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巴豆艾炷 (最后修订于2015/5/22 8:18:57)[共48字]
摘要:巴豆艾炷为艾炷之一种。以巴豆及艾绒制成。《北齐药方碑》:“疗瘘疮方:巴豆去皮,和艾作炷,灸疮。”......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艾炷
艾炷 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供灸治用。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作者:
- 艾炷灸
艾炷灸 艾灸法之一。即将艾炷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施灸时艾炷的大小、多少,应以疾病性质、病情轻重、施灸部位和患者年龄大小综合考虑。如初病体质强壮,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头面胸部不宜大炷多壮;腹部腰背则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四肢末端皮薄骨多,不可多灸;肩背和四肢皮厚肉多之处,多灸无妨。妇孺宜少;壮男可多等。作者:
- 巴豆混淆品——小巴豆(Xiaobadou)
巴豆混淆品——小巴豆(Xiaobadou) [来源] 大戟科(Eunhorbiaceae)植物小巴豆CrotontigliumL.var.xiaopadouY.T.ChangetS.Z.Huang的干燥果实。 [性状] 与巴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本品呈扁球形,较小,直径约1cm,表面浅黄色,密被星状毛。宿萼裂片长约3mm,不向外反抗。果皮较薄,内面淡黄色。种子也较小,长6~8mm,宽5~6m
- 巴豆饼灸
巴豆饼灸 针灸学名词。系间接灸的一种。《针灸大成》灸阴毒结胸:“巴豆十粒研烂,入面一钱,捣作饼子,实搽脐中心,上用艾炷如豆许,灸七壮。觉腹中鸣吼,良久自通利。”《类证普济本事方》治结胸:“巴豆十四枚,黄连七寸和皮用,捣细末,用唾津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作者:
- 巴豆贴敷法可以治疗面瘫吗?
巴豆,味辛性热,有毒,药理研究:含有巴豆油,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服用20滴巴豆油,可使口腔及胃肠粘膜烧伤以致死亡。 外用巴豆油刺激皮肤发红,可迅速发展为脓疮,甚至坏死,此法属中医灸法之天灸疗法。具体方法简介如下: (1)取巴豆、乳香、没药、蓖麻仁、冰片、麝香制成软膏,贴于患侧太阳穴,三天一次,一般1~5次,有效率达95%。 (2)取巴豆1粒(去油),斑蟊1只(去头足),麝香0.2g,
- 巴豆贴脐法
巴豆贴脐法 水肿的外治法。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用巴豆、水银粉、硫黄,共研匀成饼,先用新棉一片,包药,贴脐上,外用纱布缚约一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去药。食粥调补止泻。适用于湿盛,水肿腰以下为重,或男儿阴囊皆肿,兼有腹痛者。作者:
- 巴豆毒素
[中文名称]巴豆毒素[英文名称][别 名][化学名称][分子式][分子量][物理性质][成分分类][药理作用]1.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巴豆毒素能影响延长因子1和2与核蛋白体的相互作用,抑制氨酰基位上新肽的形成,阻碍移位反应,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2.对血液的作用巴豆毒素对红细胞的作用,种属差异较大。对人、马、豚鼠及猫的红细胞几乎没有作用,但能溶解兔、猬、猪、蛇、鸡的红细胞。对牛、羊、猪、蛙血细胞有
- 巴豆环氧素
[中文名称]巴豆环氧素[英文名称]Crotepoxide[别 名][化学名称]Crotepoxide[分子式][分子量][物理性质]针状结晶(甲醇),UV:274(1050),281(860)IR:5.71,5.78,6.24,7.87,8.20,9.00[成分分类][药理作用]抗癌[毒 性][不良反应][用 途][成分来源]大戟科植物长穗巴豆的果实,胡椒科植物细叶青萋藤.作者:自动采集
- 巴豆
中药名称巴豆拼音名Badoushuang英文名SEMENCROTONISPULVERATUM来源本品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性状本品为粒度均匀、疏松的淡黄色粉末,显油性。鉴别 取本品,照巴豆鉴别项下的方法试验,显相同的反应。炮制 生巴豆去皮取净仁。制法 取净巴豆仁,照制霜法(附录ⅡD)制霜,或取仁碾细后,照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脂肪油含量,加适量的淀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规定,混匀,即得。含量测
- 巴豆中毒
巴豆中毒 病名。因服用巴豆过量出现中毒症状。症见口咽热痛,面赤,五心烦热,剧烈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致昏迷,黄疸,肾脏损害,甚至休克死亡。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收载解巴豆毒的药物,有黄连汁、菖蒲汁、甘草汁、葛根汁、白药子、黑豆汁、生藿汁、芦荟、冷水、寒水石等。作者:
- 近琴巴豆醇E
