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叶

目录

1 拼音

bái bèi yè

2 英文参考

gambleana spicebush root and leaf[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hitebackleaf mallotus leaf[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中医大辞典》·白背叶

白背叶为中药名,出自《岭南草药志》[1]

3.1 别名

白膜叶、叶下白[1]

3.2 来源及产地

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apelta (Lour.) Muell. -Arg.的叶[1]。分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1]

3.3 功能主治

消炎,止血[1]。主治化脓性中耳炎,煎液滴耳;新生儿鹅口疮,煎水抹患处;跌打扭伤,鲜叶捣敷;皮肤湿痒,煎水洗:外伤出血,研粉撒。[1]

3.4 药理作用

0.5%煎剂或浸剂能抑制钉螺活动[1]

4 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中医大辞典》·白背叶

白背叶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萧步丹《岭南采药录》记载的蔓荆子叶之别名[1]

4.1 别名

白背叶[2]

4.2 来源及产地

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 f.或蔓荆v. trifolia L.的叶或枝叶[2]。分布我国沿海各地和云南、江西[2]

4.3 性味

辛、苦,凉[2]

4.4 功能主治

消肿,止痛,止血[2]

1.治跌打损伤,头风,风湿痹痛[2]。煎服:3~9g[2]

2.捣敷治创伤出血,痈疮肿毒[2]

4.5 化学成分

蔓荆枝叶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莰烯和左旋蒎烯;还含苯酚、1,8-桉叶素及α-松油醇、桃叶珊瑚苷,穗花牡荆苷(Agnuside)、牡荆子黄酮、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锦葵花素-3,5-二葡萄糖苷、无羁萜等[2]。单叶蔓荆叶含挥发油,油中主含蒎烯;还含单叶蔓荆呋喃、牡荆子黄酮等[2]

5 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叶·《中医大辞典》·白背叶

白背叶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黄荆叶之别名[2]

5.1 别名

蚊枝叶、白背叶、姜子叶[3]

5.2 来源

马鞭草科植物黄荆 Vitex negundo L.的叶[3]

5.3 性味归经

苦,平[3]。入肺、大肠经[3]

5.4 功能主治

清热解表,化痰止咳,利湿解毒[3]

1.治感冒,中暑,呕吐,咳嗽咽痛,泄泻,痢疾,黄疸,疟疾,淋病[3]。煎服:9~30g[3]

2.煎水洗湿疹,皮炎脚癣;鲜叶捣敷治蛇、虫咬伤[3]

5.5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油中有α-蒎烯、β-丁香烯、桉叶素、柠檬烯、对聚伞花素等。还含桃叶珊瑚苷、穗花牡荆苷(Agnuside)、荭草素、异荭草素、牡荆定碱、对羟基苯甲酸、5-氧异酞酸、诺尼醇-葡萄糖(Gluco-nonitol)、维生素C、紫花牡荆素(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艾黄素、3,4-二羟基苯甲酸、β-谷甾醇等[3]

5.6 药理作用

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3]。黄荆叶还有抗基因毒性作用[3]。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有一定的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对实验性高血脂兔有降低血胆固醇作用[3]。异荭草素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

6 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的根及叶·《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背叶

6.1 拼音名

Bái Bèi Yè

6.2 别名

野桐、叶下白、白背木、白背娘、白朴树、白帽顶

6.3 来源

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以根及叶入药。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叶多鲜用,或夏、秋采集,晒干研粉。

6.4 性味

微苦、涩,平。

6.5 功能主治

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叶:消炎止血。外用治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6.6 用法用量

根0.5~1两;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敷患处。

6.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7 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中华本草》·白背叶

7.1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7.2 拼音名

Bái Bèi Yè

7.3 英文名

Leaf of Whitebackleaf Mallotus

7.4 别名

白鹤叶、白面戟、白面风、白桃叶。

7.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otus apelta (Lour.)Muell.Arg.[Ricinus apelta Lou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7.6 原形态

白背叶 直立灌木或小乔木,高1.5-3m。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8cm,密被白色星状毛;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或略呈心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上面绿色,被星状柔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白色,密被星状绒毛,有细密红棕色腺点;掌状脉3条。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不分枝或分枝的穗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被黄褐色绒毛;雄花簇生;具短梗或近无梗;萼3-6裂,裂片卵形,不等长,外面被密毛,内面有红色腺点。镊合状排列;无花瓣;花盘无腺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花药2室;雌穗状花序不分枝,顶生或侧生,略比雄花序短,约15cm,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无柄;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长3-4mm,外被星状绒毛;无花瓣;子房有软刺,刺上密生星状柔毛,3-4室,花柱3,短,基部连合,被皮刺及稠密星状毛。果序圆柱形,长2.5-15cm以上,直径2-3cm;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绒毛,软刺长2-6mm,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花期4-7月,果期8-11月。

7.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7.8 性状

性状鉴别 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圆卵形,长7-12cm,宽5-14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全缘或不规则3浅裂,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毛,有细密棕色腺点。气微,味苦、涩。

7.9 性味

味苦;性平

7.10 归经

肝;脾经

7.11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湿;止血。主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中耳炎;鹅口疮;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7.12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 ;或煎水洗。内服:煎汤,1.5-9g。

7.13 各家论述

1.《贵州草药》:止血,生肌,排石。

2.《贵州药植目录》:顺气宽中,消食止痛。

7.14 摘录

《中华本草》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2.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3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