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中国针灸学 (最后修订于2015/11/3 19:03:48)[共215字]
摘要:《中国针灸学》为书名。1.承淡安编著。分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及治疗四篇。对针灸疗法的理论和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成果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书中病名均用中西医对照方式。1955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为作者《中国针灸学讲义》的改编本。内容分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学、治疗学四篇,以经穴和治疗为主。病症采用中西医病名对照,吸取近代研究成果,融汇古今,便于学习参考。2.程莘农主编。198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国际针灸班培训教材。......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中国针灸学》
《中国针灸学》 针灸著作。承淡安编。分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及治疗四篇。对针灸疗法的理论和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成果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书中病名均用中西医对照方式。195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
- 《中国针灸学》
《中国针灸学》 针灸著作。承淡安编。分针科学、灸科学、经穴及治疗四篇。对针灸疗法的理论和应用以及现代研究成果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书中病名均用中西医对照方式。195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
- 中国针灸学(第四版)
作者:程莘农主编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33134印次:12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1964-6-1字数:489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是以《中国针灸学概要》为基础,吸取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并参考了今年来针灸研究的资料编写而成,保持了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书共分十八章,第一章为针灸发展简史,简述了针灸医学的起源和发展;第二章到第四章系统阐述了阴
- 接骨
接骨 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接脊。参见该条。作者:
- 玉房俞
玉房俞 经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白环俞。见该条。作者:
- 膵俞
膵俞 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胃管下俞。见该条。作者:
- 痞根
痞根 经外穴名。出《医经小学》。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处(《医学入门》)。另说在“十二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半”(《医宗金鉴》);“第十一胸椎之下两侧,相去三寸半”(《中国针灸学》)。主治痞块。艾炷灸3-7壮。作者:
- 阳刚
阳刚 经外穴名。出《古今医统》。近代《中国针灸学》等书名为肠风。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处。主治小儿饮水不歇,黄疸,肠风下血,痔疮,腰痛,遗尿,遗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 鼻交頞中
鼻交頞中 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无具体位置记述。《中国针灸学》改称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作者:
- 里内庭
里内庭 经外穴名。见《中国针灸学》。在足底,当第二、三趾骨间,与内庭穴相对处。主治足趾疼痛,小儿惊风,癫痫,胃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 身交
身交 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女人胞落颓,……又灸身交五十壮,三极,在脐下横纹中。”近代《中国针灸学》定位在腹正中线,脐下0.3寸处。《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则谓在脐下3寸。主治便秘,尿闭,遗尿,白带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 鬼当
鬼当 经穴别名。《针灸集成》:“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横纹头白肉际,兼肝俞各灸一壮,治大人小儿雀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鬼当。在手拇指尺侧,当指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小儿肠胃病,结膜炎,角膜白翳。直刺0.1-0.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 环中
环中 经外穴名。见《中国针灸学》。在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的中点。主治坐骨神经痛。直刺1-1.5寸。艾炷灸5-15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作者:
- 中郄
中郄 经穴别名。出《脉经》。 ①《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中都穴别名。见该条。 ②《中国针灸学》作委中穴别名,见委中条。作者:
- 胁堂
胁堂 经外穴名。《外台秘要》:“胁堂,在腋阴下二骨陷者中。主治胸胁支满,胪胀贲(犭屯),噫哕,喘逆,瞻视目黄。举腋取之。”近代《中国针灸学》则定位在“腋窝下二寸陷中,当渊液穴斜上一寸之处。”主治心内膜炎,肝病,胸膜炎。灸3壮。作者:
- 积聚痞块穴
积聚痞块穴 经外穴名。《类经图翼》:“积聚痞块,久痞,灸背脊中命门穴两旁各四指许是穴,痞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积聚痞块。在第二腰椎棘突下间旁开4寸处。主治积聚痞块,胃痛,肠鸣,消化不良,经闭,遗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作者:
