刊于1882年。书中将白喉分为寒证、热证、寒热错杂症等三类,并对白喉的诊治、兼证、坏证、妇人白喉、小儿白喉,分别介绍其治疗方药及针灸等。内容简要,切于实用。现存几种清刻本,1917年萧山合义和印书局铅印本。作者:
- 白喉次将
白喉次将 见《白喉忌表抉微》。指治疗白喉中比较次要的药物,称为“次将”。系指白喉初起,辨别不明该症之轻重。故凡风邪之症,皆用此等药或中层消药及下层导药等。详药将条及各该条。作者:
-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喉科专著。又名《白喉忌表抉微》、《白喉治法抉微》。一卷。清·耐修子撰。刊于1891年。作者参考郑梅涧、张绍修二家治法,结合个人经验撰成此书。书中反对用发表之剂治疗白喉,推崇养阴清肺之法,颇切临床实际,本书还介绍了若干验方。现有几十种清刻本、几十种近代刊本,流传颇广。作者:
- 咽白喉
咽白喉 病证名。白喉假膜位于咽部者,初起常在一侧扁桃体,继而迅速扩展到咽峡部和悬壅垂。常兼见发热,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和轻度咽痛等症。治法详白喉条。作者:
- 白喉正将
白喉正将 见《白喉忌表抉微》。该书将治白喉的最上品药称为正将。云:“此系大中至正之药,极稳极效。”并进一步分为上层镇药、次层润药、中层消药与下层导药四者。详见上层镇药、次层润药、中层消药、下层导药各条。作者:
- 虚寒白喉
虚寒白喉 病名。《喉证指南》:“虚寒白喉,脉沉迟无力,由秉质素弱,兼感寒邪所致,非时疫白喉证也。”此病初起饮食如常,唇白面青,精神疲倦,喉内起白皮或白块,治宜补中温胃,方用温胃汤或桂附理中汤。作者:
- 淡白喉
淡白喉 病名。系指满喉淡白疼痛的疾病。本病多因虚寒而致。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四逆汤之类。作者:
- 瘟疫白喉
瘟疫白喉 病名。系指因疬气引起的白喉病证。《喉科种福》卷三认为“疬气从口鼻入手太阴肺,肺属金,其色白,故其现于喉亦白,或白如豆渣……或在喉两旁,或在小舌尖上,或二、三日始现,或随病随现,其现也或白点,或白条,或白块,或白垢,渐渐长至满喉。”治疗时应结合全身情况。参见白喉条。作者:
- 白喉猛将
白喉猛将 见《白喉忌表抉微》。系治疗白喉中比较重的药,称为“猛将”。注意非急重之症,以及误服禁忌之药,渐见败象者,不可轻用。其中又分为上层镇药、次层润药、中层消药及下层导药四者。详药将条及各该条。作者:
- 白喉忌表
白喉忌表 白喉治法注意事项之一。即白喉忌发表。《白喉治法忌表抉微》认为白喉毒邪“一经表散,仅能纷窜于经络之中,而不能透出于皮肤之外,愈入愈深,有入无出”,但从临床实际出发,忌表仅适用于肺燥无表证者。《白喉条辨》:“白喉为太阴肺经伏燥,苟无时邪感触,自不宜无故表散,……若确属挟有时感表证者,则解表自难容缓。”初起时若挟温热,宜辛凉解表,用薄荷、荷叶、连翘、银花之类;挟风寒者,宜辛温发散,选用麻黄、
- 白喉三不可
白喉三不可 见《白喉忌表抉微》。即一不可刮破,刮破则毒气涣散;二不可近火,恐外火引动内火,病必加重;三不可多卧,人卧则气上逆,毒气难骤降。此三不可,是指治疗过程中的注意或禁忌。虽不尽然,但有参考价值。临床治疗时应认真遵循,否则病必加重。作者:
- 蛾风白喉
蛾风白喉 病名。系指乳蛾余毒未尽,复感时疫之邪而变生白喉的病证。见《喉症指南》。治宜疏解疫毒,养阴清热,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参见白喉条。作者:
-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第十一章 白喉杆菌 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diphtheriae)是引起小儿白喉的病原菌,属于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棒状杆菌种类较多,包括白喉杆菌和类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为非致病菌,常见的有假白喉杆菌,结膜干燥杆菌、溃疡杆菌和痤疮杆菌等。本章介绍白喉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白喉杆菌细长稍弯,排列不规则,常呈L、V、X、T等字形或排成
- 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
药品名称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拼音名XifuJingzhiBaihouLeidusu英文名ADSORBEDPURIFIEDDIPHTHERIATOXOID来源(分子式)与标准本品系用白喉杆菌菌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中培养产生的毒素,经甲醛解毒精制并加入磷酸铝或氢氧化铝等适宜的吸附剂制成。每1ml中含白喉类毒素30~50个絮状单位。性状 本品为乳白色均匀混悬液;放置过久,吸附剂下沉,溶液上层应澄明无色,经
- 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
药品名称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拼音名XifujingzhiBaihouPoshangfengerlianLeidusu英文名ADSORBEDDIPHTHERIAANDTETANUSTOXOID来源(分子式)与标准本品系由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加氢氧化铝吸附剂制成。每1ml中含白喉类毒素20个絮状单位及破伤风类毒素3个絮状单位。性状 本品为乳白色,均匀混悬液;放置过久,吸附剂下沉
- 邹城市控制白喉效果
NGDe-ping. (ZouchengMunici-palHealthandAnti-epidemicStation,Zoucheng273500,Shandong,P.R.China) 白喉曾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急性传染病。随着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人群中形成了稳固的免疫屏障,邹城市自1975年以来连续29年无白喉病例发生。本文对历年来白喉发病、预防接种、白喉
