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 诸方
拼音:《zhūfāng》《诸方》指各家方书。《灵枢·病传》:“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
- 脬转
拼音:pāozhuǎn脬转病名。即转胞。《太平圣惠方·治脬转诸方》:“夫脬转者,是脬屈辟,小便不通。”详转胞条。
- 小品方
撰于公元4世纪初。本书早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中。又名《经方小品》。约撰于公元454-473年。卷首自序、总目、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二治头面风、喉痛、暴厥、中风、狂妄噤痉、脚弱诸方,卷三治泻痢、虚劳、遗精、失眠诸方;卷四治霍乱、中恶、食毒、血证、发黄诸方。卷五治鬼魅、狂癫诸方;卷六治冬月伤寒、春夏温热病、秋月中冷诸方;卷七治
- 肝脏中风
拼音:gānzāngzhōngfēng肝脏中风病证名。体虚风邪入中于肝的症候。亦称肝中风。《太平圣惠方·治肝脏中风诸方》:“夫肝中风者,是体虚之人,腠理开疏,肝气不足,风邪所伤也。”证见筋脉拘挛,手足不收,坐踞不得,胸背强直,两胁胀满,目眩心烦,言语謇涩。参见肝中风条。
- 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拼音:zhōngxīhuìcānyīxuétúshuō英文:《中西汇参医学图说》为书名。清·王有忠撰。二卷。刊于1906年。本书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参照西医解剖图,绘出各脏分合图,标明十二经穴位置,论述各脏腑的结构功能、病理及治法。并附备用诸方,以资临床参考。现存光绪及民国时期三种石印本及《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本。
- 唐威源
拼音:tángwēiyuán唐威源清代医家。字维德。山东益都人。精于儿科,撰《痘科温故集》二卷(1752年)。该书以《内经》五郁之治为本,论痘郁条达之法,且参以己验。书中附有治痘六十三方及治痘后余毒诸方。
- 辨证良方
拼音:《biànzhèngliángfāng》《辨证良方》医方著作。四卷。清·蒋杏桥编集。刊于1858年,卷一便易方及急救方;卷二介绍小儿痘、麻诸方为主;卷三诸痛方、外科方、诸伤方、妇人方;卷四《达生篇》举要,血、痰、嗽、喘及小儿方。全书选集大多为民间验方,少数为成方。内容简要,切合临床实用。现存清刻本。
- 肺脏中风
拼音:fèizāngzhōngfēng肺脏中风病名。风邪入中于肺发生的症候。亦称肺中风。由卫气虚少,风邪相搏所致,证见胸满短气,冒闷汗出,嘘吸颤掉,语声嘶塞,身体沉重,四肢痿弱,脉浮数(见《太平圣惠方·治肺脏中风诸方》)。参见肺中风条。
- 厚德堂集验方萃编
拼音:《hòudétángjíyànfāngcuìbiān》《厚德堂集验方萃编》验方著作。四卷。清·奇克唐阿辑。刊于1865年。本书将各种疾病分为头面、目鼻、口、耳、痿痹、咳嗽、中暑、妇科、小儿、疮毒、折伤、解毒等门,每门之前冠以总论(小引),然后列述大量验方。所选验方大多有效。除治病诸方外,尚有药疗结合食疗的补益门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 郭思
拼音:guōsī郭思宋代官吏。字得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元丰(1078-1085年)年间进士。在华州(今陕西华县等)任官时,热心于普及医药验方,曾节取《千金方》诸方论说,附入所录自己和他人经用有效之方,集为《千金宝要》六卷(或作八卷、十七卷)。宣和六年(1124年)将全文刻于石碑上。该碑现存孙思邈故乡耀县药王山。
- 摄生众妙方
拼音:《shèshēngzhòngmiàofāng》《摄生众妙方》医方著作。十一卷。明·张时彻辑。刊于1550年。本书汇辑诸方分为通治诸病、危病、补养、诸风、伤寒、感冒等47门。各门因病证列举有效成方。但由于编者随见闻而录,内容不够系统完备,复选集临床各科单验方,另撰《急救良方》二卷,与《摄生众妙方》合刻问世。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明刻本、清刻本等。
- 临证医案笔记