- 泉阴
泉阴 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耻骨联合上缘(曲骨)旁开3寸处(《中国针灸学》)。主治偏坠,睾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 大拇指头
大拇指头 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灸两手大拇指头,各七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为经外穴,名大拇指头。治肾炎水肿。作者:
- 当阳
当阳 ①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瞳孔(正视时)直上入发际1寸处。主治头痛,眩晕,感冒,鼻塞,目赤肿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②太阳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作者:
- 泽前
泽前 经外穴名。见《中国针灸学》。在尺泽前下一寸,直对中指处。主治甲状腺肿大,上肢麻痹,前臂痉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 梁雄飞:怎样提高针灸的公信度——谁来担当针灸宣传的重任
前不久,《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笔者的拙作《针灸之痛》一文,互联网上的一些网站和论坛也很快相继转载了这篇文章,很多人对此事也发帖说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更有读者打电话与本人进行这个话题的探讨与交流,深表同感。其实,在《针灸之痛》一文中,笔者没有谈到导致当前针灸医术萎缩滑坡的另一个重大原因:谁来担当针灸宣传的重任?民众对中国针灸学的了解与认识日趋减少,甚至已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隔膜与误解。笔者作为中国最为基
- 巨觉
巨觉 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臣觉之又名。参见该条。作者:
- 玉环俞
玉环俞 经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白环俞。见该条。作者:
- 接骨
接骨 经外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接脊。参见该条。作者:
- 灸痨
脚心下,向上至曲(月秋)大纹处截断,却得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人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于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量穴,灸时随年多灸一壮,累效。”近代《中国针灸学》等列作经外穴,名灸痨。即以足中趾尖经足心至腘窝横纹之长为度,自鼻尖向后沿正中线量至脊背尽处标点,此点旁开半口寸处是穴。主治虚劳盗汗,咳嗽,咳吐脓痰,面黄消瘦,神疲乏力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
- 注市
注市 ①经外穴名。《千金要方》:“一切疰无新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注市。”近代《中国针灸学》称疰布。位于胸侧部,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隙处。主治疰,胸胁痛,腹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②旁廷穴之俗名。出《千金要方》。《针灸集成》作注布。参见旁廷条。作者:
- 灸哮
灸哮 经外穴名。《针灸聚英·杂病歌》:“哮……又法背上有一穴,量穴须用线一条。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头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灸哮。在背部,以绳环颈下垂至胸骨剑突尖,环转向背,绳之中点平喉结,绳端着脊骨中处是穴。主治哮喘,咳嗽,及支气管炎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作者:
- 中恶
恶死候、尸厥候、卒死候、卒忤候、卒忤死候、鬼击候、卒魇死候、魇不寤候、自缢死候、溺死候、中热喝候、冒热困乏候、冻死候等。 ②经外穴名。《肘后备急方》:“五尸者……灸乳后三寸十四壮,男左女右。不止,更加壮数,差。”《医宗金鉴》列作经外穴,名中恶。近代《中国针灸学》易名传尸。在胸侧部,乳头外侧3寸处,约当第四肋间隙。主治疰忤,腹痛,胸肋痛,肋间神经痛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 传尸
,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才不称意,即欲嗔恚,行立脚弱,夜卧盗汗,梦与鬼交通,或见先亡,或多惊悸,有时气急,有时咳嗽,虽思想饮食而不能多食,死在须臾,而精神尚好,或两胁虚胀,或时微利,鼻干口燥,常多粘唾,有时唇赤,有时欲睡,渐就沉羸,犹如水涸,不觉其死矣。”病变早晚期不同,有痎疟、遁注、骨蒸、伏连、殗殜之称。参见有关各条。本病相似于结核病。 ②经外穴异名。见《中国针灸学》。即中恶。参见该条。作者:
- 当阳
当阳 ①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瞳孔(正视时)直上入发际1寸处。主治头痛,眩晕,感冒,鼻塞,目赤肿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②太阳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作者:
- 龙颔
龙颔 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前正中线胸骨剑突末端向上1.5寸处。一说:在鸠尾穴上1.5寸”(《中国针灸学》)。主治胃脘寒痛,喘息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作者:
- 大拇指头
大拇指头 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凡五尸者……又灸两手大拇指头,各七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为经外穴,名大拇指头。治肾炎水肿。作者:
- 中华运动针法集锦
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作者刘炎,擅长中医针灸各科,并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有“飞针”专家的美誉。该书在撰写过程中主要参阅了《中华自然疗法》、《中华特种针疗法》、《中国针灸学》、《针灸治疗学》、《腧穴刺灸法》等书,并对最近各专业杂志等处有关内容集中加以加工整理,汇撰成书。专供针灸界、推拿界同仁,针灸推拿爱好者,以及广大的中、西医务人员在临床、教学、科研时参考。全书计
- 中国针灸学会设立科学技术奖
