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丁贴剂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

版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公布的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
尼古丁贴剂说明书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7年01月31日国食药监注[2007]54号《关于公布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的通知》发布。

尼古丁贴剂说明书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尼古丁贴剂商品名称:英文名称:汉语拼音:

【成份】

【性状】

【作用类别】

本品为戒烟药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

戒烟时通常会出现尼古丁戒断引起的不适症状,而尼古丁贴剂通过缓解这些症状帮助吸烟者集中精力戒掉吸烟习惯。

【规格】

5毫克/16小时——每10平方厘米贴剂中含有尼古丁0.83毫克/平方厘米10毫克/16小时——每20平方厘米贴剂中含有尼古丁0.83毫克/平方厘米15毫克/16小时——每30平方厘米贴剂中含有尼古丁0.83毫克/平方厘米

【用法用量】

疗程的长短因人而异,通常,在完全停止吸烟的当天开始使用高剂量的规格(15毫克/16小时),至少持续12周,此后,在4周以上的时间内逐渐降低剂量,整个疗程应大于16周。不主张使用尼古丁贴剂超过6个月,但是,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以避免重新吸烟。建议按下列步骤进行治疗:1.在开始的大约12周时间内,每天使用一片15毫克/16小时的尼古丁贴剂。2.在随后的大约2周时间内,每天使用一片10毫克/16小时的尼古丁贴剂。3.在最后的大约2周时间内,每天使用一片5毫克/16小时的尼古丁贴剂。使用说明:早晨贴上,晚上睡觉前除去本品,沐浴时无需除去本品。将本品贴于清洁,干爽,完好及最好无毛的皮肤上。如上臂或臀部。1.沿线剪开儿童不易打开的小袋。2.除去保护膜。3.将贴剂贴在皮肤上,按压约10秒钟。4.应变换使用部位,如在左上臂及右上臂之间轮流使用。5.使用贴剂后仔细洗手,以防局部污染眼睛。6.在大约使用16小时后,于睡觉前除去贴剂。7.将用过的贴剂从粘面对折,并弃置于儿童不易拿到处。8.如果贴剂脱落,应立刻在不同的皮肤部位换上一片新的贴剂,并保持到睡觉前。9.第二天使用一片新的贴剂,并重复步骤1-6。

【不良反应】

使用者报告的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治疗开始后的最初几周,不良反应是与剂量相关的尼古丁的局部或全身药理作用引起的。  注意:已报告的一些使用尼古丁贴剂有关的症状可能是尼古丁血浓度太低而引起的戒断症状,如激惹,睡眠障碍和头昏眼花。有报道在戒烟时发生了口腔溃疡,但是否与使用本品有关目前尚不清楚。较多见(发生率>1/100):  中枢神经系统:眩晕、头痛。  胃肠道:恶心。  皮肤:搔痒、红斑、局部水肿。较少见(发生率1/100-1/1000):  心血管:心跳加快或不规则。  神经系统:失眠发生严重或持续的皮肤反应时,应停止治疗,并与医生联系。

【禁忌】

1.哺乳期妇女禁用。2.近期心肌梗塞、不稳定型或严重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急性中风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尼古丁贴剂产生的满足感不及香烟,因此,一旦克服吸烟习惯,通常停用尼古丁贴剂并不困难。2.戒烟者的意志决定其戒烟成功与否,但使用尼古丁贴剂进行治疗是非常有用的帮助。3.18岁以下未成年人、孕妇、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4.尼古丁贴剂应慎用于严重心脏病患者(如外周动脉闭锁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稳定型心绞痛和失代偿心力衰竭),血管痉挛,不可控制的高血压,严重/中度肝脏损伤,严重肾损伤,活动性十二指肠和胃溃疡。应衡量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和继续吸烟两者之间的利弊。5.无论是吸烟还是替代疗法中的尼古丁都会引起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因此,尼古丁贴剂应慎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的患者。6.糖尿病患者戒烟后可能需要更低的胰岛素剂量。7.健康戒烟者体内尼古丁的总清除率有轻微降低,但不用调节剂量。8.可能对尼古丁依赖性会发生转移,但纯的尼古丁比烟草危害要低。9.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10.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

1.吸烟(不是尼古丁)可以提高CYP1A2酶活性。戒烟后,可降低CYP1A2酶的清除率。这将可以引起某些治疗窗较小的药物如茶碱,他克林,氯氮平等的血浆浓度升高。2.虽然现有资料不足且其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戒烟后,其它部分通过CYP1A2酶代谢的药物如丙咪嗪、奥氮平、氯米帕明和氟伏沙明等的血浆浓度也将升高。3.有限的数据表明,吸烟诱导氟卡尼和喷他佐辛的代谢。4.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

【包装】

【有效期】

【执行标准】

【批准文号】

【说明书修订日期】

【生产企业】

企业名称:  生产地址:  邮政编码:  电话号码:  传真号码:  网址:如有问题可与生产企业联系

知识点

用户喜欢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