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林

目录

1 拼音

ā sī pǐ lín

2 英文参考

aspirin

3 概述

阿斯匹林是人类常用的具有解热和镇痛等作用的一种药品,它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复方阿斯匹林由阿斯匹林、非那西汀和咖啡因三种药物组成。因为这三种药的拉丁文字头分别为A,P,C,所以又叫APC。

4 阿司匹林的发明

公元前三四百年前,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分。

1827年,英国科学家拉罗克斯首先发现柳树皮含有一种叫水杨忒的物质。1853年,德国化学家杰尔赫首次合成水杨酸盐类的前身-纯水杨酸。它具有退热止痛作用,但毒性大,对胃有强烈的刺激。

1897年,另一位德国化学家霍夫曼为解除父亲的风湿病之苦,将纯水杨酸制成乙醚水杨酸,这即是沿用至今的阿斯匹林。它保持了纯水杨酸的退热止痛作用,毒性和副作用却大为降低。

1899年,德国化学家拜尔创立了以工业方法制造阿斯匹林的工艺,大量生产阿斯匹林,畅销全球。

至今,阿斯匹林仍是一种使用广泛、疗效肯定的药物。

5 阿斯匹林药品说明书

5.1 别名

阿司匹林;阿斯匹林;醋柳酸 ,乙酰水杨酸,拜阿司匹灵加维C;拜阿司匹灵咀嚼片;巴米尔 ,醋酰水杨酸

5.2 外文名

Acetylsalicylic Acid ,AAS, Acesal, ASA, Caprin, Isopyrin

5.3 适应症

1.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为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首选药,可迅速缓解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对急性风湿热伴有心肌炎者,可与皮质激素合用。 2.用于痛风。 3.预防心肌梗塞、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等。 4.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病(有效率90%以上)。 5.粉末外用,可治足癣。

5.4 用量用法

1.解热镇痛:每次口服0.3~0.6g,1日3次,或需要时服。 2.抗风湿:每次0.5~1g,1日3~5次。口服时宜嚼碎,并可与碳酸钙或氢氧化铝或胃舒平合用,以减少对胃刺激。1个疗程为3个月左右。小儿1日每千克体重0.1g,分3次服,前3日先服半量,以减少反应。 3.预防心肌梗塞、动脉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每日1次,每次0.3g;预防暂时性脑缺血,每次0.65g,1日2次。 4.治疗胆道蛔虫病:每次1g,每日2~3次,连用2~3日。当阵发性绞痛停止24小时后即停药,然后再行常规驱虫。 5.治疗X线照射或放疗引起的腹泻:每次服0.6~0.9g,每日4次。 6.治疗足癣:先用温开水或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患处,然后用本品粉末撒布患处,一般2~4次可愈。

5.5 注意事项

1.年老体弱或体温在40℃以上者,解热时宜用小量,以免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解热时应多喝水,以利排汗和降温,否则因出汗过多而造成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或虚脱。 2.有时可见恶心、呕吐等。口服较大量(1日3g以上)可刺激胃,破坏胃粘膜屏障而引起胃出血,并由于使凝血酶原减少导致全身出血倾向,如同服维生素K(每日2~4mg)则可防止。 3.特异体质者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过敏反应,其中哮喘最多见(约占2/3),故哮喘病人慎用。 4.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应慎用或不用,如需用应与抗酸药(如胃舒平或三矽酸镁)同服,或应用肠溶片。 5.饮酒前、后不可服本品,因可损伤胃粘膜屏障而致出血。 6.长期大量服用或误服大量,可引起急性中毒,其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力减退、呕吐、大量发汗、谵妄,甚至高热、脱水、虚脱、昏迷而危及生命。 7.与其他水杨酸类药物、双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磺胺类、降血糖药、巴比妥类、苯妥英钠、甲氨蝶呤等合用时,可增强它们的作用及毒性。 8.因糖皮质激素有刺激胃酸分泌、降低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对胃酸的抵抗力,故与本品合用可能使胃肠出血加剧。 9.本品与氨茶碱或其他碱性药(如碳酸氢钠)合用,可促进本品的排泄而降低疗效。 10.本品使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的血药浓度明显降低,二者不应合用。 11.可引起胎儿异常,妊娠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5.6 规格

片剂:每片0.025g; 0.05g;0.1g;0.2g;0.3g;0.5g。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