[中文名称]近琴巴豆醇E[英文名称]PlaunolE[别 名][化学名称]1,7-Ethano-1H,10H-furo[3,4-I]benzopyran-3(5H)-one,7-[2-(3-furanyl)-2-hydroxyethyl]-6,6a,7,8-tetrahydrox-5,8-dihy-droxy-11-methylene-,[1R-(1α,5α,6aα,7α,(S*),8β,10a
- 近琴巴豆醇C
[中文名称]近琴巴豆醇C[英文名称]PlaunolC[别 名][化学名称]Sriro[furan-3(2H,6‘-[6H]naphtho[1,8-bc]furan]-2,2‘(4‘H)-dione,5-(d-furanyl)-4,5,5‘,5‘a,7‘8‘8‘a,8‘b-octahydro-4‘-hydroxy-8‘b-(hydroxymethyl)-7‘-methylene-[4‘S-[4‘α
- 巴豆
雷公云∶凡使,巴之与豆及刚子,须在子细认,勿误用,杀人。巴颗小、紧实、色黄;豆即颗有三棱、色黑;若刚子,颗小似枣核,两头尖。巴与豆即用,刚子勿使。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可煮巴、豆了,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麻油各七合,尽为度。作者:
- 巴豆(Badou)FructusCrotonis
巴豆(Badou)FructusCrotonis [来源] 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巴豆CrotontigliumL.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状] 卵形或长圆形,有三钝角,长17~20mm,宽13~15mm。表面棕黄或灰黄色,近无毛或被极少的星状毛,粗糙,具小颗粒状突起。顶端残存有花柱塞,3裂状,基部有长3~5mm的连萼果梗,被星状毛。宿萼裂片长约2mm,向外反折,被星状毛,
- 巴豆
巴豆 巴豆 FructusCrotonis (英)CrotonFruit 别名 巴仁、江子、巴果、红子仁。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tigliumL.的果实。 植物形态 常绿小乔木。树皮深灰色,平滑,幼枝绿色,疏生星状毛。叶互生,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2cm,宽3~7cm,先端长尖,边缘有细齿,近基部有2腺体,两面疏生星状毛基出3脉。花小,单性同株;总状花序顶生,雄花在上
- 近琴巴豆醇D
[中文名称]近琴巴豆醇D[英文名称]PlaunolD[别 名][化学名称]1,7-Ethano-1H,10H-furo[3,4-I]benzopyran-3(5H)-one,7-[2-(3-furanyl)-2-hydroxyethyl]-6,6a,7,8-tetrahydrox-5,8-dihy-droxy-11-methylene-,[1R-(1α,5α,6aα,7α,(S*),8β,10a
- 近琴巴豆醇B
[中文名称]近琴巴豆醇B[英文名称]PlaunolB[别 名][化学名称]Spiro[furan-3(2H).6‘-[6H]naphtho[1,8-bc]furan]-2,2‘(4‘H)-dione,5-(3-furanyl)-4,5,5‘,5‘a,7‘,8‘,8‘a,8‘b-octahydro-8‘b-(hydroxy-methyl)-7‘-methylene-,[5‘aS-[5‘aα,6‘β
- 邱志济妙用巴豆炭等治疗慢性腹泻经验
家父邱志济业医三十五载,临床经验颇丰,先后发表特色学术论文98篇。擅长使用峻猛有毒中药治疗疑难杂症。今整理其妙用巴豆炭为主,治疗各种慢性腹泻的制药和治疗经验,以飧同道。1 巴豆炒炭创新法巴豆炭止泻,古有记载:王好古之《汤液本草》云:“炒去烟,令紫黑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泻,世所不知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巴豆条下,赞其发千古之秘;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酒过伤节”中“神应丸”下亦言及合杏仁同妙至黑烟
- 《普济方·针灸》:[卷三针灸门]艾炷大小法
千金方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云。小儿七日以上周年已还。不过七壮。炷如雀粪)。明堂下经云。凡灸。欲艾炷若根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气不能远达。病未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支则艾炷欲其小。明堂上经乃云艾炷根据竹筋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线。但令当脉灸之。如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内疝瘕癖块伏梁气等。惟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支。则但去风邪而已。如巨阙鸠
- 《针灸聚英》:[卷三]艾炷大小
千金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艾炷根据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中疝瘕癖伏梁气等。惟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则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热。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七炷。只根据竹箸头大。但令正当脉灸之。艾炷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如头上
