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勒维

目录

1 拼音

ào tuō ·lè wéi

2 注解

奥托·勒维(Otto Loewi,1873年6月3日-1961年12月25日),奥地利-德国-美国药理学家。他与亨利·哈利特·戴尔一起因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而获得193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原因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的相关发现”

"for their discover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transmission of nerve impulses"

4 奥托·勒维生平

奥托·勒维(Otto Loewi)生于1873年。1891年就读于慕尼黑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当时斯特拉斯堡归属德国)学习医学专业。不过,起先除了对解剖学感兴趣外,其它课程他几乎都不去听课,而是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他的哲学问题,直到1894他才开始逐渐对医学感兴趣。1896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不久便成为一名医生。在医院工作期间,Loewi看到当时的肺炎和重症结核病患者几乎无药可治,只有等死,他深受震撼,于是决心转向基础医学研究,特别是药理学。

对Loewi来说,1902年是重要的一年。他在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London,UCL)的Ernest Starling实验室度过了几个月。在那里他与Starling的连襟,William Bayliss一起工作。也就在这个实验室他第一次遇到1936年与他一起共享诺贝尔奖,他终生的朋友Henry Dale。还遇到了Thomas Renton Elliott,他就是发现刺激交感神经的作用与注射肾上腺素的作用相似的年轻生理学工作者。Loewi深受启发,忽然想到:刺激迷走或交感神经,或许在其末梢释放化学物质以传递其神经冲动对各自效应器官产生的作用。但是,这个想法在他回国后就渐渐淡忘了。更何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军中服役,就更不可能去考虑这些问题。

在17年后的1921年3月,Loewi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做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实验,在历史上第一次证明: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可抑制心脏的活动;而交感神经末稍释放另一种物质则可加速心脏的活动。从而奠定了神经冲动化学传递学说的基础。这个实验的设计和完成具有神奇色彩,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1921年以前,一般认为,神经末梢通过神经冲动向其所支配的器官传递信息,但在各神经末梢上的神经冲动性质是一样的,因此难以解释:刺激某神经可增进某一器官的功能,却降低另一器官的功能。这就使人猜疑,是否存在不同传递方式的可能性?

根据Loewi本人在自传中的描述,摘录如下:“那年(1921年)复活节前夜,星期六,我从梦中醒来,开亮了灯,在一片小纸上匆匆记录下梦中所想到的,一躺下又进入梦乡。第二天早晨6点钟起床后,想起夜间曾写下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由于太潦草,无法辨认。这使我感到十分沮丧。但是,第二个夜间3点钟,这个想法又出现在梦中。这是一个实验设计,目的是验证我于17年前所设想的那个化学传递假说是否正确。醒后,我立即起床,直奔实验室,按照梦中的设计用蛙心完成了这个简单的实验。……。将两个蛙心分离出来,第一个带有神经,第二个不带神经。两个蛙心都装上蛙心插管,并充以少量任氏液。刺激第一个心脏的迷走神经几分钟后心跳减慢;随即将其中的任氏液吸出转移到第二个未被刺激的心脏内,后者的跳动也慢了下来,正如刺激了它的迷走神经一样(图1)。同样的,刺激心脏的加速(交感)神经,而将其中的任氏液转移到第二个心脏,后者的跳动也加速起来。这些结果无疑证明神经并不直接影响心脏,而是通过其末梢释放出的特殊化学物质,产生众所周知的刺激神经所特有的心脏功能的改变”。此后通过Dale和Loewi不懈的努力,终于揭示这种迷走神经物质实际上是ACh。由于这一开创性的工作,Dale和Loewi于1936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图1 Otto Loewi 1921年的蛙心实验原理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Loewi的实验在思路上与内分泌学说奠基人Starling和Bayliss在1901~1904年期间的完成的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