拼音:《línzhèngyīànbǐjì》《临证医案笔记》医案著作。六卷。清·吴箎撰。刊于1836年。本书将医案归纳为中风、咳嗽等37门,以内伤杂病为主,兼及妇科、儿科。每门后并附常用诸方,间附历代医家的有关论述,以供参阅。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
- 天花精言
拼音:tiānhuājīngyán英文:《天花精言》为痘疹专著。六卷。清·袁句撰。刊于1755年。卷一~三专论痘疹的治疗;卷四为痘疹图说;卷五论药性;卷六备用诸方,共录验方11首。此书又有四卷本,名《痘症精言》,内容略有增补。
- 骨蒸劳
拼音:gǔzhēngláo骨蒸劳病名。肾虚而骨弱髓枯所致腰脊不举,足不任身之证。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劳诸方》。骨蒸病的总称。详该条。
- 急劳
拼音:jíláo急劳病名。虚劳病兼有心肺壅热者。见《太平圣惠方·治急劳诸方》。《圣济总录·急劳》:“缘禀受不足,忧思气结,荣卫俱虚,心肺壅热,金火相刑,藏气传克,或感外邪。故烦躁体热,颊赤心忪,头痛盗汗,咳嗽咽干,骨节酸疼,久则肌肤销铄,咯涎唾血者,皆其候也。”选用乌梅散、退热汤、前胡饮等方。参见虚劳条。
- 八风防风散
,紫菀24铢。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厉风入肺,肺寒虚,伤言音嘶,用力战掉,缓弱虚瘠。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外台》引作“防风散”。注意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生菜。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风门诸方以八风例称者颇多,此独加防风二字立名者,取其专行督脉,与麻黄同为泄肺之品。考诸风毒脚气门中八风散与此相同者十四味,大八风散与此相同者十二味。再考本门大八风散与此相同者十味,小八风散与此相同者一十味,
- 证治要诀类方
拼音:《zhèngzhìyàojuélèifāng》《证治要诀类方》医方著作。四卷。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作者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简要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现存多种明、清刻本。
- 调疾饮食辩
《调疾饮食辩》食疗著作。六卷。一名《饮食辩录》。清·章穆撰。刊于1813年。分总类(包括水、火、油、代茶)、谷类(包括饭、粥、酒等)、菜类、果类、鸟兽类、鱼虫类等六大类,约600余种。每种均以《本草纲目》为主,采摘诸说。“书中所录诸方,皆极平稳,且极应验……以此乃医家、病家两用之书”。书后附有《诸方针线》一卷,是按照不同病证编写的本书药方索引。现有清·道光癸未(1823年)刻本及1989年点校本。
- 张文仲
诸般药符不效,文仲以灸右足小趾尖三壮立产,可见他对针灸之道颇有造诣。张文仲(?-700年)唐代医学家。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与当时名医李虔纵、韦慈藏为当时之三大名医。尝任侍御医、尚药奉御。尝于武则天时治苏良嗣上朝发心疾,断其难疗,果如其言。善疗风疾,尝奉诏与其他名医共修风疾之著作,其治风强调因人及气候之差异而应有所不同。所撰有《疗风气诸方》、《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随身备急方》等,均佚。
- 肺病
不能报息,耳聋,嗌干。”《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肺胀,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肺病有寒热虚实之分。《太平圣惠方·治肺虚补肺诸方》:“若肺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之气,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者,此是肺虚之候也。”又《太平圣惠方·治肺实泻
- 神应黑散