- 《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二]艾炷大小
千金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云。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不过七壮。炷如雀粪。)明堂下经云、凡灸欲艾炷根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即火气不能远达。病未能愈。则是艾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尔。至明堂上经乃云、艾炷根据小竹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内疝瘕癖块伏梁气等。惟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则但去风邪而已。如巨阙
- 《针灸逢源》:[卷三群书汇粹]艾炷大小先后
明堂曰。灸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不愈则是灸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又曰。艾炷根据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如腹胀疝瘕。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炷。如巨阙鸠尾。当脉上灸之。不过四五壮。艾炷宜小。若艾炷大而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头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外台云。人年三十以上灸头不灸三里
- 《针灸集成》:[卷一]作艾炷法
艾炷根下广三分长亦三分若减此则不覆孔穴不中经脉火气不行亦不能除病强壮人亦可稍增令大小儿则可如小麦大或如雀粪大(局方)○艾炷根据小竹箸头作之其病脉粗细状如巨线但令当脉灸之艾炷虽小亦能愈疾如腹内疝瘕癖气块伏梁等疾惟须大艾炷也(入门)《针灸集成》清·同治十三年廖润鸿公元1874年
- 《痰火点雪》:[卷四]论艾炷大小
黄帝曰∶灸不分三。是谓徒炷务大也,小弱也,乃小作之。凡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过壮炷如雀粪大。经曰∶凡灸,欲艾炷根下广三分,使正气不能远达,病未能愈,则是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但去风邪而已。《痰火点雪》明龚居中公元1368-1644年
- 《严氏济生方》:[诸虚门劳瘵论治]艾炷大小法∶
凡艾炷须令脚根足三分,若不足三分,恐覆孔穴不备,穴中经脉火气不行,即不能抽邪气引《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 《苏沈良方》:[卷第一]艾炷大小法
凡艾炷,须令脚跟足三分。若不足三分,恐覆孔穴。不备穴中经脉,火气不行,即不能抽邪《苏沈良方》北宋沈括及苏轼撰公元960-1127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七针灸直指]艾炷大小
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未能愈,则是灸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艾炷根据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胀、疝瘕、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而已,大宜大炷。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七壮,
- 《针灸大成》:[卷九]艾炷大小
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如雀粪。《明堂下经》云∶凡灸欲炷下广三分,若不三分,则火气不达,病未能愈,则是灸炷欲其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经》乃曰∶艾炷根据小箸头作,其病脉粗细,状如细线,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胀、疝瘕、癖、伏梁气等,须大艾炷。故《短剧》曰∶腹背烂烧,四肢但去风邪而已,不宜大炷。如巨阙、鸠尾,灸之不过四五壮
- 《针灸大全》:[卷之六]论艾炷大小
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也乃小作之。凡小儿七日以上,周年以还,炷欲大,惟头与四肢欲小耳,但去风邪而已。《针灸大全》明·正统四年徐凤公元1439年
-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巴豆