本报讯 日前,中国针灸学会与香港东华三院王定一主席合作举办“2006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活动签字仪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由中国针灸学会设立与承办,以奖励在中医针灸学科领域中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该奖项评审机构设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委员会将由国内有关的著名专家组成。奖励每两年进行一次,分为基础研究奖和临床应用研究奖两大类,以促进中国针灸科学技术的发展。 图为
- 中国针灸学会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
本报讯(记者赵万标)12月28日,中国针灸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在京成立,旨在组织全行业积极开展针灸医学的普及工作,推动针灸医学知识向各行业、各领域和各类人群传播,以适应针灸医学发展需要。与会专家认为,针灸是“绿色”疗法,目前已得到许多国家认可,并纳入医疗保险。而在我国,其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常被一些非医疗机构打着中医针灸的旗号,做一些非法活动。作为针灸专业从业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普及针灸的
- 中国针灸学会成立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
近日,中国针灸学会砭石与刮痧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任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据考证,砭石疗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当时主要的医疗方法之一,在《黄帝内经》中,砭与针、灸、药、导引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医术,砭术居首位。砭石疗法至东汉以后逐渐失传,直到20世纪90年代方得以恢复,并以其绿色安全、痛苦小、操作简便等特点深受百姓欢迎。据2004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包括23家二级甲
- 中国针灸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举行
国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刘保延当选中国针灸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杨金生当选秘书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被授予中医申遗工作突出贡献奖。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程东红,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韩济生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石学敏院士,国医大师贺普仁、程莘农等出席大会。王国强指出,中医针灸发展面临四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一是针灸学理论发展相对滞后。能够充分体现针灸特点、有效指导针灸临床诊疗实践的辨证论治体系
- 基础研究深入临床研究蓬勃——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揭晓
室公布了最终评选结果,“针刺镇痛的节段性机制与全身性机制研究”荣获首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针刺调理髓海治疗脑卒中慢性期证治规范方案系列研究”等6项荣获二等奖;另有10项研究获三等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指出,从申报及初审的情况看,临床应用类的研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说明针灸医学的发展重点在于临床。而从终审的结果分析,两类研究所占比例接近,一方面说明针灸基础研究的水平日渐深入,另
- 论华佗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中向两旁各一寸。李鼎先生认为这是华佗对脏腑背俞的特殊定位,是华佗从实践中对《明堂经》背俞定位的合理改动。首先提出“华佗夹脊穴“的名称,并厘定位置和数目,且将其归人经外奇穴之列,是承淡安先生所著《中国针灸学》,认为夹脊穴为自第一椎至第十七椎,每椎下从脊中旁开O.5寸,凡34穴;此后王乐亭先生将夹脊穴定位于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旁开3分;而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针灸学》中,夹脊穴定位是第一颈椎
- 此生惟愿济众生——记北大神经生理学家韩济生院士
用不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可在脑和脊髓中释放出不同种类的神经肽,从而产生特定的治疗效果。深入研究下去,他们又发现,低频和高频电针信号,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的传递通路而实现的。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中国针灸学中关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进行针刺可产生不同的疗效”的说法,是有其科学基础的。研究还发现,针刺持续时间过长,其镇痛效果就逐渐减弱,而形成“耐受”。对于这一现象,韩济生也没有放过,继续深入下去,
- 《金针秘传》:一、论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
世人每以针灸学术,久已失传。又有谓针灸家多守秘密,靳其术而不传,此皆未悉针灸学之甘苦,是以有此想当然之说耳。无论何种学术,凡可以文本相传者,多属其中之糟粕。若其精华所在,绝非文本可以相传。其中之曲折奥妙,非由耳提面命不可,甚至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孟子所谓大匠诲人,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非故靳其术而不传,实有千言万语,而不能领略一二者。即孟子之所谓巧,乃学术之精华也。针灸之学,精华多而糟粕少。
- 灸哮
灸哮 经外穴名。《针灸聚英·杂病歌》:“哮……又法背上有一穴,量穴须用线一条。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头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灸哮。在背部,以绳环颈下垂至胸骨剑突尖,环转向背,绳之中点平喉结,绳端着脊骨中处是穴。主治哮喘,咳嗽,及支气管炎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作者:
- 我校成功举办“澄江针灸学派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10月25~27日,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针灸》杂志社、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主办,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承办的“澄江针灸学派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仙林校区丰盛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份以及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共50多所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的3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开幕式现场南京医科大学夏有兵
- “针灸学特色优势研究计划”启动我国将用数据指导针灸发展规划
来,国内针灸行业的机构、人员、临床应用、服务量等的情况如何?影响针灸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制约针灸优势特色发挥的关键问题如何解决?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些问题,中国针灸学会日前召开了“针灸学特色优势研究计划”汇报会,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介绍说,他们准备通过广泛实地调查、专家咨询、文献回顾研究等方法,用充分的数据展示我国针灸学科发展的现状,明确目前的发展优势,掌握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以期提出针灸
- 中华针灸经络穴位图(修订版)(含彩图六幅、《解说》一部)
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9项与中西医结合贡献奖。因医教研卓有成绩,曾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广州军区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和成就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目录:第一章结论1.1中国针灸学发展史略1.2经络的分类与功能1.3腧穴的分类与功能1.4特定穴1.5穴位名称、部位的标准化1.6腧穴定位的依据与方法1.7本图谱的特点1.8针灸疗法的种类1.9针刺法1.10处方法第二章十四经
- 中医针灸学入门——中医入门丛书
作者:谢国材,李捍东主编出版社:汕头大学出版社ISBN:7810364669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2-1字数:113000版次:1a内容提要:为使中医药学得以发掘、继承、光大,成为更多人民大众健康与保建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应汕头大学出版社之邀,编写了这套《中医入门丛书》。本丛书作为引导初学者跨进门槛之书,力求深入浅出,眉目清楚,易学易懂,使读者对中华医学有个基础性的了解,使初学者有
- 亚洲针灸精英聚金陵,共促针灸传承保健康——“2010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暨亚洲针灸高层论坛”在南京隆重召开
在中国中医针灸申遗成功之际,恰逢我国著名针灸学家、中医针灸教育家承淡安先生创立“中国针灸学研究社”80周年、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成立35周年、第二届亚洲针灸高层论坛南京轮值年份,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台湾中华针灸医学会、新加坡中医师公会等组织协办的“2010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暨亚洲针灸高层论坛”于12月10日至12日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台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日本、
- 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十月在北京召开开设八个论坛
健系统,针灸教育也陆续进入各国正规大学。这是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沈志祥今天披露的信息。他在此间召开的专家座谈会透露,由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联合主办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将于今年十月二十日在北京举行。以“针灸医学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本次学术大会由中国针灸学会承办,将开设经络与针灸机理研究、腧穴理论研究与应用、传统医
- 《会元针灸学》
《会元针灸学》 针灸著作。又名《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焦会元编。书中除引录古代多种有关针灸文献外,还对于每个腧穴名称作了解释。并在治疗方面结合临床实际,提供了作者的经验,对读者颇多启发。现有1937年铅印本。作者:
- 《会元针灸学》
《会元针灸学》 针灸著作。又名《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焦会元编。书中除引录古代多种有关针灸文献外,还对于每个腧穴名称作了解释。并在治疗方面结合临床实际,提供了作者的经验,对读者颇多启发。现有1937年铅印本。作者:
- 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京召开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针联)成立20周年庆典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10月20日~2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针灸工作者出席了本次学术盛会,大会由世界针联、世界卫生组织、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联袂主办,中国针灸学会承办。本次大会以“针灸医学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共设经络与针灸机理研究、腧穴理论研究与应用、传统医学立法管理与标准化、针灸教育与人才培养、针灸特色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