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林诱发性哮喘

目录

1 概述

由于应用某些药物而引起哮喘发作,称为药物诱发哮喘 (drug-induced asthma,DIA),包括无哮喘病史的患者应用某些药物后引起哮喘发作以及哮喘患者由于应用某些药物而诱发哮喘发作或使哮喘加剧。药物性哮喘中最常见的是阿司匹林诱发哮喘(aspirin-induced asthma,AIA)。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好发于中年女性,少见于儿童。其典型症状是服药30min~2h 内出现结膜充血、流涕、颜面及胸部皮肤潮红、热疹、恶心、呕吐、腹泻、偶有荨麻疹,同时伴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呼吸停止。一旦怀疑哮喘病人为药物性哮喘则立即停用可疑的致喘药物,同时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等处理,并酌情给予抗组胺药,β受体激动药,静滴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重症哮喘应及早进行机械辅助通气。预防DIA 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再次应用这类药物。

据国外统计,DIA在哮喘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5%,其中,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占77%;而AIA占NSAIDs诱发哮喘中的2/3,占所有DIA的50%。引起DIA的药物。

1.非甾体类消炎药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

2.抗生素  青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氨苄、多黏菌素B、新霉素、链霉素、四环霉素、氯霉素、磺胺类、灰黄霉素、螺旋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呋喃妥因。

3.麻醉剂及肌松剂  溴化潘可罗宁、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可卡因。

4.β受体阻断剂  普萘洛尔(心得安)、普拉洛尔(心得宁)、噻吗洛尔(噻吗心安)。

5.含碘造影剂  甲基葡胺及其他所有含碘造影剂。

6.类固醇激素  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丙酸倍氯米松。

7.蛋白类制剂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多种疫苗和抗毒素血清制品、脑垂体后叶提取物、胰岛素。

8.胆碱制剂  乙酰胆碱、醋甲胆碱(乙酰甲胆碱)、琥珀酸胆碱、新斯的明、加兰他敏、毛果芸香碱。

9.抗胆碱药  阿托品、山莨菪碱。

10.降压药  利舍平、甲基多巴、胍乙定。

11.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洋地黄、胺碘酮(乙胺碘呋酮)。

12.抗凝药  双嘧达莫(潘生丁)。

13.三环类抗抑郁药  氯丙嗪、阿米替林。

14.驱虫药  哌嗪(驱蛔灵)、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吡喹酮、戊脘脒。

15.组胺类药物  组胺、倍他司汀(抗眩啶)。

16.其他  避孕药、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染料。

2 疾病名称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

3 英文名称

aspirin-induced asthma

4 别名

阿斯匹林诱发性哮喘

5 分类

呼吸科 > 气流阻塞性疾病 > 支气管哮喘

6 ICD号

J45.1

7 流行病学

1911年Gilbert首次记载了对于阿司匹林特异性反应可引起哮喘急性发作,药物性哮喘中最常见的是阿司匹林诱发哮诱发哮喘(aspirin-induced asthma,AIA)。据国外统计,DIA在哮喘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0.5%,其中,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占77%;而AIA占NSAIDs诱发哮喘中的2/3,占所有DIA的50%。

8 病因

有鼻炎(10%)、鼻息肉(72%)、鼻黏膜肥厚(81.2%)的病史,患者因上感、痛经,而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哮喘。

9 发病机制

9.1 AIA的发病机制

阿司匹林诱发哮诱发哮喘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较为公认与环氧化酶/5-脂氧合酶失平衡有关。阿司匹林优先阻断环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的生成;但阿司匹林不阻断5-脂氧合酶,大量未能被环氧化酶利用的花生四烯酸底物则通过脂氧合酶生成大量的白三烯(LTC4、LTD4、LTE4),后者是强有力的支气管收缩剂和促分泌素,此为“shunting假说”。支持该学说的研究结果为:①AIA患者鼻分泌物、尿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白三烯的含量增高。②预先给予白三烯受体拮抗药能部分甚至全部阻止阿司匹林诱发的哮喘。

9.2 其他药物诱发哮喘的发病机制

(1)变态反应:抗生素和含碘造影剂诱发哮喘的机制为特异性IgE抗体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麻醉剂和肌松剂的作用机制亦属于此,但它们亦可直接引起非IgE介导的组胺释放。

(2)正常药理作用:β受体阻断剂、胆碱制剂、组胺类药物因其本身正常的药理作用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3)活化补体系统:含碘造影剂除通过变态反应引起DIA外,还可通过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补体系统,从而释放过敏反应毒素而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支气管痉挛。

(4)药物对呼吸道黏膜的局部刺激:各种粉剂如乙酰半胱氨酸(痰易净)、垂体后叶粉、色甘酸钠粉剂,在吸入时可对气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而引起平滑肌痉挛。