逆生,横生,瘦胎,妊娠、产前、产后虚损,月候不调,崩中。用法用量:每服2钱,童子小便、醋各少许调匀,更以热汤化开服。不过2服即愈。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乌金散(《产育宝庆集》卷上)、神应散(《产宝诸方》引《济世方》)、黑散(《产宝诸方》)、催生药(《洪氏集验方》卷五)、催生如神散、催生黑散、二神散(《妇人良方》卷十七)、神应黑神散、神效散、白芷散(《普济方》卷三五六)、催生黑子散(《丹溪心法附余
- 心中风
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诸病源候论·风病诸侯》:“心中风,但得偃卧,不得倾侧,汗出,……。”参见心脏中风:心脏中风为病证名。亦称心中风。泛指风邪中于心而发生的证候。《太平圣惠方·治心脏中风诸方》:“夫体虚之人,腠理疏泄,风邪外伤,搏于血脉。入于手少阴之经,则心神颠倒,言语謇涩,舌强口干,面赤头痛,翕翕发热,胸背拘急,手心热盛,但多偃卧,不得倾侧,忪悸汗出,恍惚不安,此皆风邪伤于心经,致有
- 古今医统大全
556年)。本书辑录明以前的历代医书及经史百家有关医药资料,分类编写而成。其内容包括历代医家传略、《内经》要旨、各家医论,脉候、运气、经穴、针灸、临床各科证治、医案、验方、本草、救荒本草、制药、通用诸方及养生等。书中除引录古说外,在医学理论方面确实有所阐发。选辑资料比较丰富,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为综合性医书,其中卷六为经穴发明,以歌诀和附图的形式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其腧穴;卷七为针灸直指,介
- 王方庆
袖中备急方》3卷、《岭南急要方》2卷、《针灸服药禁忌》5卷、《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10卷,均佚。王方庆名琳,以字行,其祖籍为丹阳(今属江苏)人,后徙居雍州咸阳(今属陕西),官至麟台令。平时博学,武则天时曾为太子侍读,兼通医学,并精于药性,奉诏监修张文仲等人所辑之《疗风气诸方》,后又自著《新本草》四十一卷,《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十卷、《药性要诀》五卷、《袖中备急方》、《岭南备急方》等。皆佚。
- 风劳
名。又称肝劳,指虚劳病而复受风邪者。《金匮翼·风劳》:“风劳之证,肌骨蒸热,寒热往来,痰嗽,盗汗,黄瘦,毛焦,口臭,或成疳利。由风邪淹滞经络,瘀郁而然,其病多著于肝,亦名肝劳。”《太平圣惠方·治风劳诸方》:“夫劳伤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肤腠疏泄,风邪易侵,或游易皮肤,或沉滞脏腑,随其所感,而众病生焉。”若体虚食少,羸瘦,筋脉不利,手足多疼者,可用防风散等方。若气血不足,脏腑虚伤,肢节烦疼,腰膝
- 肝痨
现的疾病。即肝劳。肝痨的病因病机:因劳损伤肝所引起的虚损之病证。肝痨的症状:《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肝痨的治疗:《太平圣惠方·治肝劳诸方》:“治肝劳虚热,两目赤涩,烦闷宛转,热气壅滞,胸里炎炎,宜服泻肝除热,柴胡散方。”又:“治肝劳,虚寒胁痛,胀满气急,昏不思饮食,宜服鳖甲散方。”《医醇賸义·劳伤》:“肝劳者,阳气拂运,阴气亏损,身
- 秘传眼科龙木论
。约宋元间编撰。此书卷一~六主要辑录了《龙木论》及《眼论审的歌》的内容,包括眼科总论和72种眼科病证的辨证论治和治疗方药。卷七诸家秘要名方,引录《三因方》等书中的38个眼科方剂;卷八针灸经;卷九-十诸方辨论药性,均系从有关文献中辑录的眼科常用针灸穴位、针灸法及药性主治。1949年后有排印本(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一卷)。《秘传眼科龙木论》全文阅读:http://zhongyiguji.21tc
- 嵩崖尊生全书
ū》《嵩崖尊生全书》综合性医书。十五卷。清·景冬阳撰于1695年。卷一气机部,阐述五运六气;卷二诊视部,分析脉法;卷三药性部,介绍200余味药物性味功能;卷四论治部,从脏腑虚实的角度,结合时令、药性诸方面阐述用药法则和服药方法;卷五病机部,分析病机九十余条;卷六-十三按人体生理上、中、下部和周身部,分述多种疾病证治;卷十四妇人部;卷十五幼部。全书论述广泛,资料丰富,结合临床比较密切,记述治疗方剂颇
