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ward法颈椎病前路减压术

目录

1 拼音

Clowardfǎ jǐng zhuī bìng qián lù jiǎn yā shù

2 英文参考

anterior decompression for cervical spondyiosis by Cloward’s technique

3 手术名称

Cloward法颈椎病前路减压术

4 分类

神经外科/颈椎病手术

5 ICD编码

03.0907

6 概述

颈椎病又称颈椎肥大性脊椎炎(cervical hypertrophic spondylitirophic spondylitis),为颈椎间盘变性后,颈椎不稳定,产生代偿性骨质增生,韧带肥厚和骨化,造成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的受压。这是中老年常见的疾病。据统计,50岁以上的,颈椎骨质增生约占50%,60岁以上者约占70%,70岁以上者约占80%。但许多有颈椎骨质增生的人并无症状,也不需治疗,故不能诊断为颈椎病。尚有些颈椎骨质增生的人伴有颈痛,原因多种多样,仅需对症治疗,亦多不列入颈椎病内。但如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即可诊断为颈椎病(图4.17.3-0-1)。

颈椎病分型,一般分为:①神经根型;②脊髓型;③神经根脊髓混合型;④椎动脉型。日本学者将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亦列入颈椎病内。此外,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的病人,大多在中年以后发病。临床研究中亦发现颈椎椎体前后径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而颈椎椎管前后径则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小,以椎体变化为主,导致脊髓受压,故亦在颈椎病内叙述。以上这些类型的颈椎病,如症状明显,保守疗法无效,即应及早手术,以免脊髓和神经根受压时间过久,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困难。

颈椎病的外科治疗是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Spurling和Scoville(1944)使用牙科钻、经颈椎后方入路,在椎板和关节突相邻部钻孔,称为锁孔(key hole)性钻孔,切除椎间孔后方来自关节突的骨刺,解除神经根的受压。Kahn(1947)采用广泛性椎板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以上都是从颈椎后方进入的手术方法。Cloward(1958)和Smith Robinson(1958)均采用经颈椎前方入路,切除变性的椎间盘和骨刺(赘),并进行椎体间融合术,这种方法适用于1或2个椎间隙病变,使用的器械在几十年间不断地补充和改进。目前Cloward型的可调控钻入深度的手钻、取骨的环钻和植骨固定的成套器械,安全适用,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我国亦研制类似的器械,在许多单位使用。Smith Robinson法的前路固定最初使用的器械是骨凿和刮匙,国内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最早也使用带刻记的骨凿。但目前多被高速微型钻所取代,微型钻头中又研制出金刚砂钻头,扩大椎体间隙显露的椎体间扩张器(intervertebral spreader),以及安全切骨的前端1.5~2mm厚的特制超薄型Kerrison咬骨钳等,均有助于前方入路彻底切除椎体后缘骨嵴、后外缘和钩椎关节的外侧骨刺(赘)。对于3个椎间隙以上的多平面颈椎病,以前采用多平面切除和椎体间融合术,但由于压迫物彻底切除困难,而且术后颈椎更加不稳定,近年来已为椎体次全切除(subtotal vertebrectomy)所代替。椎动脉型颈椎病经股动脉插管椎动脉造影可以确诊和定位,前路手术切除钩椎关节骨刺可以治愈。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在我国亦不少见,病变多较广泛,日本学者分为连续型、节段型、混合型和局灶型四型(图4.17.3-0-2),以前方入路直接切除骨化后纵韧带疗效较好,但亦有采用椎管扩大术者。

颈椎椎管狭窄系指颈椎后缘无明显的骨质增生,主要由于椎管前后径先天性狭窄,一般无临床症状,但随年龄的增长,椎体前后径增大,而椎管前后径进一步变小,因而产生脊髓受压症状者。既往多采用广泛性颈椎椎板切除术,但由于术后颈椎后突变形,局部易受震动和损伤,以及症状改善不能持久等缺点,目前有被颈椎椎管扩大术代替的趋势。

总之,颈椎病的治疗:目前欧美神经外科开展比较普遍,手术方法和手术器械均不断在改进,手术疗效也不断提高,但多平面、长节段的病变,以及脊髓受压时间长和症状重的病人,治疗上还是相当复杂,必须考虑周密和处理妥善,才可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Cloward 1958年提出应用颈椎病前路减压法治疗颈椎病,该氏设计的手术器械安全、适用,术野显露比较充分,国际上使用普遍。目前国内许多单位亦应用此法治疗颈椎病。

7 适应症

Cloward法颈椎病前路减压术适用于:

1.脊髓型颈椎病累及1或2个椎间隙者。

2.神经根-脊髓型颈椎病,骨刺位于神经根前方者。

3.累及1或2个椎间隙的局灶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8 禁忌症

1.累及3个椎间隙以上的多平面脊髓型颈椎病,Cloward法术后可加重颈椎不稳定。

2.累及2个椎体以上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本法全切病变困难。

3.脊髓型颈椎病伴有颈椎椎管狭窄,椎管前后径<12mm者。

9 术前准备

一侧髂骨取骨的皮肤和器械准备。

10 麻醉和体位

局部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卧位,两肩胛间垫枕,颈部稍伸,头向切口对侧倾斜15°。

