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 概述
百部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八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Baibu Wan
3.2 标准编号
WS3-B-1735-91
3.3 处方
3.4 制法
以上二味,将小雌鸡蒸炖至熟烂,与百部粉混匀,干燥,再粉碎成细粉 ,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3.5 性状
本品为棕色的水丸;气微,味苦、微甘。
3.6 鉴别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蝉壳形、螺蛳形、矩圆形、棒槌形、 类圆形、肾形、类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大多凹凸不平,有的较小端稍尖突,直径 5 ~62μm,长约至72μm,脐点不明显,层纹隐约可见。横纹肌纤维呈不规则或长方形块片 ,淡黄色,表面具细密横纹。
3.7 检查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9g,一日2 次。
3.10 注意
忌生冷、辛辣食物。
3.11 贮藏
密封。
4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之百部丸
4.1 组成
百部三两,五味子、干姜、紫菀、甘草、桂枝各一两,升麻半两[1]。
百部根3两,升麻半两,桂心1两,五味子1两,甘草1两,紫菀1两,干姜1两。
4.2 制备方法
4.3 功能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之百部丸主治久新咳嗽,唾稠黏,气息不通,嗽有脓血,咽中腥臭,喘息有音[1]。
4.4 百部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至三丸,食后、睡前开水送下[1]。
每服3丸,日3次。以知为度。
4.5 用药禁忌
4.6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嗽不得息,明明是火逆为患,故用百部导之于下,升麻散之于上,姜、桂之辛以散火,五味之酸以敛津,紫菀、甘草既能治嗽,并可和血。
5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百部丸
5.1 组成
百部(炼干,炒)3分,麻黄(去节)3分,杏仁40个(去皮尖,微炒,煮35沸,焙干)。
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1]。
5.3 功能主治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百部丸主治感寒壅肺,咳嗽微喘[1]。
主治小儿肺寒壅嗽,微喘。
5.4 百部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至三丸,温水化下[1]。
6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百部丸
6.1 组成
百部8两(为细末),生地黄5斤(取汁,熬成膏)。
6.2 制备方法
上将地黄膏和百部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全生指迷方》卷四方之百部丸主治虚热咳嗽,畏热头眩,目赤脉数[1]。
主治咳嗽,恶热,脉疾,目赤,头眩。
6.4 百部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食后米汤送下[1]。
7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之百部丸
7.1 组成
百部(焙)半两,款冬花(去梗)半两,天门冬(切,焙)半两,贝母(去心)半两,桔梗(炒)半两,紫菀(去苗土)半两。
7.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方之百部丸主治咳嗽上喘,唾脓血,胸膈不利,咽喉肿痛。
7.4 百部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后、临卧甘草、乌梅汤送下。
8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方之百部丸
8.1 组成
百部(焙)半两,细辛(去苗叶)3两,贝母(去心)2两,甘草(炙)2两,紫菀(去苗土)2两,桂(去粗皮)2两,白术3两,麻黄(去根节)3两,五味子3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4两。
8.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方之百部丸主治产后咳嗽,连声不绝,痰涎壅盛。
8.4 百部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生姜、蜜汤送下,不拘时候。
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之百部丸
9.1 组成
天门冬(去心)1斤,杏仁(去皮尖,炒)6两,黄耆6两,百部根6两,瓜蒌根16两,紫苏22两,紫菀(去苗,洗)22两,马兜铃22两,黑参8两,肉桂(去粗皮)4两。
9.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3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之百部丸主治肺气不调,咳嗽喘急,胸膈烦闷,唇干口燥,面目浮肿,咽嗌不利,积久不愈,及咯唾脓血者。
9.4 百部丸的用法用量
10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方之百部丸
10.1 组成
百部2两,黄芩1两,桂心1两,五味子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紫菀1两(去苗土),干姜1两(炮裂,锉),生干地黄2两,茜根1两。
10.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方之百部丸主治咳嗽唾脓血。
10.4 百部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11 《实用中成药手册》方之百部丸
11.1 组成
百部粉、小雌鸡。
11.2 制备方法
水为丸,每袋重18g。
11.3 功效主治
《实用中成药手册》方之百部丸功在润肺,补虚羸,杀虫。主治骨蒸劳嗽,肺结核。
11.4 百部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9g,温开水送下,日2次。
11.5 用药禁忌
忌生冷、辛辣食物。
12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8.
古籍中的百部丸
- 《幼科折衷》:[下卷]五脏补泻之法论
嗽,羌活散主之。肾乘肺为实邪,憎寒而嗽,清利,百部丸主之。脾乘肺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参苓白术散主...
-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咳嗽门]五脏诸嗽(附论)
子锉水一斗同半夏煮至五升取出半夏薄切焙干)于绢百部丸(出指南方)治肺嗽恶热。百部(八两焙为末)生地...
- 《全生指迷方》:[卷四]咳嗽
恶寒脉浮紧,五味子煎主之。恶热脉疾,目赤头眩,百部丸主之。射干汤射干麻黄(去根节,各半两)五味子半...
-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二喘嗽门]咳嗽上气唾脓血(附论)
。竹叶二十片。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百部丸(出圣惠方)治咳嗽唾脓血。百部(二两)黄芩(一...
- 《婴童百问》:[卷之六]伤寒咳嗽伤风第五十四问
白散,痰多气喘,用金星丸利痰了,却服前药,后服百部丸、生犀散、天麻定喘饮,调理而安,冷症咳嗽,小青...
- 更多古籍中的百部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