色黄者为巴,有三棱色黑者为豆,小而两头尖者为刚子。云巴与豆可用,刚子不可用(杀人)。其说殊乖。盖紧小者是雌,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雄者峻利,雌者稍缓也。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况巴豆乎?【集解】《别录》曰∶巴豆生巴郡川谷。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颂曰∶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浓大,初生青色,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
- 《本草简要方》:[卷之六木部二]巴豆
主治。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荡涤脏腑。开通闭塞。治十种水肿。健胃。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杀虫。堕胎。为斩关夺隘之药。性烈不宜多用。用时宜慎。巴豆丸。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炙黄)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炙黄)捣丸小豆大。水下一丸。治水蛊。大腹动摇水声。皮肤色黑。以利为度。戒酒。又方。巴豆捣碎。抹唇齿间治一切中风霍乱。及中他毒。立即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服药不及。以此药涂之。药气渗入。即能吐利苏醒
- 《药征续编》:[卷下巴豆]品考
巴豆带壳者良,是唯一品,无有伪品。宋王硕曰∶巴豆不压油而用之,巴豆之功,多在于油也。王硕者,能知巴豆之功者也。《药征续编》
- 《惠直堂经验方》:[附急救门]解巴豆毒
凡中此毒。口渴面赤。五心烦热。泄痢不止。冷粥一碗。服下即止。《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证类本草》:[卷第十四]巴豆
\r巴豆\pd352.bmp\r味辛,温,生温熟寒,有大毒。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杀斑蝥毒。可练饵之,益血脉,令人色好,变化与鬼神通。一名巴椒。生巴郡川谷。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芫花为之使,恶草,畏大黄、黄连、藜芦。)陶隐居云∶出巴郡。似大豆,最能泻人,新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全参卷四十木部]巴豆
性之急速,兼辛温之走散,故能入肠胃而荡涤一切有形积滞之物,祛暑湿温疟之邪,然性热大毒,必损真阴,故曰不利丈夫阴,但云又能止泻。《别录》又云“∶炼饵之,能益血脉。”恐未确也。宜去心及膜火焙研细去油用。巴豆一名巴椒。反牵牛,破瘕结聚,留饮痰癖,大腹水胀,温疟寒热,荡涤脏腑,开通闭塞,除鬼毒蛊疰,杀虫,疗女人月闭烂胎,有荡涤攻击之能,诚斩关夺门之将。凡资治病,缓急宜分,急攻为通利水谷之方,去尽皮心膜油,
- 《神农本草经赞》:[卷三下经]巴豆
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一名巴叔。生川谷。如菽如豆。蜀栈凌云。棱尖雄辨。细紧雌分。房开双瓣。线起纵纹。疗牛肥鼠。物性偏欣。李时珍曰。此物出巴蜀。形如菽豆故名。有棱及两头尖者是雄。紧小者是雌。用之得宜。皆有功效。苏颂曰。木高一二丈。五六月结实作房。一房有二瓣。或一子或三子。戎州出者壳上有纵纹。隐起如线一道至二三道。牛经。巴豆研油灌之。疗牛疫。陶弘景曰。鼠食之肥。物性相耐如此。《神农本草经赞》
- 《本草图经》:[木部下品卷第十二]巴豆
\r巴豆\ph361.bmp\r,出巴郡川谷,今嘉、眉、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浓大,初生青,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至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六月结实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黄白,类白豆蔻,渐渐自落,即收之;一房有三瓣,一瓣有实一粒,一房共实三粒也。戎州出者,壳上有纵纹,隐起如线,一道至两三道。彼土人呼为金线巴豆,最为上等,它处亦稀有。《本草图经》宋
- 《神农本草经》:[卷三下经]巴豆
、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张,荡炼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御览》作鬼毒邪注),杀虫鱼。一名巴叔(占作椒,《御览》作菽)。生川谷。《吴普》曰∶巴豆,一名巴菽,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氏∶主温热寒。叶如大豆。八月采(《御览》)。《名医》曰∶生巴郡,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案∶《广雅》云∶巴菽,巴豆也。《列仙传》云∶元俗
- 《炮炙大法》:[木部]巴豆
(凡使巴之与豆及刚子须在仔细认勿误用杀人巴颗小紧实色黄豆颗有三棱黑色刚子颗小似枣核两头尖巴与豆即用刚子勿使凡修事巴豆敲碎去油净用白绢袋包甘草水煮焙干或研膏用每修事一两以酒麻油各七合尽为度为疮疡敷药须炒黑存性能去瘀肉生新肉有神芫花为之使得火良恶蓑草牵牛畏大黄藜芦黄连芦笋酱豉豆汁冷水)《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秘涩第六]巴豆丸