- 精极
拼音:jīngjí精极六极之一。指脏腑精气衰竭等疾患。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王怀隐曰:“夫精极者,通主五脏六腑之病候也。若五脏六腑衰,则形体皆极,眼视无明,齿焦而发落,身体重,耳聋,行不正”(《太平圣惠方·治精极诸方》)。可伴见羸瘦、惊悸、阳痿、遗精、白浊等症。宜用牛髓煎、磁石丸、巴戟丸等方。若见虚热,烦闷,骨疼痛者,宜天门冬散、竹叶汤等方。参见六极条。
- 保生散
紫河车1具(焙,为末),龟版(酥炙)5钱(一方有鹿茸5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痘证气血俱虚,灰白色,不灌脓回浆者。用法用量每服5-7分或1钱,气虚者,保元汤送下;血虚,芎、归、紫草煎汤送下。《产宝诸方》处方神曲(炒)、大麦糵(炒)、陈皮(去瓤)、人参、诃子(煨,去核)、白术各等分。功能主治临产令子母气顺。主临产腹痛。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水1盏,煎至7分,空心热服。临产每日1服,才觉痛,速进3服,
- 世医得效方
共20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本书作者根据其五世家传医方编写而成。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骨伤科病症的治疗,尤有较多的发挥。解放后有排印本。《世医得效方》全文阅读:http://zhongyiguji.21tcm.com/69/sh
- 气劳
拼音:qìláo英文:气劳为病证名。指虚劳病之中虚气滞者。《太平圣惠方·治气劳诸方》:“夫气劳者,由脏腑虚弱,阴阳不和,喜怒无恒,劳逸过度之所致也。”症见胸膈噎塞,呕逆,脘腹胀气,饮食不下,大便时泄,面色萎黄,四肢无力,日渐消瘦等。治宜补中行气,可选用丁香散、荜茇丸、前胡丸等方。参见虚劳:虚劳为病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又作虚痨。包括气血、脏腑等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症和某些具传染性、表
- 盛端明
明明代官吏、医生(1470-1550年)。字希道,自号玉华子。潮阳(今广东潮安)人。弘治壬戌(1502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性好医方,有求疗,不分贵贱,即治之。尝以《内经》、《素问》、《脉经》诸书为经,集历代名医所论著,分门为治法诸方,三十余年,宦辙南北,书稿自随,每遇奇方秘法,必录之,编成《程斋医抄》一百四十卷,弟简帙繁多,不能抄写,乡友腾氏撮其要者录之,成《程斋医抄撮要》五卷(1533年)。
- 肝劳
拼音:gānláo肝劳①病名。因劳损伤肝引起的虚损之症。《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肝劳者,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目视不明。”《太平圣惠方·治肝劳诸方》分为虚热、虚寒两种;肝劳虚热,其证两目赤涩,烦闷宛转,热气壅滞,胸里炎炎,治宜泻肝除热,用柴胡散。肝劳虚寒,胁痛胀满,气急,昏不思饮食,宜服鳖甲散。参见虚劳、五劳条。②证名。指风劳。《圣济总录·风劳》:“风劳者,肝劳之类也。”《
- 活人事证药方
拼音:《huórénshìzhèngyàofāng》《活人事证药方》综合性医书。二十卷。宋·刘信甫编。刊于1216年。本书主要论述诸风、诸气、伤寒、虚劳、妇人、疮疡、小儿等共20门的各种病证,叙述其辨证和治疗,并验之以临证案例。作者自称每门病证所述诸方“各有事件引证,皆可取信于人。”全书选方颇多,其中有一些较有价值的方药,如取痔用砒、矾、草乌、蝎梢等外治,是历史上较早的枯痔疗法。现仅存日本抄本。
- 脾脏中风
拼音:pízāngzhōngfēng脾脏中风古病名。又名脾中风。系风邪入于脾所产生的病证。《素问·风论》有脾风(参见脾风条)的记述。《太平圣惠方·治脾脏中风诸方》:“夫脾气虚弱,肌肉不实,则腠理开疏,风邪乘虚入于足太阴之经,则令身体怠惰,多汗恶风,舌本强直,言语蹇涩,口面僻,肌肤不仁,腹胀心烦,翕翕发热,神思如醉,手足不能动摇,诊其脉浮缓者,是脾中风之候也。”可试用灸法,宜急久脾俞穴百壮。参见脾