- 江门口岸出入境人群白喉破伤风免疫状况调查
江门口岸出入境人群白喉 破伤风免疫状况调查中国计划免疫2000年第2期第6卷短篇报道作者:牛映红 邓红樱 闫剑勇 胡腾单位:牛映红(江门市中心医院,广东 江门 529071);邓红樱 闫剑勇 胡腾(江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 江门 529030) 中图分类号:R517.1,R51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916X(2000)02-0121-01 我国开展百白破混合制剂
- 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
药物名称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药物别名英文名称说 明每ml制剂中含百日咳菌8个效力单位,精制白喉类毒素20Lf。功用作用用于经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全程免疫后的儿童做加强注射,预防百日咳和白喉。用法用量对象为6周岁以下儿童。肌注于臀部外上或上臂外三角肌。用量为0.5ml。注意事项(1)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暂缓注射。(2)局部有红肿
- 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典〕
药物名称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典〕药物别名英文名称说 明功用作用本品系精制白喉类毒素加吸附剂制成。用于预防白喉。用法用量(1)主要供6个月~12周岁儿童接种。 (2)肌内注射于上臂三角肌处。用量如下:注意事项(1)患有严重疾病、发热或有过敏史者及注射白喉类毒素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者应禁用。 (2)注射局部可有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处理。有硬结时,1~2个月即可吸收,下
- 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
药品名称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拼音名XifuBairikeJunmiaoBaihouPoshangfengLeidusuHunhezhiji英文名ADSORBEDDIPHTHERIA,TETANUSTOXOIDANDPERTUSSISVACCINE来源(分子式)与标准本品系用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以氢氧化铝吸附制成的混合制剂。每1ml中含第Ⅰ相百日咳杆菌9
- 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
药物名称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药物别名英文名称AdsorbedDiphtheriaAndTetanusToxoid说 明每支5ml或10ml,每ml内含白喉类毒素20个絮状单位,破伤风类毒素3个絮状单位。功用作用本品能提高机体对白喉和破伤风的自动免疫力,降低发病率。用于经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全程免疫后的儿童加强注射。用法用量肌内注射:一次0.5ml。注意事项本品仅供7~
- 白喉会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吗?
白喉是由能产生外毒素的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病原侵犯的部位出现假膜,主要在咽、喉及周围组织,另外白喉外毒素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心脏及神经系统的变性病变。预防接种可减少发病。 白喉根据假膜形成部位分为咽白喉、鼻白喉、喉白喉和其他部位白喉,咽白喉占大多数。病儿有轻到中度发热,小儿不愿进食,不活泼,较大儿童诉咽部疼痛、头痛、全身不适、厌食等,检查时可发现小儿咽部有假膜形成,不易擦掉,重症局
- 《白喉条辨》
《白喉条辨》 喉科专著。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辨》。一卷。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尚未刊行的原著《白喉订正论》删繁而成。全书共条辨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治,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内容。陈氏对白喉的治疗能汇集诸家之长,参酌个人的经验予以补充发挥,内容比较系统。现存清刻本。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 《白喉条辨》
《白喉条辨》 喉科专著。又名《瑞安陈氏白喉条辨》。一卷。清·陈葆善撰。刊于1887年。此书系作者将其尚未刊行的原著《白喉订正论》删繁而成。全书共条辨15条,包括白喉的病原、所中经络、辨脉、辨色、手太阴、手少阳、手少阴三经病症治,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内容。陈氏对白喉的治疗能汇集诸家之长,参酌个人的经验予以补充发挥,内容比较系统。现存清刻本。1930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 《白喉全生集》:白喉热证吹药
