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V

目录

1 中文名称

边境病病毒

2 英文名称

Border disease virus

3 分类类型

4 分类

黄病毒科>瘟病毒属>边境病病毒

5 边境病病毒基本特性

边界病病毒(Border disease virus;BDV)可以通过孔径为50nm的微孔滤膜,56℃水浴30分钟使其灭活,对乙醚中等敏感,20%乙醚于4℃18小时可使病毒滴度下降,病毒粒子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115g/cm3。边界病病毒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2.5kDa,这与已报道的大部分BVDV株及所有的HCV株的基因组大小相同。由于该病毒首先在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边界地区发现,故此命名。分类上该病毒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6 边界病的症状

由边境病毒引起绵羊疾病,称为边境病。边境病也发生于新西兰和美国,在新西兰称为“长毛摇摆病” (hairy shaker disease),美国称作茸毛羔(fuzz lambs)。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地区于1964年发现本病,德国也有本病的报道。边境病可由感染母羊经胎盘传给胎儿。病羔的初生被毛呈细长的茸毛状,有时还含色素。病羔短小,生长迟滞,并常死亡。少数活存羔羊在成长并配种后,经常发生流产,或者产出病羔。由于某些病羔的骨骼肌呈现特征性的震颤,故又称为“摇摆病”或“舞蹈症”。

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质生成缺陷是绵羊边境病的主要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变化是不能产生髓鞘质,即髓鞘质生成缺陷。某些病例出现脑畸形,肉眼表现是脑积水、脑穿孔和小脑发育不全等。此外,典型病例还常具有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或动脉外膜炎。

7 边境病病毒的传播

边境病羔羊在其生长成熟后的几年内,仍保持其对后代的感染性。但母羊本身不显任何症状,病毒似乎以一种与宿主呈动力学平衡的形式而长期持续存在于机体之中。根据Barlow等的研究,在怀孕54天时感染边境病的母羊,其羔羊很少产生中和抗体,但对边界病病毒呈现免疫耐受性。这些羔羊虽吮吸免疫性初乳,但病毒仍可持续存在好几年。于怀孕后期感染的羔羊(胎儿此时已经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病毒也能持续存在。因此,不论有无免疫机制,病毒都可持续存在于感染羔羊的各种组织中。

感染的羔羊皮肤和肾脏中持续存在病毒,是畜群中疾病传播的来源。而子宫和卵巢或睾丸生殖细胞中存在的病毒,则导致边境病的垂直感染或因配种而发生横的感染。人工接种时,经肌肉、腹腔、皮下以及口腔和眼结膜,均可引起感染。

8 边境病病毒疫苗

边境病的免疫和疫苗试制工作尚处于试验阶段。对于边境病能否产生获得性免疫,目前还有争论。经验证明,感染母羊能在连续2~3个怀孕期产出病羔,虽然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所减轻。Gardiner等发现,接种感染病料的母羊产出病羔,但这些母羊在一年后再用同样的病料攻击,却可表现抵抗。Vantsis等在分离获得致细胞病变性Moredum毒株后,将其继续在细胞培养物上传代,并试制弱毒疫苗,据云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另以高滴度病毒培养液,加入甲醛灭活,再用甲醇沉淀,并加BCG或dsRNA作为佐剂,制备灭活苗。分组给配种前4周的母羊注苗,并在怀孕45天时攻毒,结果有50%的保护力。两次注射组的效果较好。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