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针灸学
拼音:zhōngguózhēnjiǔxué英文:《中国针灸学》为书名。1.承淡安编著。分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及治疗四篇。对针灸疗法的理论和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成果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书中病名均用中西医对照方式。195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为作者《中国针灸学讲义》的改编本。内容分针科学、灸
-
十二经筋
上部,再下行结于下颔处,又上行连属目外眦。另一分支从颈部分出,向上经过下颌关节,沿耳廓前向上连属目外眦,上行于前额,结于额角。手太阳经筋(图出《中国针灸学辞典》)手太阴经筋:手太阴经筋起于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脉外侧,沿臂上行结于肘中,向上经上臂内侧,入腋下,出缺盆(锁骨上窝)
-
中国针灸学会
拼音:zhōngguózhēnjiǔxuéhuì英文:ChinaAssociation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中国针灸学会是中国针灸全国性学术团体。
-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
njiǔxuéshùshǐdàgāng英文:《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为书名。黄龙祥著。200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全书由“引论”、“经络部”、“腧穴部”、“刺灸法部”、“治疗部”五部分组成。全面阐述了中国针灸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考辨了针灸发展中的重要学术问题。所论述的问题或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而久
-
膝上
拼音:xīshàng英文:概述:膝上为经外奇穴名:1.出《中国针灸学》;2.健膝。出《中国针灸学》·膝上:膝上位于膝关节上部,当髌骨上缘股直肌腱两侧凹陷中各1穴,左右共4穴。主治膝关节炎。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出《中国针灸学》。健膝·膝上:膝上即健膝。健膝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
-
经外奇穴汇编
拼音:jīngwàiqíxuéhuìbiān英文:《经外奇穴汇编》为书名。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编。1951年由苏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出版。
-
合穴
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五输穴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十二经五输穴表(表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经名\穴名\五输名井荥输经合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胃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少冲少府神门
-
二蹻
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神志病等。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伸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失眠、惊痫、腰背疼痛、身体强直等。阶段灸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背部正中线,左右旁开各2寸之两侧线上,分别与第七至十一胸椎棘突相平处。左右计10穴。主治神经衰弱、肺结核、支气管炎、呼吸系及消化系疾患、
-
大众针灸
拼音:dàzhòngzhēnjiǔ英文:《大众针灸》为书名。1.杜鍊霞编著。1953年由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出版。2.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针灸研究所编。1959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冲脉
:本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腹股沟中央的气街(气冲)部,与足少阴肾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中国针灸学词典》:本脉与任、督两脉同起于胞中,浅出于腹股沟当气冲穴的部位,与足少阴肾经(《难经》作足阳明胃经)并行向上,到胸中而弥漫散布。足太阴脾经的公孙
-
阴维脉
阴肝经之期门穴。至此阴维脉挟胃、属肝、络胆、贯膈与上行与任脉交于结喉下一寸之天突穴,再上行至颔下结喉上中央舌根下之廉泉穴。阴维脉循行路径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中医药学名词(2004)》: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
-
接骨
拼音:jiēgǔ接骨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接脊。参见该条。
-
巨觉
拼音:jùjué巨觉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臣觉之又名。参见该条。
-
针灸与科学
拼音:zhēnjiǔyǔkēxué英文:《针灸与科学》为书名。邱茂良编。1949年由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出版。
-
前发际
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经外奇穴名·前发际:前发际为经外奇穴名。出《刺疔捷法》·前发际:前发际位于太阳穴直上3寸。出《刺疔捷法》。《中国针灸学》·前发际:《中国针灸学》作神庭下5分头发边际处。前者主治颜面疔疮;后者主治头痛、眩晕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可灸。
-
曲眉
