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V-3

目录

1 中文名称

人疱疹病毒3型

2 英文名称

Human herpesvirus 3;HHV-3

3 分类类型

4 分类

疱疹病毒目>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 >水痘疱疹病毒属>人疱疹病毒3型

5 GeneBank编号

[X04370]

6 人疱疹病毒3型基本特性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现称为人疱疹病毒3型(Human herpesvirus 3,HHV-3),分类上归疱疹病毒甲亚科水痘病毒属。该病毒引起两种传染病,HHV-3初次感染时,常引发儿童水痘,特点为全身性出现斑丘疹,而后迅速发展为水疱、脓疱,最后结痂。恢复健康儿童大多数体内已产生免役力,清除了病毒。但也有少数水痘恢复者(约20%)未能将体内病毒清除尽,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潜伏病毒会重新活跃,引起沿周缘神经分布区出现条簇状皮肤疱疹,伴随神经痛,这就是“带状疱疹”,中医称为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疱。

水痘带状病毒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很强,极易在幼儿园、学校中迅速流行发病。水痘带状病毒感染患者是唯一传染源。水痘带状病毒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或是护理不当时,水痘带状病毒感染可以并发脑炎、肺炎、心肌炎及继发皮肤感染,严重者可发生猝死。

7 人疱疹病毒3型的致病机理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在无或低免疫力的人群,如婴幼儿中引起原发感染,经呼吸道粘膜进入体内,经过血行扩散传播,发生水痘。部分患儿(约30%)被感染后并不发生临床症状(隐性感染),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带病毒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或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放射治疗,使用某些药物(如免疫抑制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锑剂,砷剂等),外伤(特别是烧伤),器官移植以及过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即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临床上多表现为单侧皮肤节段的损害。由于带状疱疹在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患者可伴有较重神经痛。

老年患者发生神经痛者尤为严重及多见。

8 人疱疹病毒3型感染的临床表现

8.1 水痘

水痘发病前局部皮肤往往先有感觉过敏或神经痛、伴有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亦可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患部先发生潮红斑,继而其上出现集簇性粟粒大小红色丘疹群,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澄清透明,逐渐变为混浊。疱周有红晕,重时偶有融合。10余日后水疱吸收干涸、结痂。愈后遗留暂时性红班或色素沉着。亦可因疱膜破溃形成糜烂,甚至坏死,或继发化脓感染、全病程为2—3周。

8.2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皮损常沿某一周围神经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多见于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亦可见于胸、腹、腰、四肢、耳部等皮肤及鼻、口腔等处粘膜。其侵及三叉神经眶上支者,疼痛剧烈,并可累及角膜和眼球,甚至可引起全眼炎,招致失明。亦可引起脑炎、脑膜炎。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病的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损发生。约30-50%的中老年患者于损害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老年体弱或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毒可播散.皮损可呈泛发型并可出现血疱、大疱甚至坏死,同时可伴有发热、肺炎等全身症状。

8.3 耳带状疱疹

耳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ticus)是病毒侵犯面及听神经结所致,可伴有耳及乳突深部疼痛、面神经瘫、内耳功能障碍(耳鸣、听力障碍)及味觉障碍等症状。若膝状神经结或其上、下神经干受累,影响第七脑神经(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纤维,产生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称为带状疱疹面瘫综合征(Ramsey-Hunt综合征)。

8.4 其它带状疱疹

病毒感染患者如仅出现神经痛及丘疹损害,而不形成水疱者,称为不全型带状疱疹。 少数病毒感染患者可以发生胃肠道或泌尿道带状疱疹。

9 人疱疹病毒3型感染的治疗

人疱疹病毒3型感染的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消炎、止痛、保护局部,防止继发感染。

1.对轻症者可对症治疗,给消炎止痛剂如阿斯匹林、维生素B1。维生素B12及维生素E(300-600mg/日,饭前口服)。也可给安定剂,治疗神经痛后遗症。

2.对严重型及全身泛发性者应卧床休息,早期应用抗病毒剂及消炎药,以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抗病毒药可用阿糖腺苷(15mg/kg/日),无环鸟苷(5mg/kg,静脉滴注),或干扰素。抗炎药可用类固醇制剂.如强的松,强的松龙,可在无严重并发症或禁忌证情况下,早期应用短期疗法,以减轻神经痛。

3.免疫疗法 可用正常人免疫球蛋白(0.6-1.2mg/kg/日)肌肉注射。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zoster immuno—globu1in,ZIG)为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含高浓度中和抗体,疗效较好,但药源少而价昂。

4.物理疗法

音频电、氦氖激光照射,紫外线照射等,均可应用。

5.中医疗法

治则为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利气。热盛者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此外,亦可用蒲公英、板兰根、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菊花、薄荷、滑石、木通等,随症应用。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