- 本草蒙筌
药性。卷1~12分为草(上、中、下)、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及人部等10部,共742种药。每种药均分论其气味升降、有毒无毒、产地、优劣、采集、所行诸经、七情所具、制度、藏留、治疗之宜、应验诸方及药图等,最后并附作者按语。对于各种药物的特征和用途辨析较详,论述药物炮炙,有其独到之处。现存多种明刻本,1991年出排印本。阅读《本草蒙筌》请访问http://db.39kf.com/zhongy
- 兰台轨范
范》为综合性医书。八卷。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卷1通治方;卷2~8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本,宋以后诸方则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徐氏认为所辑录内容均足为治疗典范,故以“兰台轨范”题名。全书取材比较谨严,对病名、病证、方药主治和配合等内容的论析简明扼要,颇有条理。在辨证论治方面,徐氏主张“先识疾病
- 德者寿
、“情志说”等看法,以后者的看法较为科学。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这方面的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明·吕坤《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
- 肺劳
肺所致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圣济总录·虚劳门》:“肺劳者,或因形寒饮冷,逆秋气所致。其证短气面肿,鼻不闻香臭,胸中结滞,气乏声嘶,咳嗽呀呷,咯唾稠粘,或唾脓血,或咽喉干痛,不能唾,上气喘满,渐至衰瘁,寒热时作,饮食减耗,皆肺劳之证。”治宜益气补肺,选用补气黄芪汤、桑白皮散、人参丸等方。《太平圣惠方·治肺劳诸方》用桔梗散、鳖甲圆。参见虚劳、五劳条。
- 仲景存真集
拼音:zhòngjǐngcúnzhēnjí英文:《仲景存真集》为伤寒著作。二卷。清·吴蓬莱编撰(书商曾托名陈修园著)。刊于1864年。上卷以张仲景伤寒六经诸方及其主治病证为主干,并揉合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有关注文,编成较浅近的歌诀。自谓得仲景《伤寒论》之真谛。下卷类似杂论,包括主病、运气、方、脉等多方面论述,内容较为芜杂凌乱,缺乏条理。现存几种清刻本、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 寿亲养老新书
拼音:shòuqīnyǎnglǎoxīnshū英文:《寿亲养老新书》为养生著作。4卷。宋·陈直原撰,元·邹铉续增。刊于1307年。本书是陈直《养老奉亲书》一书的增补本。卷一即《养老奉亲书》原文;卷2~4属新增部分,邹氏从其他各种著作中收集并阐述有关养生、老年保健与食治诸方。所收资料较为广泛,切于实用。编排较零乱,体例不一,但其中的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元、明、清多种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肾脏中风
拼音:shènzāngzhōngfēng肾脏中风病名。风邪入中于肾所致的病证。亦称肾中风。主证腰痛不得俯仰、耳鸣、面肿、骨节酸痛、健忘、色黑等。《太平圣惠方·治肾脏中风诸方》:“夫肾气虚弱,风邪所侵,则踞而腰疼,不得俯仰,或则冷痹,或则偏枯,两耳虚鸣,语声浑浊,面多浮肿,骨节酸疼,志意沉昏,喜恐好忘,肌色黧黑,身体沉重,多汗恶风,隐曲不利,此是肾中风之候也。”参见肾中风。
- 安脾散
,草果(面裹煨,去壳)半两,胡椒半两,白茯苓半两,白术半两,丁香(怀干)半两,人参(去芦)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瓤)半两,甘草(炙)1两半。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翻胃吐食,及吃食咽酸,口吐黄水,曾经诸方不愈者。用法用量每服2大钱,空心、食前米饮入盐点服;盐酒亦得。临床应用翻胃:甲申之春,以事至临安,寓止朱家桥詹翁店,詹翁年六十余,苦翻胃,危殆,已治棺在床侧,适予有宣司之辟,往别而去,其詹翁已不能言