:曲眉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即印堂。位与印堂穴同。出《千金翼方》:“曲眉穴,位在两眉间。”印堂为经外奇穴名。见《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国针灸学词典》记载印堂为经穴名(YìnTángGV29)。出《针灸大成》。位置: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位于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仰卧取
-
身交
拼音:shēnjiāo英文:身交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定位欠详。《中国针灸学》定在脐下3寸,与关元同位。主治妇人子宫脱垂。一般艾灸50壮。《备急千金要方》:“女人胞落颓,……又灸身交五十壮,三极,在脐下横纹中。”近代《中国针灸学》定位在腹正中线,脐下0.3寸处。《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
积聚痞块穴
拼音:jījùpǐkuàixué英文:积聚痞块穴为经外奇穴名。出《类经图翼》。《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间旁开4寸处。主治积聚痞块、胃痛、肠鸣、消化不良、经闭、遗精等。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类经图翼》:“积聚痞块,久痞,灸背脊中命门穴两旁各四指许是穴,痞在左灸右,在右灸
-
环中
拼音:huánzhōng英文:概述:环中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臀部,当环跳与腰俞穴连线之中点。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腿痛等。拼音:huánzhōng代号:EX-LE1出处:《中国针灸学》环中穴的定位:环中穴在臀部,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环中穴位于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之中点。环中穴环
-
裘沛然
qiúpèirán英文:裘沛然为现代中医针灸学家。浙江慈溪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上海市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针灸经络、养生等领域颇多见解。主要著作有《新编中国针灸学》《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针灸学讲义》等。
-
中国针灸学概要
拼音:zhōngguózhēnjiǔxuégàiyào英文:《中国针灸学概要》为书名。以中医研究院为主组成的编写小组编著。中文版于196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扼要阐述针灸学的主要内容。英文版于1975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曾作为国际交流和外国人学习针灸的教材。
-
针灸正宗
拼音:zhēnjiǔzhèngzōng英文:《针灸正宗》为书名。陆瘦燕编著。1950年由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印。分上、下册。上册有中风预防灸法及金针实验录等;下册为金针心传、穴道释名等。
-
四花患门
拼音:sìhuāhuànmén英文:概述:四花患门:1.经外奇穴名;2.四花与患门两穴之联称。经外奇穴名·四花患门:四花患门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置:位于背部,正中线两侧旁开1.5寸,与第五胸椎棘突相平2穴;与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点相平2穴;与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点相平2穴。计6穴。
-
督脉
:《难经·二十八难》原文无后三句)督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阴部,向后沿脊柱里边直上,至风府穴处进入脑部,上行巅顶,沿着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中国针灸学词典》:督脉起于小腹内,出于会阴部,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
-
带脉
女带下,足痿不用等。带脉交会穴:脉交会穴据《针灸甲乙经》及《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载,有带脉、五枢、维道等3穴。带脉腧穴总图带脉(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带脉循行路径:(1)足少阴肾经部分:带脉起于足少阴之正脉,出于舟骨粗隆下方之然谷穴,循内踝后,其别者入跟中,循小腿内而上。(2)足太阳膀
-
斜差
拼音:xiéchā英文:斜差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背部正中线向左旁开1.5寸,平第九胸椎棘突下间1穴;正中线向右旁开1.5寸,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间1穴。左右计2穴。主治胃病、胃扩张、胃痉挛、小儿胃肠病。一般斜刺0.3~0.5寸;可灸。
-
人体经穴图(重绘)
拼音:réntǐjīngxuétú(zhònghuì)英文:《人体经穴图(重绘)》为针灸图谱名。承淡安绘制。1949年由苏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出版。
-
灸血病
拼音:jiǔxuèbìng英文:灸血病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三骶椎棘突之高点处。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及其他血症。一般艾炷灸5~7壮;或温灸10~15分钟。
-
指根
拼音:zhǐgēn英文:指根为经外奇穴名。出《治疗汇要》。《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五指指掌横纹之中点处,左右计8穴。主治手部疔疮、五指尽痛、腹痛呕吐、热病。—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铜人经穴图考
拼音:tóngrénjīngxuétúkǎo英文:《铜人经穴图考》为书名。承淡安撰。刊于1936年。现有民国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