主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便不通方。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欲取吐下者,服二丸。《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本草乘雅半偈》:[第六帙]巴豆
研膏用。芫花为之使。畏大黄、黄连、芦笋、菰笋、藜芦、酱、豉、冷水,得火良,恶草,与牵牛相反。中其毒者,冷水、黄连、大豆汁解之。【】曰∶巴,蛇名。许氏云∶巴蛇吞象,捷取巧嗜,糜溃有形,性之至毒者也。谓巴豆之荡练脏腑,开通闭塞,毒烈之性相类尔。故可对待阴凝至坚,结聚留癖。先人博议云∶荡则龆龀不存,练则瑕疵尽净,苟非阳气消沮,形如死灰者,未免流毒不辜,慎之。《本草乘雅半偈》明卢之颐公元1368-1644
- 《吴普本草》:[草木类]巴豆
《御览》卷九百九十三一名巴菽。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氏∶生温熟寒。叶如大豆。八月采。《吴普本草》魏晋吴普公元420年—589
- 《本草蒙筌》:[卷之四木部]巴豆
\r巴豆\pj319.bmp\r味辛、气温、生温熟寒,性烈。浮也,阳中之阳。气薄味浓,体重而降。有大毒。生自巴郡,一名巴椒。反牵牛,恶草。忌芦笋酱豉冷水,畏大黄藜芦黄连。得火为良,芫花为使。八月收采,连壳阴干。有荡涤攻击之能,诚斩关夺门之将。凡资治病,缓急宜分。急攻为通利水谷之方,去净皮心膜油生用;缓治为消摩坚积之剂,炒令烟尽黄黑熟加。(一说∶炒令黄黑似为太过,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佳。)
- 《得配本草》:[卷七木部]巴豆
一名刚子得火良。芫花为之使。畏大黄、藜芦、黄连、芦笋、酱豉、豆汁、冷水。恶蓑草、牵牛。辛,热,有毒。刚猛之性,走气溃坚。荡涤肠胃之积滞,驱除脏腑之阴霾,片刻间靡不奏效。得杏仁,治积滞泄痢。得硼砂、杏仁、牙皂,水丸服,治痰哮。燃灯吹灭,以烟熏鼻,治不去膜伤胃,不去心伤肾。炒熟,令烟尽至黑色,去油极尽用。用之不当,脏腑溃烂。中其毒,绿豆汁解之。《得配本草》清严西亭公元1644-1911年
- 《奇方类编》:[卷下急治门]中巴豆毒
煎黄连汁服之,即解。《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本草崇原》:[卷下本经下品]巴豆
气味辛温,有毒。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大腹,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疰邪物,杀虫鱼。(巴豆出巴郡川谷,今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似樱桃而浓大,初生青色,后渐黄赤,至十二月叶渐凋,二月复渐生,四月旧叶落尽,新叶齐生,即花发成穗,微黄色,五六月结实作房青色,七八月成熟而黄,类白豆蔻,渐渐自落乃收之,一窠有三子,子为金线巴豆,最为上品。)巴豆
- 《奇效简便良方》:[卷四中毒急救]中巴豆毒
绿豆浓煎汤冷服。《奇效简便良方》
- 《药征续编》:[卷下巴豆]互考
走马汤、备急圆、九痛丸三方,皆不载诸本论,而载诸《金匮要略》,盖脱误矣!走马汤证曰∶中恶。又曰∶通治飞尸鬼击病。《千金方》走马汤证曰∶治肺脏飞尸鬼注,因名曰飞尸走马汤。九痛丸证曰∶兼治卒中恶。备急圆证曰∶若中恶客忤,停尸卒死者。按上三方证,曰飞尸、曰鬼注、曰鬼击、曰中恶、曰客忤、曰停尸,皆是晋唐医人之所附会,而决非仲景之意,又非疾医家之言。古者巫医并称,故后世遂以巫者之言,混于医事,实晋唐医人之所
-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九]麝香巴豆
泻痢胡黄连黄连苦楝子白芜荑仁(去油炒半两秋初日三分)干蟾头(洗别末一分)麝香(一(重校定此方内大胡黄连等三味无分两此方钱氏方亦载之纳胡黄连黄连苦楝子各用一两)上将先四味为末以猪胆汁和为剂每一胡桃大入巴豆仁一个置其中用油单一重裹之蒸熟去巴豆日进大青膏治惊风热天麻(一分)白附子(生一钱半)蝎尾(半钱)朱砂(一字)青黛(一钱)麝香(一字)乌上同再研细入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儿粳米大同牛黄膏
- 《要药分剂》:[卷六泻剂上]巴豆
。阴也。芫花为使。畏大黄、黄连、藜芦、冷水。【主治】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胀。能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金疮脓血【归经】入胃大肠二经。为斩关夺门之品。(兼燥剂能开窍宣滞)【前论】丹溪曰。巴豆去胃中寒积。无寒积者勿用。海藏曰。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泻。与大黄同用。泻火反缓。为其性相畏也。【禁忌】经疏曰。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不得已急症。亦须炒熟。压令油极净。入《要药分剂》
-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七]巴豆三百十二
气,消肿杀虫。解寒热之温疟,止心腹之急痛。乃斩关夺门之将,有健脾开胃之能。生巴郡山谷。八月采实。嘉州、眉州、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如樱桃而浓大,花发成似大枫子壳而脆薄,子及仁似海松子。一切积滞,巴豆一两、蛤粉二两、黄柏二两,丸绿豆大,每五丸水下。(验方第一。)食疟积疟,巴豆去心二钱、皂角二钱,丸豆大,每冷水下一丸。(第二。)积滞泻痢,腹痛里急,巴豆、杏仁各四十九粒,去皮心烧末,熔蜡丸约绿豆大,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