11 手术步骤

11.1 1.颈部切口

在骨折椎体平面,由颈前部中线到左侧或右侧胸锁乳突肌前缘,做左侧或右侧横切口长6~8cm,左侧切口时喉返神经可少受牵拉。切口沿皮下组织分别向上和向下剥离。

11.2 2.显露椎体前面

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颈阔肌和深筋膜,将胸锁乳突肌和颈动脉鞘牵向外侧;甲状腺、气管和食管牵向内侧。常有甲状腺中静脉妨碍显露,可以在电凝或结扎后剪断。沿疏松的结缔组织向深部剥离,手指在中线可摸到颈椎椎体前面,显露3~4个椎体范围。此时可更换自动牵开器,注意不可损伤食管。在颈3~4平面,可遇到甲状腺上动脉和喉上神经,将之向上牵开;当暴露颈23椎间隙时,才需要切断甲状腺上动脉。在颈7平面,可遇到甲状腺下动脉和喉返神经,小心将之向下方牵开,不可损伤喉返神经。

11.3 3.椎体定位

一般在显露出椎体前面后,应用两个注射器针头,在预计的椎间隙和其邻近椎间隙分别刺入,深度为1.5cm,过深即有刺伤颈髓的危险。在手术台旁摄X线颈椎侧位片,洗出湿片后,即可确定椎体及其上一椎间隙。

11.4 4.骨刺(赘)切除

当应用可调控的Cloward圆钻钻孔(图4.17.3-1A)钻到接近椎体后面仅剩余一薄层皮质骨时,术者可用剥离子或吸引器的前端轻轻触动钻孔底,如发现薄层骨已浮动,或有的部分已露出后纵韧带时,即可使用刮匙或前端1.5~2mm厚的Kerrison咬骨钳行残余的皮质骨和骨嵴切除。一般先由露出的后纵韧带处开始,使用显微剥离子在骨嵴和后纵韧带之间分离,然后再用刮匙或Kerrison咬骨钳将骨嵴一小块一小块地进行切除(图4.17.3-1B、C)。如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不仅照明好,而且骨嵴切除准确、彻底,并可防止手术损伤,避免术后症状加重。

如为混合性颈椎病,在切除椎体后缘骨嵴后,尚存在椎体后外侧骨刺或外侧骨刺压迫神经根,可使用倾斜方向的小圆钻或高速微型钻,以及刮匙或超薄Kerrison咬骨钳,沿神经根袖套和神经根前方,切除椎间孔前方的骨刺,解除神经根的受压。

如为后纵韧带局灶性骨化,即在骨化灶的边缘切开后纵韧带,再以Kerrison咬骨钳分小块将骨化灶切除,显露出正常的硬脊膜。笔者亦曾遇到后纵韧带骨化灶累及硬脊膜者,在剥离和切除骨化灶时硬脊膜裂开,脑脊液流出,此时应将硬脊膜破口缝合,并覆盖肌肉或筋膜片,防止发生脑脊液漏。

11.5 5.取髂骨融合

此法植骨稳定性较差,故应注意在髂骨较厚处取骨,取骨环钻的内径应比做颈椎骨窗的圆钻直径大1mm,取得骨柱的长度为12~15mm,稍用力才能将骨柱打入骨窗内,可使接触牢固,增加颈椎的稳定性。

11.6 6.切口缝合

前纵韧带瓣应尽力缝合,可以阻止骨柱脱出。撤出自动牵开器和关闭切口前以双极电凝细致止血,因一旦术后发生颈部血肿,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窒息。硅胶管引流应深达椎体前面。缝合胸锁乳突肌和深筋膜,逐层缝合颈阔肌、皮下组织和皮肤。

12 术中注意要点

为了提高手术疗效,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的骨嵴、骨化韧带和骨刺应切除干净。术中所见应与影像学显示反复核对,不使骨性压迫物遗漏。对脊髓型病人,椎体后方骨嵴或骨化韧带要彻底切除;对脊髓-神经根混合病人,在解除脊髓受压后,还应切除神经根前方的骨刺。

13 术后处理

1.术后头颈两侧置砂袋予以制动。

2.离床活动时带硬领2~3个月。

14 并发症

1.术后血肿。在手术后1~2d内应密切观察手术局部的肿胀情况,如发现呼吸困难,怀疑局部有血肿时,应迅速打开伤口进行处理。

2.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应分析原因,如有出血或髂骨柱打入过深压迫脊髓时应再次手术。

3.骨柱脱出。影响下咽功能时,应取出重新植入。

4.声音低粗和嘶哑。术中损伤喉上和喉返神经所致。喉上神经由迷走神经发出后与甲状腺上动脉伴行,向内进入喉内支配咽下缩肌、环甲肌和喉黏膜,受损后声音低粗,喉部无感觉;喉返神经邻近甲状腺下动脉,向上内走行于气管和食管间沟的外缘,进入喉内支配声带的运动,损伤时一侧声带麻痹,声音嘶哑。故术者必须熟悉迷走神经和其两个主要分支的走行和解剖关系,当分离和切断甲状腺上、下动脉时必须注意保护两神经,如因牵开器牵拉压迫过久致声音嘶哑时,应放松牵开器。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