(此方不独白喉可治。即风热喉症。以及齿痛舌泡诸病。无不神效。惟熊胆牛黄麝香三味。真品既少。价值又昂。难于制备。现下另有增减一方。附刻本集之后。功效如神。)离宫回生丹治热证白喉及乳蛾喉风等证。熊胆(二钱,如湿润于银窝子内微火焙干) 西洋参(二钱)黄连(六分)山慈菇(一钱)硼砂(二钱)人中黄(一钱)儿茶(五分)真麝香(三分)青黛(五分)大梅片(一钱)薄荷(七分)真牛黄(一钱)除熊胆牛黄片麝外。共研极细
- 《白喉全生集》:小儿白喉证
治法皆同。惟小儿为哑科。凡有发热咳嗽。口流涎沫。饮乳便哭者。必须看喉咙有无形迹。倘喉内红肿。发有白点。如法施治。但血骨未充。服药之分两。宜视年岁之大小。体气之强弱。而酌减之。然小儿好哭。难于吹药。轻证即可以服药而愈。其有危险重证。仍须吹药。不可畏其啼哭而不用也。《白喉全生集》清李纪方公元1882年
- 《白喉全生集》:附原定增减白喉热证吹药方
西洋参(二钱)大梅片(一钱)云连(一钱五分)山慈菇(一钱)元明粉(六分)硼砂(三钱)人中黄(一钱)西洋参叶(八分,去梗)薄荷(七分)块儿茶(五分)建青黛(五分)上药除梅片青黛元明粉外。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再合梅片青黛。元明粉。同KT精细。瓷瓶收贮。黄蜡封固瓶口。勿使泄气。用法同前。《白喉全生集》清李纪方公元1882年
- 《白喉全生集》:白喉寒证吹药
坎宫回生丹治喉证白喉及乳蛾喉风等证。真血竭(一钱)细辛(一分)真雄精(二钱)牙皂(二分)大梅片(四分)硼砂(一钱)真麝香(六分)郁金(一钱)生附片(一钱,密炙极焦枯)除片麝外。共研极细末。过绢筛。合片麝再乳精细。瓷瓶收贮。腊封固瓶口。勿使泄气。临时计每次以三厘对参艮宫除害丹一厘。用铜风鼓吹入白处。含噙片时。使毒瓦斯随风涎吐出。便立刻回生。艮宫除害丹专治一切白喉证。真珍珠(三钱,放水豆腐上蒸三尺香久
- 《白喉全生集》:白喉寒热错杂证吹药
三仙丹即离宫回生丹(一分)坎宫回生丹(一分)艮宫除害丹(五厘)临时和匀。吹法照前。吹完再根据分两对用。《白喉全生集》清李纪方公元1882年
- 成人用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人体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
成人用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人体反应及血清学效果观察中国计划免疫2000年第3期第6卷论 著作者:王长年 白云骅 刘爱华 辜荫华 王玉梅 陈萌 苗良 王凌云 张雪春 李可群单位:王长年白云骅(北京市朝阳区卫生防疫站,北京 100026);刘爱华 辜荫华 王玉梅 陈萌 苗良 王凌云 张雪春 李可群(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北京 100013)关键词:成人用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人体反应;血清
- 白喉
【概述】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咽、喉、鼻等处假膜形成,和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瘫痪。【诊断】白喉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症状。患者大多未接受过白喉预防接种,有与白喉病人接触史,临床表现有假膜,且不易和粘膜下组织分离。鼻、咽有假膜者可作涂片,如发现有状似白喉杆菌者可初步拟诊为白喉;若培养找到白喉杆菌,则诊断基
- 白喉败象
白喉败象 证名。见《白喉忌表抉微》。该书把几种在白喉病中出现的重症,视为不治之症,故称败象。这些症候包括有:七日满白不退;服药大便不通,颌下发肿不消;服药呕吐不止;音哑鼻塞,鼻孔流血;喉干无涎;白块自落;天庭黑黯;两目直视;面唇俱青;角弓反张;痰壅气喘;汗出如浆;药不能下;眩涨神痰;未服药大便泄及服药腹泻不止等。遇有这些败象,应谨慎对待。作者:
- 寒痹白喉
寒痹白喉 病名。系指中寒喉痹,又有白骨横于喉间,其痛异常的病证。本病之病因为阴火上蒸精垢结而成块,或阴气复通喉间所致。治宜益气祛寒,用黄芪、附子、半夏、甘草等煎服治疗。作者:
- 精制白喉抗毒素
药品名称精制白喉抗毒素拼音名JingzhiBaihouKangdusu英文名PURIFIEDDIPHTHERIAANTITOXIN来源(分子式)与标准本品系用白喉类毒素免疫马匹,所得血浆或血清,经胃蛋白酶消化后,用硫酸铵盐析法制成的抗毒素球蛋白制剂。每1ml中含白喉抗毒素不得少于2000单位(预防用)或3000单位(治疗用)。性状 本品为无色或微带黄色的澄明液体;久置可析出少量能摇散的沉淀。检查
- 喉白喉
喉白喉 病证名。白喉假膜位于喉、气管、支气管者,大多由咽白喉向下蔓延而来。表现为喉梗阻症状,开始声间嘶哑,咳声如吠,甚至失音,继则出现呼吸困难,烦躁不安;严重时口唇紫绀,三凹征;甚至昏迷、窒息,兼有发热。多为痰热阻肺。治宜宣肺豁痰,清热解毒。用麻杏石甘汤加土牛膝根、银花、连翘等。烦躁气闭者,治宜逐痰通闭,清肺解毒,用雄黄解毒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作者:
- 城厢区华亭镇儿童白喉免疫状况调查
城厢区华亭镇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扩大计划免疫以来,儿童预防接种率均达93%以上,从1990年以后10多年未发生白喉病例。为了解儿童人群现免疫状况,预测疫情动态,制订防病方案,笔者于2003~2004年连续2年对我镇西许村、埔柳村、濑厝村、柳园村、下花村等5个不同村同年龄组的1360名儿童进行白喉锡克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选择已完成基础免疫的1360名3~6岁儿童。1.2锡
- 第十节 白喉
第十节 白喉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咽、喉、鼻部粘膜充血、肿胀并有不易脱落的灰白色假膜形成。由于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所致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末梢神经麻痹。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四季均可发病,以秋季冬季较多。 [病原学] 白喉杆菌或称白喉状杆菌,革兰染色阳性,长约3~4μm,宽0.5~1μm,无芽胞、荚膜和动力。菌体直立微弯曲,一端或两