- 痢证汇参
十卷。清·吴道源纂辑。刊于1773年。吴氏鉴于1768年疫痢流行,因误于调治而死者颇多,遂广选前人有关痢疾的论述和治疗经验,分门别类编撰而成。卷一诸贤总论,并辑录《临证指南》中痢疾治案;卷二-四论述外感痢、内伤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等多种痢疾的主证和一些痢疾兼夹病证的证治,卷五-七介绍胎产及产后痢、小儿诸痢;卷八-十列痢证主治诸方,这些方剂多属临床经验之方。内容较丰富,是一部研究痢疾的临床专著。
- 千金方养生书
四库全书本末的附加。《世医得效方》为方书名。19卷(《四库全书》本末附《千金方养生书》1卷,共20卷)。元·危亦林撰。刊于1345年。本书作者根据其五世家传医方编写而成。书中按元代医学十三科的顺序。分别记述内、外、妇、儿、五官及伤科等各类疾病的脉病证治。作者对于疾病分类较细。所采历代及家传诸方,不仅数量较多,且多本自经验习用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对骨伤科病症的治疗,尤有较多的发挥。解放后有排印本。
- 医方论
拼音:yīfānglùn英文:《医方论》为医方著作。四卷。清·费伯雄撰。刊于1865年。本书系根据汪昂《医方集解》中的方剂次序,删去原书各方的主治与注文,然后逐方予以评述。作者评述诸方大多能评得其纲纪,具有较强说服力,除临床上肯定的方剂外,对原书中一些选用不当的方剂明确地阐述了个人看法,颇多可取之处。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等。《医方论》([清]费伯雄)全文在线阅读:http://zhong
- 医林改错
上卷以论脏腑为主,其所绘改正脏腑图及对脏腑的见解,纠正了前人脏腑论述方面的一些错误。但书中对人体结构的记述还存在着主观臆测或不恰当之处;下卷以论半身不遂证治为主,对血瘀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所载活血化瘀诸方,至今仍为临床所沿用。现存初刻本等几十种清刻本、石印本等。《医林改错》全文在线阅读:http://zhongyiguji.21tcm.com/301/yilingaicuo/index.shtml
-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拼音:《xiānxǐngzhāiyīxuéguǎngbǐjì》《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综合性医书。简称《医学广笔记》。4卷。明·缪希雍撰。初名《先醒斋笔记》,乃丁元荐取缪氏所搜集临证所用诸方刊行于世,后经缪氏本人增订改用今名。前三卷介绍作者临床心得及其验案、效方,并能从中总结一些病症的治疗规律和大法。卷四列述常用药及其炮炙大法等。本书反映了缪氏的学术经验,语简法备。建国后有排印本。
- 万灵散
处方:当归一两,生地黄六钱,肉桂、莪术各五钱,木香三钱。制法:上药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空腹温酒调下。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万灵散主治产后血瘀,少腹疼痛,小便淋沥。《产宝诸方》之万灵散:处方:牡丹芍药当归蓬莪川乌青橘皮官桂牛膝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产宝诸方》之万灵散主治妇人产后血气。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送下。每服6克,用温酒调下。摘录:《产宝诸方》《医方
- 冷劳
拼音:lěngláo冷劳病名。虚劳病之属虚寒者。《太平圣惠方·治冷劳诸方》:“夫冷劳之人,气血枯竭,表里俱虚,阴阳不和,精气散失,阳内生寒冷也。”证见宿食不消,脘腹痞满积聚,脐腹疼痛,面色萎黄,口舌生疮,大便泄痢,手足逆冷,骨节疼痛,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等。治宜温补,用补骨脂散、荜澄茄散、獭肝散等方。参见虚劳条。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