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法螺钉固定

目录

1 手术名称

巴克螺钉融合术

2 别名

Buck法螺钉固定;Buck螺钉法

3 分类

骨科/脊柱外科手术/脊椎滑脱矫形术

4 ICD编码

79.8903

5 概述

脊椎滑脱是指椎体向前滑脱,个别也有向后滑脱,最常见的部位是腰4、5,其次是腰5~骶1。正常情况下,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相互绞锁,防止了脊椎向前滑动。由于先天性、创伤或退行性变等因素,关节突关节失去绞锁作用,就会形成脊椎滑脱。

脊椎滑脱的程度差别很大,多数较轻微,少数滑脱超过椎体一半,极少数椎体完全滑脱至下一椎体的前面。滑脱发生与否及其速度,与外力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可因体重增加、怀孕或经常从事弯腰劳动而引起。Meyerding根据腰5椎体在骶骨上向前移位的程度,将脊椎滑脱分为四度,不超过1/4者为Ⅰ度,1/4~2/4者为Ⅱ度,2/4~3/4者为Ⅲ度,>3/4者为Ⅳ度(图3.26.8.3-0-1~图3.26.8.3-0-7)。

脊椎滑脱较严重时,可产生马尾神经牵拉和挤压症状。常有鞍区麻木、大小便失禁,下肢某些肌肉软弱或麻痹,甚至发生不全瘫痪。Gill、Manning和White等认为,腰5和骶1神经根受关节突峡部纤维软骨块的压迫与其粘连,以及松动的椎板活动均可引起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椎体前移,在相邻椎体后缘形成阶梯,会直接压迫马尾神经根,更由于关节位置错乱及移位处的软组织牵拉而引起腰痛。

脊柱滑脱时,有三种基本结构对脊柱的稳定性起一定作用:一是峡部的假关节,二是增生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三是髂腰韧带。因而,既使有滑脱也可能没有症状,常不需手术治疗,通常采取限制病人活动,进行腰背肌锻炼以及使用坚韧的腰围等保守方法治疗。伴有下腰痛等症状时,则有手术指证,通常采用脊柱融合术。尽管后融合或双侧融合很满意,但脊椎滑脱仍可继续发展,腰部的畸形和腰腿痛不能改善,因而不少学者提出,对于严重的滑脱应先复位,再融合,以防止滑脱的加重,改善外观和减轻腰腿痛。Harrington主张切开复位与内固定。近年来,随着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发展,脊柱滑脱的治疗方法又有很大的改进。

手术相关解剖见下图(图3.26.8.3-1~3.26.8.3-3)。

6 适应症

巴克螺钉融合术适用于:

1.腰椎峡部不连或腰椎滑脱不超过2cm,没有明显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显著的坐骨神经痛症状。

2.峡部不连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下腰痛影响正常工作。

3.腰痛及腰椎滑脱有进行性加重趋势。

7 麻醉和体位

采用腰麻或硬脊膜外麻醉。俯卧位、半俯卧位和侧卧位均可。

8 手术步骤

1.采用常规后正中切口,显露病变椎体和相邻的上下两个椎体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和横突基部。病变棘突常有松动,通过摇摆棘突,确定峡部不连的椎体。

2.清除峡部充填的纤维组织,用尖嘴咬骨钳去除硬化骨质,使峡部断端及椎板形成粗糙面,以便进行植骨融合(图3.26.8.3-4)。

3.用粗3mm的钻头从椎板下缘向峡部缺损处钻孔,钻孔应在皮质骨板间,在直视下应看到钻头通过峡部缺损处约1cm。两侧钻孔完成后,每侧各旋1枚骨松质螺钉,螺钉向上旋入的角度为50°,向外约10°(图3.26.8.3-5,3.26.8.3-6)。

4.利用松质骨螺钉的加压固定作用,可使较年轻病人的脊椎滑脱得到部分复位。应使用半螺纹螺钉,螺纹部分应全部通过骨缺损区,若采用全螺纹螺钉,近侧螺钉孔必须粗于螺纹外径。随着螺纹的旋紧,峡部缺损也缩小,起到复位固定作用(图3.26.8.3-7)。

5.取少量游离髂骨块,剪成细条状植于峡部后外侧面,防止植骨块进入椎管和椎间孔。如果有的病人同时发现有脊柱裂,可横行穿1枚螺钉固定,再行植骨融合术。若术中对螺钉的位置有怀疑,应去除棘突和椎板的外侧部分,以显露硬膜囊和神经根,必要时应重新定位上螺钉。

6.依次缝合切口,留置负压吸引管。

9 术后处理

术后腰部疼痛在1~2d内会有明显减轻,2~3d后允许下床活动。术后24~48h拔除负压吸引管。单侧峡部不连仅用石膏腰围固定,多平面及缺损大者,应用石膏背心固定,固定时间为10~12周,半年后允许参加正常活动。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