- 湛江市1984~2004年控制白喉的效果与评价
要】目的评价湛江市白喉的控制效果,为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湛江市1984~2004年调查接种率、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情况、法定传染病报告和疾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湛江市白喉类毒素制剂(简称白类,包括百白破三联混合制剂、精白和白破二联制剂)接种率达到85%以上;健康人群白喉血清抗体及抗毒素均达保护水平;白喉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从1984年的35例下降到2004年的0例。结
- 减少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不良反应的合理方法
摘要本文概述了接种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DT)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建议。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疫苗接种计划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群众与医生对免疫计划的接受程度,而影响常规疫苗可接受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与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相关的安全性。以百日咳菌苗为例,在某些国家,因大部分人群拒绝接种而造成百日咳病例增加。有时为了减少不良反应而修改免疫接种计划,
- 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典〕
药物名称吸附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典〕药物别名百白破英文名称DTP说 明注射液:0.5ml功用作用用于7岁以下儿童预防百日咳、白喉及破伤风的基础免疫接种。用法用量对象为3个月~6周岁儿童。肌注于臀部外上或上臂外三角肌。自3月龄至12月龄完成三针免疫,每针间隔4~6周。18~24月龄注射第4针。每次注射0.5ml注意事项(1)有癫痫、神经系疾患及有抽风史者禁用。发热及急性传染病(
- 减少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不良反应的合理方法
2004-8-415:25:05《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9年第22卷第1期 摘要本文概述了接种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DT)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建议。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疫苗接种计划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群众与医生对免疫计划的接受程度,而影响常规疫苗可接受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与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相关的安全性。以百日咳菌
- 《白喉全生集》:白喉证论
白喉证古书未载。而时医专目为疫证。谬矣。凡治病必先寻经络。次察寒热。次审虚实。三者既明。虽杂证百出。可一以贯之。如白喉证亦寒暑之不时。气血之不调所致。非六经之外别有一病也。焉有不审寒热虚实。而概指为疫者乎。经云。赤属热。白属寒。如所言则白喉只有寒而无热。其曰热者。亦从证而别之耳。若概指为疫。则只有热而无寒矣。于理安在。此其弊皆由不辨证不辨脉徒听时医之说。以人之性命。委诸无形之斧斤。予甚惜之。诵读之
- 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吸附精制白喉、破伤风二联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 本品系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经氢氧化铝吸附制成。用于经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全程免疫后儿童,以加强白喉、破伤风之免疫。 1精制类毒素 1.1精制白喉类毒素应符合《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4项的要求。 1.2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应符合《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制造及检定规程》中4项的要求。 2吸附剂的配制 见《吸
- 白喉
白喉 病名。见《时疫白喉捷要》。又名白缠喉、白菌。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常发于秋冬久睛不雨,气候干燥之季。《重楼玉钥》:“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症见咽喉疼痛,吞咽尤甚,继之一侧或两侧喉核(扁桃体)处出现白点,白点迅速蔓延,成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边界清楚有光泽之假膜,假膜迅速蔓延至悬雍垂及喉关内外,不易剥脱,若用力剥除,则易出血,迅即为新假膜所覆盖。假膜坚韧不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