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艾炷为艾炷之一种。以巴豆及艾绒制成。《北齐药方碑》:“疗瘘疮方:巴豆去皮,和艾作炷,灸疮。”
详见百科词条:巴豆艾炷 [ 最后修订于2015/5/22 8:18:57 共48字 ]
古籍中的巴豆艾炷如下:
- 《伤寒括要》:[卷下杂方凡五十六方]结胸灸法
黄连巴豆上二味和匀捏作饼子。装脐中。以艾炷如龙眼核大。灸之。轻者一炷。重者不过二三炷。热气透入。腹中作声。泄下恶物。立愈。《伤寒括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巴豆
色黄者为巴,有三棱色黑者为豆,小而两头尖者为刚子。云巴与豆可用,刚子不可用(杀人)。其说殊乖。盖紧小者是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峻利,雌者稍缓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况巴豆乎?【集解】《别录》曰∶巴豆生巴郡川谷。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颂曰∶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浓大,初生青色,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
- 《本草简要方》:[卷之六木部二]巴豆
主治。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荡涤脏腑。开通闭塞。治十种水肿。健胃。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杀虫。堕胎。为斩关夺隘之药。性烈不宜多用。用时宜慎。巴豆丸。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炙黄)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炙黄)捣丸小豆大。水下一丸。治水蛊。大腹动摇水声。皮肤色黑。以利为度。戒酒。又方。巴豆捣碎。抹唇齿间治一切中风霍乱。及中他毒。立即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服药不及。以此药涂之。药气渗入。即能吐利苏醒...
- 《金匮钩玄》:[卷第二]漏疮
须先服补药以生气血,即参、、术、归、芎为主,大剂服之。外以附子末唾和作饼如钱浓,以艾炷灸之。漏大艾炷亦大,漏小艾炷亦小。但灸令微热,不可令痛,干则易之。干研为末,再和再灸,如困则止。来日如前法再灸,直至肉平为效。亦有用附片灸,仍前气血药作膏药贴之。《金匮钩玄》元朱震亨公元1358年...
- 《外科十法》:[外科症治方药]茧唇
茧唇,唇上起泡如茧,初起即用小小艾炷灸之,贴以万金膏。《外科十法》清朱世杰公元1644~1911年...
- 《外治寿世方》:[卷二头]头风风眼
荞麦作钱大饼。贴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即见愈。《外治寿世方》清邹存检公元1644-1911年...
- 《针灸大成》:[卷九]灸阴毒结胸
巴豆十粒研烂,入面一钱,捣作饼子,实搽脐中心,上用艾炷如豆许,灸七壮,觉腹中鸣吼,良久自通利;次用葱白一束紧札,切作饼,灸令热,与熨脐下;更用灰火熨斗烙其饼,令生真气,渐觉体温热,即用五积散二钱,入附子末一钱,水盏半,姜枣加盐一捻,同煎至七分,温服,日并三两服,即汗自行而安。《针灸大成》...
- 《杨氏家藏方》:[卷第四秘涩方一十道]圣饼子
治小便不通。黄连末(半两)巴豆(半两,去壳不去油)上件同捣为膏,捻作饼子,大小浓薄如钱。先以葱汁拌盐,滴在脐内,次以饼子盖之,上用大艾炷于饼上,炙二、七壮,再换饼子重炙,以利为度。《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