(5)结构相似学说:许多诱发哮喘的药物分子结构中均有类似的苯环结构,这种结构可引起支气管痉挛。

(6)乙酰化理论:一些药物可通过乙酰化作用使体内某些蛋白质变性,这种变性的蛋白质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引起变态反应。

(7)增加内源性腺苷浓度:双嘧达莫(潘生丁)能阻断内源性腺苷的摄取,使其水平增高,而腺苷是支气管的强烈收缩剂。

10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临床表现

阿司匹林诱发哮诱发哮喘好发于中年女性,少见于儿童。其典型症状是服药30min~2h内出现结膜充血、流涕、颜面及胸部皮肤潮红、热疹、恶心、呕吐、腹泻、偶有荨麻疹,同时伴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呼吸停止。这类患者治疗反应较差,故一旦发作,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引起高度重视。若鼻息肉、阿司匹林过敏和哮喘合并存在,则称为阿司匹林哮喘三联症(Samter’s Syndrome)。

11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并发症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呼吸暂停。

12 实验室检查

支气管肺泡灌洗  AIA患者鼻分泌物、尿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白三烯的含量增高。

13 辅助检查

如临床特征符合本病,但病史不确切的可进行激发实验。

14 诊断

药物诱发哮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有明确的用药史。

2.用药后数分钟至数天出现哮喘发作。

3.因变态反应所致的哮喘者除呼吸道症状外还有全身过敏反应表现。

4.停药后给予相应治疗能使大多数哮喘缓解。

5.既往用此药有类似发作,或下次再用此药或同一类药物时可再次出现哮喘发作。

根据以上特点,不难作出药物诱导哮喘的诊断。对于怀疑此病,但病史不确切者,可进行激发试验。阿司匹林激发试验可能诱发严重的支气管痉挛,有一定危险,故必须由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在作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其他抢救准备的条件下实施。其具体做法是在3天内从3mg或30mg小剂量开始口服阿司匹林,服药3h后测定肺功能,若FEV1下降≥20%则为阳性。若阴性,则继续口服60mg,100mg直至600mg。为缩短试验时间,可进行赖氨酸-阿司匹林吸入试验:在350min内每间隔45min吸入11.25~360mg/ml的赖氨酸-阿司匹林,每次4喷。此方法较口服简便易行、时间短且更安全。

15 鉴别诊断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应与心源性哮喘、变异性哮喘相鉴别。

16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治疗

药物诱发哮喘总的治疗原则:一旦怀疑哮喘病人为药物性哮喘则立即停用可疑的致喘药物,同时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等处理,并酌情给予抗组胺药,β受体激动药,静滴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若患者是因类固醇激素诱发的哮喘则不用),对重症哮喘应及早进行机械辅助通气。预防DIA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再次应用这类药物。

对于AIA,急性病例按上述原则处理,慢性病例可口服或吸入糖皮质激素。若合用抗组胺药和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酮替芬可减轻症状、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白三烯受体拮抗药和5-脂氧合酶抑制药亦有一定疗效。对于无法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的患者,可进行阿司匹林脱敏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口服阿司匹林20mg,2h后口服40mg,以后每隔2h增加40mg直至160mg,给药过程中严密观察症状、体征及肺功能的变化,如无反应可每天服用最终剂量。脱敏后患者仍应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以保持脱敏效果。此项治疗可使大多数患者在每天口服325~650mg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不发作哮喘,并使其对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发生交叉脱敏。对于合并有鼻窦炎、鼻息肉的AIA患者,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亦有助于控制AIA。

17 预后

阿司匹林哮喘严重者大汗淋漓、端坐呼吸、口唇发紫,最严重者可因休克、窒息而死亡。

18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预防

对于无法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的患者,可进行阿司匹林脱敏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口服阿司匹林20mg,2h后口服40mg,以后每隔2h增加40mg直至160mg,给药过程中严密观察症状、体征及肺功能的变化,如无反应可每天服用最终剂量。脱敏后患者仍应每天服用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以保持脱敏效果。此项治疗可使大多数患者在每天口服325~650mg阿司匹林的情况下不发作哮喘,并使其对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发生交叉脱敏。对于合并有鼻窦炎、鼻息肉的AIA患者,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亦有助于控制AIA。

19 相关药品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氨基比林、安乃近、保泰松、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氨苄、黏菌素、多黏菌素B、新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磺胺、灰黄霉素、螺旋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呋喃妥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可卡因、普萘洛尔、噻吗洛尔、氢化可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倍氯米松、胰蛋白酶、糜蛋白酶、醋甲胆碱、新斯的明、加兰他敏、毛果芸香碱、阿托品、山莨菪碱、甲基多巴、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洋地黄、胺碘酮、双嘧达莫、氯丙嗪、阿米替林、哌嗪、乙胺嗪、吡喹酮、组胺、倍他司汀、氧、乙酰半胱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色甘酸钠、腺苷、赖氨酸、酮替芬

20 相关检查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岛素、胱氨酸、赖氨酸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